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4-25 06:21:23) 读后感 -
作者:小熊英二
第一部庶民视角的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再现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第一个和中国人一起站上原告席状告日本政府的日本人,讲述“不被记录的多数人”的真实经历。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在线阅读地址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这是普通人的历史。
两段最深刻:
1“政客们反复去靖国神社参拜,或者仍有人主张南京大屠杀纯属虚构的论调,对这些人我已经抱着放弃的心态了。但内心一直有股“宁静的愤怒”。看到最近一些周刊的目录,充满了各种排外的谩骂叫嚣,深感历史的真实性已不再受重视了。
过去虽然许多人也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但仍有句话说“只要愿意追求财富,就不至于贫困”,但现在呢?一大堆非正式聘雇的临时人员,不管再怎么努力,仍得活在无可救药的社会中。虽然不是只有日本才如此,但大家都不再抱持希望。雇佣方不再具有劳动道德,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处境堪怜。
当我二十岁时,在不知世道险恶与社会真实的状况下成长,既无法获得资讯,也不能选择政权,连批评的自由都没有。现在的社会,如果你想要理解事情的真相,总有办法找到管道去理解。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更不勤于学习。”
2“许多人的经验与记忆,都在缺乏倾听者的情形下就这么消失了。不管是自己的亲戚,或者近邻、同事,光是愿意侧耳倾听这些回忆,就具有相当的意义。
而且对听者而言,可以获得比叙述者更多的收获。因为人类存在的证据,就只存在于与他人、与过去的互动之中。
对人类来说,不明白自己为何生存于此,便会产生不安。市场上虽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商品来抚慰这种不安,但通过与周围的互动、对话,建构人际关系,比起被动的瞬间性购买行为,能够提供更多收获,也是可以让效果为持久的方法。
所谓的记忆,是通过听者与叙述者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所谓的历史,也属于此类相互作用的形态之一。将倾听对方的声音、努力赋予其意义的行为,称之为“历史”应该也不为过。
父亲终将过世,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但能够做的,便是倾听父亲的经历,赋予其意义,使其长久存续。这是生活于当下的我们所能办到的事情,也是除了我们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处理的事情。”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很好的一本反应战后日本情况的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可以了解很多历史细节。大部分回忆录形式的历史书都是由更有话语权的中产以上人物或者知识分子,但每一个阶层有自己的视角,只看这部分人的回忆,就会变成管中窥豹,这本书的主角却是一个从底层的底层一点点爬上来的人,由他儿子写成的,所以角度更独到。小熊谦二的人生真的是很传奇的一生,在西伯利亚服役后,回来以后没多久又因为结核病被跟社会隔离了五年,遇到这种接连的打击,换一个人,也许早就认命了吧?但谦二了不起的在于重新回到社会后,仍能不断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努力,不断抓住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而且最终可以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实现基本物质需求后可以加入环保组织,动保组织,帮助非日本籍的二战老兵寻求赔偿,感觉是很了不起的一个老人。虽然这本书的主角是小熊谦二,但作为中国的读者是里面的吴根雄无疑更让人揪心,生于伪满洲国的朝鲜人,在国籍划分混乱的年代被当作日本人强制征兵送去前线并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被送去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做苦力,好不容易回到故乡又赶上政治运动,做过伪军,日本留过学,又从苏联的战俘营活着回来了,几个身份套在一起在那个年代跳进黄河都洗不清,最后孤身一人起诉日本政府也是没有得到任何来自祖国的关注和支持,百度了一下,除了百度百科上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外,真的找不到相关的关注和报道,唯一关注他的是一个日本人和日本人写的书,就像慰安妇一样,他们也是战争受害者,如今的我们真的不应该视而不见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第33本】看题目“活着回来的男人”以为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的反战宣言,没想到是战争快结束时应征入伍的非作战人员,居然有“因为不能让军队就晾在一旁随意玩耍,所以偶尔会派大家去机场做一些整备性的土木工作,其他时间几乎无事可干。
简直就像为了当俘虏才被送来一般。”的描写,未免太喜感了。但是,我想作者的重点是战后重建的生活吧。从战俘营历经磨难,但战后身体的恢复,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初到东京和妹妹艰难的生活条件,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后重建的艰难,心里不由的想,原来他们过的是这种生活啊。然后,随意作者的浮沉一起经历经济飞速发展日期,泡沫经济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可以这么理解,这其实是一本战后经济发展史,涵盖了民生工程,政治观点,市民生活,反战理念等方方面面,重现了一个活着回来的男人从1944到2000的全部生活轨迹。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