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800字(3)篇

(2019-01-02 16:00:22) 读后感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

作者:舒扬

我至今都非常喜欢微信公众号的那句口号:“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因为这句话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某种趋势:当每一位用户都拥有了可观的话语权,以往建立的一切商业规则可能都需要被改写。本书中介绍的共鸣八要素,是一切引发传播和共鸣的“底层逻辑”,是那些变化之下不变的本源,同时也是我历经广告、公关、媒体工作后,被验证过的心得与体会,如果你想搞清楚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如何去制造流行的内容?不妨好好翻翻这本书,因为这本《共鸣》能帮助一个人全面地了理解什么是好的“内容”,以及掌握制造与传播它的方法,即“共鸣”。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在线阅读地址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全书算比较生动,但一些核心理论还是没有提炼得很足够,不过在通俗易懂方面做的很棒。基础入门可以看,对于未来,是想做内容官还是品牌官,需要继续研究。推荐[呲牙]


内容运营最重要三件事:感知、翻译和想象。

第一“感知”,是给用户一个新标签,让它在用户的脑海中对你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认知,要在内容上体现出来这个产品的好处,就必须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让对方的印象更深刻。在这里,建议在内容中强烈表现出自己的坚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人格,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和偏见,即使它是一款产品。如果想不通这个道理,就去想一想苹果的一系列产品,你就明白了,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对详细内容,或者产品本身的内涵,其实没有太大印象,他记忆的是自己的感受,所以优质内容宣扬的其实并不是文字或产品,而是感知。所以,即使是冷冰冰的产品,也可以带有自己的好恶和个性。

第二是“翻译”,这一条更多的是给企业里内容工作者的建议。所以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暂时不适合传播的、有价值的内容“翻译”成适合传播的、具有引爆性的、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推广出去。这一部分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你须要赋予产品内容,把它“翻译”地更容易传播、推广。

第三是“想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即开启人们对一个行业的“想象”。从而打开用户、投资人、媒体对一个有价值的商业模式了解和关注的空间。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如果看过了《疯传》和《引爆点》再看这本书,基本上是觉得没什么新颖的观点了。基于《疯传》和《引爆点》的观点延伸或者更换词义。万变不离其宗,情绪直接就是疯传里面的“情绪”,标签,发酵剂,情结多少都涉及到引爆点里面的“附着点因素”,角色就是引爆点里的“个别人物法则”,联系,落差则是疯传里面的“社交货币“。书中提高的8个引起共鸣的要素,直接引用简介吧。

让用户产生共鸣并自发传播的内容要具备的8个要素:

(1)情绪:唤醒受众的各种行为,例如点击、转发、表达,等等

(2)标签:移动互联网特有的标签化传播,深度内容被压缩和简化

(3)角色:谁是我们的受众,我们的内容要为谁服务

(4)联系:人人都更关注“与我相关”的信息

(5)压力:热点的秘密,让人一呼百应、口口相传的传播弹簧

(6)情结:我们是如何被脑海中的刻板印象所影响的

(7)落差:好内容应该跌宕起伏

(8)发酵剂:能够持续传播的内容细节

共鸣:内容运营方法论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共鸣 第二部分 情绪 标签 角色
情绪:感性是一种思考能力退化的表现;正是因为没有更多思考,所以标题党,死磕话术能够用一个词,一句话就可以吊起情绪共鸣,利用情绪做传播;当然就像大家爱写差评一样,那些负面情绪总能引起共鸣,而那所谓的正能量一旦没拿捏好,就变成了“炫耀”“装B”
标签:群体共鸣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就像无产阶级,同性恋,剁手党,键盘侠等这些标签共同体一样,标签相同意味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维护标签or去标签
角色:所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同标签
这三个关键要素都有个共同特征,当在同一个频道上时,会产生共鸣;所以如何利用这三个要素,帮助你做传播,可以看看作者的案例;另外在换个视野看待这三个要素,其实这是在和用户玩用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默默的回去读心理学#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