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5-13 04:28:30) 读后感 -
作者:戴维·温伯格 胡泳 高美译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这本书本身观点不错,但内容略糟糕,转方军老师的读书笔记:n在《知识的边界》这本书中,温伯格挑战了关于互联网最难的话题——「知识」,也就是,「互联网给知识带来什么影响?」n从结果上,温伯格的成果不错,它可能是迄今为止围绕互联网知识唯一一本深入的著作。它也创造了很多流行词:n比如,「聪明的房间」,也就是说,现在的知识就像一个房间,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房间的里任何人,而是房间本身。比如,「后事实社会」,事实不再是事实,影响人们的观点不再是事实,而可能是情绪。又比如我更喜欢引用的一些词:知识的网络化、专家的网络化、过滤器与向前过滤。01n越来越大n《知识的边界》的英文是:Too Big To Know,意思也就是,知识,是个「大到不可知」的东西。「知识的边界」这个中文书名其实没说完,温伯格说的是「知识的边界(大到看不见边)」。《知识的边界》的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观点是,知识是个大到看不见边的东西,而且它还在变得越来越大。02n知识的网络化n《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这个相对容易说明: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一本本书,知识的总体就是一座图书馆;而现在,知识的形状就是互联网,就各种相互链接的网页组成。也可以这么说,过去,知识是百科全书,现在,知识是维基百科。过去,过去知识存在在每个人的大脑里,而现在,在知乎这样的社交问答网站,你我脑子的知识都被变成了写出来的答案。同时,在知乎上,我们的知识都交织在一起,所有知乎用户的大脑综合起来,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当然,这么说并不精确,更精确的是我们接下来要谈的这本书第三个观点。03n聪明的房间n《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三个观点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为什么说,我们的大脑加起来形成的超级大脑,比我们单独每个人都更聪明,不怎么准确呢?这是因为,这么说时,我们还是说的是,群体智慧超过个人,也就是中国古话说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知识的边界》的观点比这个还要更进一步:当我们所有人都在一个房间里面的时候,不是站在前面讲课的专家老师更聪明,也不是我们加起来有了群体智慧,而是我们让房间本身更聪明。——也就是,网络本身更聪明。如果我们把知识看成一本本书,图书馆的书都累加起来,自然比单本书都更聪明。但我们现在说的是,图书馆的房子,那些墙、地板、柱子、屋顶,比里面的书更聪明。——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网络里,就是这样的。在整个互联网网上,我们有很多网页,但对于谷歌来说,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比如网页本身更重要。又比如在知乎上有很多答案,我们对答案的点赞,这也是一种链接,比答案本身聪明。04n链接n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第四个和第五个观点。第四个观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这些链接变成了知识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其实也是符合长期以来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的。比如,关于知识有一个所谓的DIKW金字塔模型,金字塔从下而上分别是:n数据Datan信息Informationn知识Knowledgen智慧Wisdomn信息,是数据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从信息中找到规律,智慧, 又是从知识中找到哲理。每上一层,其实就是下一层的关系,用网络来说,上一层就是下一层的「链接」。05n向前过滤n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五个观点是,当知识的形状,从书本变成了网络,知识的一个关键机制,也就是过滤器,就发生了变化。从上面的DIKW知识金字塔,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知识机制,其实也正是一种过滤器机制,下一层经过过滤,才能上升到上一层。在我们传统的知识系统中,过滤器无处不在。比如说,一篇论文,要经过匿名审核,才能成为被认可的学术成果。比如,一本书稿要经过编辑和出版社的审核,才能出版,真的印出来变成一本书。再比如,一本书只有图书馆管理员决定采购,你才能在图书馆里看到。就知识而言,我们相信专家,因为专家就是我们的过滤器。我们相信权威媒体,因为媒体就是我们的过滤器。过滤器机制对我们的大脑来说特别重要,如果不做这样的过滤、筛选,就会超过我们的大脑能处理的,就会「信息过载」。这种过滤器,就是筛选,它会减少信息,只有少部分精华能够通过。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认知策略:n通过做减法来获取知识(knowing by reducing)。温伯格甚至断言说,n知识一直是这样,n它简化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这是温伯格的一个重要论断:n这些过滤器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链接,并且这些过滤器是更重要的知识。他强调:「过滤是格外关键的内容。」n06n没有了停止点与专家的网络化n《知识的边界》这本书,我们要了解的第六个观点是,当知识网络化后,知识没有了停止点,专家被网络化了。我们仍然来对比:书和网络。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我看完了。而在维基百科上,我们跟着链接,可以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用温伯格的说法,过去的知识,采用的是所谓的「停止点」系统,你翻到书的最后一页,就到了「停止点」。又比如,当我们争论一个问题时,当别人拿出铁的事实出来,我们的争论就可以停止了,事实是过去几百年来人们逐渐认可的停止点。又比如,我们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去询问权威专家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就是一种停止点。更形象地说权威专家地意见,这就像,我们遇到争议时去法院打官司,法官的裁决就是绝对的权威,一个停止点。但是,在网络上,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停止点,都不存在了。07n长形式 vs 网形式n这就是这本书值得关注的第七个观点是,过去知识的形状是书的样子,未来知识的形状是网络的样子。温伯格分别命名这两个样子,他把书叫「长形式」(long form,注:此处英文读出来),把网络叫「网形式」(web form)。我们来分别说说长形式和网形式。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知识就是书,书就是知识。放在书中的知识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从一本书的封面开始,到封底的几百页文字。一本书就是,一个作者带着我们,从头走到尾。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就是「知识的本质」,其实不是,这只是书这个知识的容器,把像水一样的知识,变成那个样子。