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活(经典译林)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3-18 18:09:45) 读后感 -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复活(经典译林)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有时候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内容是关于一个人幡然醒悟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和关于好人和坏人的社会心理学。1.主人公的内心n“ 一切人生活和行动,都是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人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是人与人的主要区别之一。”n本书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挣扎矛盾的心境进行一层一层的分析,从一开始悔恨,担心他人知道,到自己一层一层醒悟,受到良心折磨,探监后愤怒苦闷无助,看到许多事情后内心的挣扎和最后的自我开导成功,每一层面都描写的细致,真实。例如在剖析自己对原来阶层的厌恶之后,作者写到“发现自己之所以突然憎恶他人,是因为憎恶自己”然后又写到“这种自认卑鄙的心情中有难过也有喜悦和欣慰”。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是不是这样,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往往来源于我们的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和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我们的感受。有时候,我们厌恶某种行为,是因为我们在这些行为里看到了某些卑劣的自己,而这种批评也时常会带来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2 好人与坏人n“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n2.1好人如何变成坏人——关于认知与行为的关系n主人公在多次探访监狱后发现,监狱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就算坏人,也往往是因为这个社会先对他们做恶,他们才变坏的。从犯人理解就是认知影响行为,我们做出某一种行为的时候,通常会寻求周围人进行一种比较,调整自己的行为。长期在一个不以偷窃为耻的环境下,偷窃也就不算一种不耻的行为。2.2坏人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坏n主人公一开始也是一个善良有远大抱负的人,后来却慢慢的也变得虚伪浮于表面,并持续了很久,直到意外遇见了女主人公。从主人公变坏的过程和其周围“上层阶级”来理解就是行为影响认知,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减少认知失调。我们通常喜欢为自己的行为归因,这样能增强我们对自身的控制感,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原本的认知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不适,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我们就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的不适。书里的主人公变坏的心理过程也是这样,处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做出了那样的行为,虽然自己一开始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确,但既然已经这么做了,便只能自我合理化了。说实话,书的结尾搞的我有点迷糊,所以我也想问:“一些人凭什么有权利去惩罚另一些人?”n最后m两句话n1 有一种极其常见、极其普遍的宿命论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成不变的本性,认为人有善良的,有凶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热情如火的,有冷若冰霜的,等等。其实,人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热情如火的时候多于冷若冰霜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n2 一切人生活和行动,都是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人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是人与人的主要区别之一。
复活(经典译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读完这本书,最讶异的地方是艺术成就如此高的杰作居然仅有7.7分。如果满分是10分,我也愿意给它20分。
利用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我通读了托尔斯泰三部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这本复活。都说复活是托翁的巅峰之作,读不到几十页就确有此感,此书到底杰出再何处?任何评价都是相对的,那么权且以另两部巨著为对象加以分析。
战争与和平篇幅最长,说的是在俄土之战及卫国战争期间,通过几家贵族家庭的视角,描写当时的俄国。它讨论的中心是历史的进程由何种力量决定,剧情冗长,涉及历史观的议论相对艰涩。这是托尔斯泰早期的作品,他对贵族的生活依然是喜爱的,他拥护皇权,思想上还没有升华。但凭借着恢宏大气的描写,把当时俄国社会写的面面俱到,仍不失位一部杰作。
安娜卡列尼娜可算是中期作品,其思想较之前作更为成熟。本作分双线进行,一条线是安娜的爱情悲剧,除了自身性格因素外,这一悲剧也抨击了所谓上流社交圈的虚伪。另一条线是贵族列文的觉醒。虽然这种觉醒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此时托尔斯泰已经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推崇信仰的重要力量。
再谈回本作。复活首先在表现手法上化繁为简,大段的场景描写很少,大量增加的是主角的内心思考,当然这实际上是作者本人的思考,意思表达明确,读来酣畅淋漓。其次在思想深度上,是一次极大的深华。男主角几乎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从一个纯洁的年轻贵族逐渐被上流社会的污浊所腐化,习惯了穷奢极欲的生活,整天戴着虚伪的假面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原本内心的善觉醒,开始她并不知道自己要追寻什么,只是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事丑恶的应当去反抗,随着他熟悉了监狱,跟着犯人流放,结识了革命党人,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成长历程。本文讨论的中心是什么,表面上看似乎是对不合理贵族生活的批判,同情底层无辜的人民。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国家机器的批判,用法律来约束人民是一种错误,应该用内心的信仰来自我约束,拯救人民的不是惩罚恶,而是真正的善。有意思的是,尽管托尔斯泰最后以基督教的五条戒律收尾,悟道,但在结尾处又刻画了一个无神论的老头子,主张信自己,摒弃一切制度,这虽然矛盾,但人总是这样的,恐怕是作者另一种思想的萌芽。
复活(经典译林)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复活》不同于托翁之前的作品,没有庞大的故事架构或是多条人物主线,这是一个单纯的关于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极具现实意义。
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多年前诱奸了美丽的玛丝洛娃,导致她误入歧途成为了一名妓女,多年后,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看到了作为被告人的无辜的玛丝洛娃,他的“精神的人”开始苏醒,“兽性的人”逐渐隐去,在为玛丝洛娃的案子奔走中他见识了当权者虚伪的丑恶嘴脸,在狱中,他结识了无数无辜又善良的人,他的人性彻底的复活了。
作者借疯疯癫癫的老头子道出了作者的观点——“他们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定出法律,不准抢劫,不准杀人。要是他们先定出法律就好了。”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一贯伎俩。
结尾处,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灵魂得到了升华。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