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4-13 10:02:19) 读后感 -
作者:陈丹青
写作时间横跨二十年,陈丹青最隽永感性的音乐书写。本书是《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彩图增订版。文集收录了1992年到1998年间,陈丹青在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陆续发表的十几篇文章,所谈多为作者在纽约的音乐见闻。此番增订再版,除重配插图外,另增四篇长文,记述作者在维也纳(两篇)、布拉格、萨尔茨堡的音乐见闻与感想;亦恢复原本设想的书名:《外国音乐在外国》。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丹卿n子皿 20190224n陈丹青老师的这本《外国音乐在外国》更像游记,有音乐、有绘画、有历史,还有一路所见所感。有好多片段如身临其境,感慨我们走过相同的路而所见风景天壤之别。这也是文中描写的懂和不懂者欣赏艺术的区别吧,外行看热闹,瞎热闹。这是我读的陈丹青的第一本书,他的《局部》兩季倒是一集不拉的看完了,也看过一些他和木心有关的采访,直觉他对人的真和对艺术的痴。真性情,却又不脱离现实,一根烟和随性的几句口头禅,亦师亦友的样子。认识的一位上海画家,提到他帮陈老师布展,陈老师问他所谓理想,隔不久亲题一幅字以表祝福。因为这样,又因为他和木心的交往,觉得好像和他也是熟识一样,至少在心理上如他在书中所述:贝多芬在抽屉里,贝多芬在心里。及至前几日读到他写的关于纪念亡母的片段,感念他能把那种复杂感情的细微处丝丝入扣的描述:有谁知道自己悲伤的“节奏”么?好几回是起床后,走在厨房、过道、出门的路中,一念袭来,我会骤然哽咽、嘶哭,像个傻子。待狠命喘过,渐渐收泪,就去继续做事。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长大后也有这样的时候,一个人在车里哭一下,过去了再接着过生活。勇敢不可预期,也如音乐的行进,一节一节的如波浪起起落落又互相牵扯。陈丹青在维也纳的莫扎特故居望着窗外的风景,心里“很是莫扎特了一下子”,他也该常常心里木心了一下子吧?那个亲昵的称他“丹卿”的人也“不在家”了,于是也常常怀念吧,那个可以谈艺术谈文学谈心的人消失了。丹青老师的音乐启蒙也随着时间成了过去式,那些演奏相关乐曲的音乐家接连归西,所以越老梦越难圆,越老越无法妥协。偶尔,我们也会有心里陈丹青了一下子的时候吧,点支烟,笑眯眯的,心里却翻江倒海的感慨着。具体到外国音乐在外国,除了音乐欣赏之外,也可以着墨写写演奏者,或者说成为演奏者。儿子在英国学琴五年,换过四个老师,每天练音阶练曲子,进步看得见。英国本土的老师最不严格,中国的老师注意手指和指法基本功,捷克的老师注意乐感Musicality, 韩国老师教法介乎中欧之间。很多华人朋友的孩子都学琴,但是很少有人最后选择靠音乐为生。英国近两年最有名的大提琴Cello演奏家Sheku Kanneh-Mason, 每天都要练几个小时,周末妈妈带他和其它兄弟姐妹坐几个小时火车去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集训,风雨无阻。对音乐家来说,不管是朗朗、Sheku,还是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肖邦等,失败的路千千万,成功的路却只有一条:1%的天才+99%的汗水。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走进音乐厅和剧院,或是独处一室时和音乐的亲密接触和共情体验。英国每年夏季都会举行为期八周的逍遥音乐节BBC Proms, 旨在将高质量的古典音乐普及到更广泛的听众。与一般大型乐团的古典音乐会上常见的正襟危坐的严肃气氛相比,逍遥音乐会的宗旨正是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反而去鼓励平日里没有太多机会光顾音乐厅的大众劳工阶层来欣赏拥有一流的音乐质量和艺术水准的音乐会。除此之外,伦敦和其它城市常年有经典剧目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悲惨世界、猫、剧院魅影等。创作上Andrew Lloyd Webber一人创作了13部音乐剧,是商业意义上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作曲家。2008年The Daily Telegraph 词作者Don Black 说 Andrew more or less single-handedly reinvented the musical.n至于流行音乐,除了Beatles, David Bowie, Elton John, Amy Winehouse, Adele, The Rolling Stones, 还有很多新生代的歌手层出不穷。我们慢慢的像我们当初喜欢的那些歌手一样成了过去式,好在孩子们会常常介绍一些新歌给我们听,每年也能从他们学校的话剧演出中撞见很多惊喜。这样边走边看,边走边学,虽无开始新纪元的大排场,却也有忙忙碌碌的小确幸。数个深夜读老师的书,竟有秉烛夜谈之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如果我有那样的兴致,我希望能访问的人是丹卿君,或者是木心。下一站:乌镇,木心博物馆。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每读完一本书,总是问自己能记起什么。陈丹青的这本书有很多能立刻浮现的细节,比如红卫兵们唱着卡门去抄家,比如舒伯特墓前放着一听可乐及一枚胖胖的塑料心,再比如有关音乐家们的一长串排比句:“贝多芬老在生气,勃拉姆斯永远苦恼,瓦格纳不可一世,肖邦病怏怏,海顿像个宫廷的小领导——莫扎特躺回家乡的童床了,一头金发,仰面瞧着天花板。”如果细想这些描述,已不单纯是文字,而是一个个画面。这就是陈丹青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画家的陈丹青,文字里都是白描,而他所描述的音乐,则复现了音乐家所在时代的众生像。我记得书中引用了索尔仁尼琴的一句话:“人是不能沟通的”,不知陈丹青有多相信这句话。这位极有个性的画家型作家始终旁若无人地自我游走,自我主张,但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介入的领域,承载了人类无需语言便能交流的功能,这两个神奇的领域,一个是绘画,一个是音乐。他实则用自己对艺术的沉迷在达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可能是陈丹青本人乃至索尔仁尼琴都没有想到的。
外国音乐在外国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陈先生的随笔也好,答读者问也好,都是絮絮叨叨,有时没什么逻辑可言,但是真的很喜欢这种聊天式的行文方式。想到什么写什么,你问什么他答什么,全凭个人感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真实又独到。我是个“文化盲”看书只挑自己爱看的,国学诗词也好,网文霸道总裁爱上我也好,只要觉得好全都看。书法绘画只知道好看和不好看。西洋艺术更是分不清什么巴洛克,洛可可。音乐更如是!大概只分得清古典和现代。对于陈先生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来自他在纪录片《昆曲六百年》里接受采访的一句话他说:文化需要亲历。所以即使我不是很能欣赏昆曲,交响乐,话剧,各种演奏会等等,还是时常会买票去现场亲历。说实话现场和看网上视屏的感受确实是不同的,不说天壤之别那么夸张,但是现场带来的那种生动,震撼说不清的情绪与感受真的很珍贵。希望有生之年能亲历更多更多的文化现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