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2018-11-11 12:20:22) 读后感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作者:陈丹青

油画陈丹青,赫然归来。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以及谈论“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画册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一类是外出写生。以作画年份为序编排,完整呈现陈丹青十年来油画创作的大致面貌。两篇谈论绘画的长文,则指向中国油画的深层问题: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化的中国时,如何寻获存在的意义。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在线阅读地址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在生活与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读完了这本书。丹青以他无师自通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我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从本书提供的不多的油画作品来看,作为纯写实与教学之用的人体画,大都是刻板,生硬,模特表情也过于僵硬,缺乏生气,没有美感。与欧美油画女人的那种奔放,硕健,柔美,激情,相差甚远。但他的两幅自画像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十七岁,眼神里透着迷茫和纯真;一个进中央美院前,眼神里已开始透出冷漠、警惕、犀利与些许的敌意。沉默无语的表情,直透内心。他的文字和绘画,同他的人一样,是有辨识度的。在这本小书里,画家不仅用眼睛观察着线条、明暗与色彩,同时还在观察着油画界、教育界,观察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并把观察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准确地呈现给观者、读者,呈现在画布上,也呈现在字里行间。这项展览并不仅仅展示写生,而是借此展示、反省写生。作者在文中阐述:这篇文字,首先,是为自己而写。我画了二十多年的照片,挣扎并受惠于图像和写生两端,决不自外于上述令人难堪的问题。我愿意相信,写实同行对这些亟待点破的话题,能够承受。有待承受的还有:这一仍未停止扩张的写实油画群体,无论就其整体水准还是它的属性,早已无可争议地没落了、边缘了。其次,承认我们的边缘。对无限多样的当代艺术视而不见,是怯懦的。幻想传统写实油画的主流位置,尤其怯懦。就权力意识而言,承认边缘是不可忍受的;就艺术而言,接受边缘,是对自己诚实。眼下数以千百的中国写实画家,会比弗洛伊德在欧美世界更孤立、更边缘吗?我们像他那样勤勤恳恳的忠实吗?像他那样骄傲吗?全然不顾上世纪在西方发生的事,这位老头子没完没了地写生,写生,就是他的骄傲。最后,我们已经骄傲不起了。但我们有希望经由写生,寻获绘画的谦逊。不管画得怎样,不论怎样写生,我看见,参加这次展览的数十位中年画家,资历已经不浅,声誉或有厚薄,居然收起照片,摊开画具,对自己说:放老实一点,试着写生,回到写生。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初识陈丹青,只是觉得这老愤青有意思。后来在《西藏组图》的农牧眼中,看到的一个天才。就这样,慢慢的喜欢听他讲艺术。透过这本书,进一步发现了他油画的一个特点——人物画比风景画好,脸部比躯干好,脚比手好……

拾得一句:“中国的嫁娘,早经披上西洋的婚纱,但中国的油画,未必配得起欧洲镜框。”

另外,讲一下看油画的感觉。

原作——灵魂。

临摹——质感。

铜版纸——整体。

电子书——印象。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画家会画画易,有思想难;有思想易,完美表达难。在这本小书里,画家不仅用眼睛观察着线条、明暗与色彩,同时还在观察着油画界、教育界,观察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并把观察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准确地呈现出来——呈现在画布上,也呈现在字里行间。

陈丹青确实是个老愤青。愤青已含贬义,老而仍愤就更为人所不齿:似乎老愤青就为老不尊了!就晚节有失了!仔细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的眼光还是那么敏锐,作者的言辞还是那么犀利,作者看世界的目光还是那么热切,作者对未来还是那么充满希望。作者仍然保持着年轻人一样的清纯和活力,就像早晨八九点中的太阳!如果你想成熟得会独立思考,就看这本书吧。如果你想保持青春的活力,就看这本书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