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赛尔到北京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6-21 02:19:27) 读后感 -
作者:韩毓海
如果没有卡尔·马克思,我们就永远不能解释在挥汗如雨的同时,人类被压迫、受奴役的真正根源,也就不能解释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追溯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渊源,梳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重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鲜活的马克思。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赛尔到北京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这本书虽然叫《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但内容十分宽泛,讲了马克思与卢梭,马克思与康德,马克思与美国,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列宁,马克思与毛泽东,涵盖面极其宽泛,同时也极其精彩。
看这本书的时候,时不时会让你感觉很多东西都变得清晰了起来,或者说整个世界都变得比以前清晰了,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读书吧。就像书里说的这样:
我想,人们读书,一定是希望解决一些使自己感到苦恼的问题。因此,如果书籍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惊、带来惊奇般的收获,如果书籍不能告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并挑战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知的“常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回答你很多问题,关于历史,关于现在,关于未来。虽然有些地方会抽象一点,但总体而言,还是较为通俗易懂的。一定要给个评价的话,那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胸中有丘壑,笔底起风雷。
至于马克思的事业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回答比较好:“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话说马克思17岁时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不知道了,反正我17岁的时候,想的还是作文怎么能突破48分。再想想马克思23岁时就博士毕业了,我现在二十多岁还在学习,就觉得伟人真的是伟人,不能比,不能比。这样看的话还是孔子更贴近实际一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作为圣人,也是到了四十岁才能不惑,这样想的话,二十几岁遇到些迷惑,简直再正常不过了。毕竟圣人、伟人都只是极少数。这样想的话,心里就平衡了许多。)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赛尔到北京读后感400字 第(2)篇
韩毓海教授的著作理论性很强,气势恢宏,读后收获很大。不过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想明白,比如,既然韩毓海认为普选并不是共产主义,任何政权和管理者都是管理人、镇压人的工具,真正的民主是打碎国家机器,打碎现实中的官吏崇拜,那未来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呢?再比如,科研与生产生活的脱离,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好的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那难道说,这种脱离不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不是一种进步吗?看来需要继续深入学习、思考这些问题。
写一点读懂了的东西吧。
关于资本,基本与重读马克思当中的论述逻辑一致,共产主义的目的是恢复资本生产资料的性质,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逐资本利益的最大化。由此韩毓海教授谈到由于资本追逐的是利益,而非发展,所以所谓市场“看不见的手”便无法解决经济危机这一资本主义的终极矛盾。
为什么美国没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韩毓海教授做出了解释,资本家通过海外投资,将矛盾分散或者扩散到了海外,缓解了国内矛盾。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国内福利,达到了收买工人阶级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列宁提出先进的亚洲,落后的欧洲,因为矛盾的分散和扩散,使得边缘地区取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革命的中心,也就是俄国和中国。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会在某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因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当资产阶级还有空间可以输出矛盾,本国的矛盾便不会被激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发达国家不能让第二、第三世界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发达国家便失去了输出矛盾的空间。所以,特朗普与中国的贸易战,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无可避免。
对于文革,韩毓海教授也有独到的分析。毛泽东认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多元一体的矛盾互动才是构成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晚年强调阶级斗争是“唯一的纲”,违反了他自己的理论。韩毓海教授提出,今天,我们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如果不重视社会关系的调整,如果不重视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建设,那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恰恰意味着我们没有真正从文革中汲取教训。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赛尔到北京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其实这本书我看的是第二遍,仍手不释卷,如痴如迷。作为政治理论书,也能如此,确实是韩教授的内容贴近实际不空谈,语言生动不呆板。在现在纯政治理论书籍不受人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越少人理解,犹难言可贵。知识分子易有两种毛病。一是不求甚解。记得马南邨等人的《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批判文章,批评的就是随处可见的不求甚解,不实事求是,不求真的态度,这篇文章到现在仍具现实意义。现在名人出书评论历史,讲形势讲道理,有多少人不求甚解?太多了,到处都是!二是形而上学。脱离实际建理论的空中楼阁,这本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贯穿本书的主线。一旦形而上学,就连苏联中国多少革命者也中招,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造成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跑偏。苏联解体,中国文革浩劫,都是形而上学惹的祸。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反而中国文化界,教育界,部分舆论场的许多反马克思的倾向,都与文化思想仍未与旧社会脱离相关,给许多民众的思想造成了困扰和混乱。但中国共产党给了当下两个契机,一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经济领域的改革至少绝大部分获得成功,二是美国金融危机引起整个西方危机,这已引起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盲目崇拜西方的乱象已得到遏制。这两个契机已使韩教授们的重新发现发展马克思理论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