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四脉定证

(2021-01-01 22:33:06) 经验

四脉定证

“四脉定证”是中国着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原理

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誌。气血维繫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视窗——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已载入教科书。
但在实际套用中,“二十八脉”却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而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与实际严重脱节。“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均属生理之表现一样。如何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经典教材不进行改革,听之任之,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将会渐渐被淡化,作为诊断参考甚至会被遗弃。应先于无形、求于有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脉诊作为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绍武先生在“舍证从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刘绍武先生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几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他从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多上于鱼际,即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之为“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多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徵,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杏核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刘绍武先生弟子宿明良随师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详细记录、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儘管病情複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範畴。临床还呈现有两脉複合、三脉複合、甚至四脉複合,其脉象特徵,也尽在“四脉”之中。宿明良在从师实践中渐渐地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

机理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 刘绍武先生在其医学生涯中,就是首先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再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直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发现了四脉的变化规律并指导临床实践的。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在文革动乱年代,刘绍武先生每日门诊量86~127例,平均每日诊治百人。为求良医治病,病人起早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绍武先生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达到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且每诊必準,每治必效。刘绍武先生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绍武先生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繫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路与神经网路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繫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呈现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範、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
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运用刘绍武先生经验,研製“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套用此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在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就设计原理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弟子们转告刘绍武先生,有鑒于“四脉”的独特定义,属于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範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弟子们报请刘绍武先生并徵得同意,之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后,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研究的舞台。

道理

“四脉定证” 的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先生学术理论的规範。“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又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中,人为万物之首,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
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穀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
春日温暖是唤醒生髮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
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 刘绍武先生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先生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脉的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
《周易·繫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準,传统诊法以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之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皆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也是刘绍武先生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得此辨证施治之真谛而确定了四性之后,再沿着这个思路前行,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互动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的系统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