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容器——网络,知识的样子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一本书和它的作者做的是:n它们将思想挤压到一条狭长的小径上,驱使读者沿着这条小径前进。而现在,提出了与「长形式」的「网形式」这个新的知识的形状之后,温伯格有这么一段话,值得一字一句复述给你听:n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 A 到 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n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我们首先说了人们对互联网和知识最大的四个偏见。第一,纸质书真的比网络获取知识更好吗?温伯格认为,人们只是把图书过分浪漫化了。而且受限于书籍的形式,我们只能跟随者作者的思路,拿到一个“链条状”的知识,而不能像在互联网里一样,发散思维,开枝散叶。第二,现代人们的焦虑,是因为信息过载吗?温伯格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过滤器失效了,它不再能帮我们删掉信息,反而会增加信息。第三,回声室效应会让极端主义加剧吗?网络上虽然存在回声室效应,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进入一个回声室,也是在一片嘈杂当中听过了很多声音之后,才进入的。第四,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温伯格说,在互联网上,如果你不喜欢我的结论,那你很快就能找到反驳我的事实。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不再是知识坚实的地基。那么,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这四个角度来给你描述了它。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而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 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最后,温伯格给出了四条让我们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建议。第一是在开放的网络生态里,学会混合利用过滤器,让一些过滤器成为筛选其他过滤器的指标。第二个建议是上传资料时,要上传“关联数据”,让数据和数据之间发生联系,变成知识。第三个建议是展示你的工作,让有价值的观点能及时让人们看到,并且链接一切,链接越多,网络就优秀。第四个建议是,学会拥抱不同,我们既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包容不同的意见。请把自己当成一帧网页,和世界做更多的连接,收获更多对自身的理解。在达尔文的那个经典事实年代,他的进化论也不是自己独自研究出来。他也同样在一个网络里,和很多同事进行书信往来。温伯格在书的最后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达尔文,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可能会在网上找到很多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别人无法理解的联系。他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每一步的研究,和更多人发生连接,而不会等到最终有了结论才发表。那他还会变成像达尔文那样伟大的人吗?互联网让他变浅薄了吗?n信息网络的这种超链接,的确会诱惑我们一路向前、不停地点击,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如果这个诱惑让我们偏离了本来的目的,那也许它真的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因为它不仅迅速地帮我们解答了困惑,也让我们能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温伯格后来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知识网络并不关心我们从哪里获得知识,无论是从网络上免费获取,还是从书本、课程里付费得到。它关心的是,在获取知识之后,你是不是能和别人构成网络,一起理解这个知识?互联网形成了比起聪明人还要聪明的专家网络,网络能够让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自己想要更聪明。
知识的边界读后感400字 第(3)篇
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此书,仅有四十几条划线。这也使我重新定义了需要快速阅读的书籍类别。电子书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整理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并不急于写一些书评来集合想法,更重于积累沉淀,同时确实也在过滤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信息。还有一方面便是想打好基础,从刚开始的很强目的性到现在的广泛阅读,这不过是一个起点。很多关于知识的汲取的书籍中都有从点到面,越读使人越渺小的祥述,这也是不必精读的一方面。
接着精读来说,假使有人写一本关于精读好处的书,就会有观念相左的泛读之书出来。我一直认为如同这两者之间,有分歧肯定也有相同的道理。对于精读之书吃透的东西恰巧在别的书中看到不就是一种泛读之术。在此书中翻来覆去也就那几本书的介绍及引证。我在想,此书作者要想写一本中国式的知识边界,恐怕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光是读经典都可以让其吐血。其实道理就如同作者所讲的,很简单易懂,但是光有这些道理好像对于一本书来说,就显得太平庸了。那不行啊,靠一些经典书籍来引证解释简单的东西,那这部分就根本不需要看。我去看原文不更好?写经典的人未必是知识积累多,更多的是悟性,对于生活有与众不同的解读,读书的人也应如此。
不是信息超载,而是过滤失效。基础的知识即事实。关于这两句,我也是期望自己可以从庞杂之中过渡到单一当中去,为何要做这样的选择。说实话,有些书读起来真不是那么好理解,基本上的书籍,是在通俗易懂中去大量去旁证引申,读者需要大量反复百度百科弄明其意,反而更费时间。如果阅读单单只是兴趣爱好,是生活调味品,这些都不需要在意。假使阅读是知识的汲取,是梦想的精神支柱,是生活的基础建设,那阅读就一定有结构,有一个与自己相关的读书计划,这个不需多谈。我觉得大家如果用心去选择书籍,所谓超载与过滤失效应该是不存在的,更多人认为最初的阅读看不到成效,如同文哲毫无意义,这不过是个体而言,放到群体中呢?关于基础知识即事实,哪怕我是一个靠双手维持生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靠嘴皮子挣更多钱的社会。基础知识即事实是片面的,基础与知识越深厚越能接近事实,即与理想生活更贴近。
改变知识结构,文中提到当代知识的公共性与未决性,太多太快的更新,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观点,会不会利大于弊,我们并不擅长去寻根了,大概某段正和我意,我就可以飞速传递出去,而这个人是谁我们大概也不清楚。网络带给我们太多的便捷,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分散了精力,也使大脑减少了对于阅读的渴望,失去了正确的批判性,人人即理,我觉得自己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如何从大部分垃圾中挣脱出来,改变完善知识结构,再多一些求实寻根的热情。关于知识的边界,中国有些古话讲得真特么好,一步到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什么梅什么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