-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读后感500字(3)篇
(2019-01-13 03:28:56) 读后感 -
作者:李劼
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红楼梦》的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文化的全息性,得以在《红楼梦》里获得淋漓尽致的呈现。李劼此著问世已有二十年,仅在大陆就出过好几版,本版今扩至十六章,增订内容是近年在美国西部伯克利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长文,即《红楼梦》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之间的对称性,从而补足了此前未曾充分展开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这五星并不代表完美,只是相比较而言。
白先勇主要从作者、版本、文字描写的角度,根据回目顺序品读《红楼梦》。
李劼的这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除了选择回目品读外,还从总体结构、审美、诗词隐喻和叙事、名词联系和回目对比、人物造型、与中西方历史名著的对比等等多方面解读了《红楼梦》。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是一家之言,但李劼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见解,深刻地挖掘了《红楼梦》的精髓,试图在历史文化层面刻画一个全息图像。在我看来,这种“深刻”在有些地方似乎用力过猛了些。
作者说:
在汉语语言文化历史上,我认为有二本书是天书,一本是《易经》,一本则是《红楼梦》。
我想在《红楼梦》的读者之中,十个有九个是只读故事而不读叙述的,或者说,专注于写什么而无视于怎么写。
如同中国画艺术那样,《红楼梦》所注重的是气势和神韵,既具吴带当风般的飘逸,又兼顾氏三毫般的细腻逼真。当人们沉醉于其细部的生动丰富时,千万不可忘记其隐喻意味;而在读者领略其高远的意境时,又必须将种种意象诉诸小说中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红楼梦》几乎写遍了骚体、汉赋、唐诗、宋词等等韵文的美妙。虽然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插入韵文往往具有华彩意味,但这里的每一个华彩段落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性和强烈的叙事性。
如果抽掉《红楼梦》中的所有韵文部分,那么叙事就会变得残破不堪。韵文之于叙事的这种整体性,也许是《红楼梦》的又一独特之处。
一位友人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幸运就是能够阅读《红楼梦》。诚哉斯言。
这种幸运的一个潜在前提在于,汉语文学之于拼音语系的不可传译。这是一种文学的宿命。不管世人作出什么样的努力,《红楼梦》不可能被翻译成拼音文字而不丧失其原来的韵味,其困顿一如莎士比亚戏剧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地翻译成汉语读物。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读后感500字 第(2)篇
几乎是爱不释手、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这本书,还想买来纸质书再细读几遍。此刻,胸中烧着一把火,因为李劼的激情澎湃,但又像浸泡在清凉的水里,分外明澈。
没错,李劼的激情和偏执都是明晃晃的,毫不遮掩。因了激情,文字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逻辑,纵横驰骋几千年中华史。但这份个性突出的激情,必然带来一些偏执的喜恶,比如对宝钗的批判,对历代文人的奚落,让文章的客观因素有了偏差,但瑕不掩瑜。就像是张岱说的,人无疵不可与交,因其无深情也。这一番对红楼的深情,绝对可以让曹公在地下不再那么孤独。
灵,梦,情的结构,文本和人本的解析,宗教和历史的汇通,确实如灵河,让全意图像生机纵横,趣味绵延。再与世界文化对比相照,红楼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确实值得一读再读,反复推敲。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被埋没了二十几年,是当代红学的遗憾。十分推荐!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增订版)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李劼(jie)的巜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一书,知识面广,观点新颖,思维天马行空,初看是一只无可下手的小刺猬,仔细看却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很美丽但是不能太靠近,辣眼刺手。观点推出,使劲儿证明,容不得插下一丝缝隙,填充剂有胶有泡沫。一家之言,38岁的知识阅历的中青年的理解诠释,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知道再过个十年八年,李劼会不会有新的补充?如果作者研究红学,定会有新的作品,期待着。巜红楼梦》这本书,每隔几年都要看一下,但是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最耐心的听了一边是巜蒋勋说红楼梦》,很是舒适过瘾,也建议大家去听一下,会听进去的。我一直喜欢巜红楼梦》这本书,读着、听着舒服,我却从没有自己特别的观点,认为就是那样子的,你说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