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09-09 15:27:32) 读后感 -
作者:杨洁
2017年4月15日,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因病去世,这本书是她对《西游记》最权威的解读!当年激情澎湃的她,立志要把名著《西游记》改编成雅俗共赏的电视剧,因此肩挑重任,与主创人员一起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在选角、选景、拍摄过程中,出现了数都数不清的难事、趣事、神奇事,让人吃惊、担心、大笑、感动!这不仅仅是一本拍摄手记,更是杨洁导演等一代艺术家的铿锵人生,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读来感人,激人励志,振奋人心!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每逢寒暑假就霸屏的西游记无疑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情怀所在。当初央视所拍的四大名著,各个都是经典。三国演义因为场面宏大,至今无人敢于挑战;红楼梦多年以后才有人壮胆尝试,结果被贬得像shit一样;唯有水浒,翻拍的水平差强人意。而西游记,不管是取某段情节翻拍,还是重新演绎其中人物,如是者众。相互之间的比较、品评也就甚嚣尘上了。
当初拍摄、上演的时候就听闻,西游记的拍摄很大程度上是靠杨洁导演的推动,书中一看果然如此。不得不承认要做出一些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确实也需要超出一般的坚毅和执着。从对日版的不服输,到对领导安排的不服气,再到整个拍摄过程中的不服软,最后才有了不服不行的86版西游记。
中间的波折不重复了,书中都写到了。86版西游的成功,可以说是难以复制的,除了导演杨洁的绝不动摇,还有主要演员的苦心钻研,天南海北的各位老艺术家、大大小小的各位腕儿各位角儿…都甘当大绿叶,还有走遍大好河山搜罗合适的景色…所以别说翻拍的张纪中版了,就连杨洁自己拍的续集都没能满足观众的期望。这其中固然有观众口味的进步,有剧情的限制(最优先拍的必然是最能出彩的),但是用心、“琢、磨”的程度也并非能忽略不计。
在情怀这个词已然开始向贬义转变的时候,就不再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部剧了;同样,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可是观众也没兴趣看“卖惨”,关注的不是你克服了什么困难,而是你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最终拍出了什么样的效果。必须承认的是,以当时的条件来看,杨洁导演交上的答卷堪称惊艳。
另外,书中谈到了许镜清的音乐,但是很奇怪的是没怎么提剧本方面的事情。有兴趣的读友可以自行扩展阅读一下六神磊磊读金庸,曾写过一篇从文字的角度评析86版西游记的亮点,必有收获。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看完欧阳奋强的《1987,我们的红楼梦》跟着就来看杨洁导演的这本《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从这本书来看,杨导是一个古道热肠,敢爱敢恨,言出必践,追求创新和挑战,并为之努力而不怕得罪人的性情中人。
杨洁导演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她执导的86版《西游记》尽管因资金短缺,特技落后等原因还有不少缺憾,但也绝对当得上经典二字!
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曾播放过《西游传奇》,剧组20年后再聚首,节目中杨导曾朗诵了普希金的诗作为点评: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为什么杨导和《西游记》剧组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一部30年不衰的电视剧?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奖状。我们六年拍了25集……是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201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洁导演接受鲁豫采访时说。
路迢迢/十万八千里/披荆斩棘/一路将尘埃荡涤/回首望/多少往事历历/凝结下/一片真情依依
谨以此文悼念杨导。 (此段落摘自熊太行)
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杨导,一路走好(ಥ﹏ಥ)
儿时只觉《西游记》精彩有趣。读完这本书后,才知道经典终归是经典。都知唐玄奘取经艰难困苦,可拍摄过程中,杨导及剧组其他人员又何尝不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巨大成功呢?
整个拍摄过程,他们面临资金不足、设备落后、领导忽视等困难,但他们的坚毅和对《西游记》的热爱使他们坚持下来。正因为这份敬业精神,我们才能看到这部经典的电视剧
向这部电视剧所有工作人员致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