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估算是项目各活动所需资源成本的定量估算。可用简略或详细形式表示。对项目所需所有资源成本均需加以估计,包括(但不局限于)劳力、材料和其他内容(如考虑通货膨胀或成本余地)。是一个不断最佳化的过程,随项目进展和相关详细资讯的不断出现而对原有成本估算相应修正。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本估算
- 外文名:Cost estimation
- 核心内容: 确定标準,蒐集信息,建立模型
- 参考依据:法律法规、经济规律、数学模型
工作步骤
计算方法
软体套用标準

北京作为全国软体与信息服务业之都,产业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水平,软体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北京市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也不断加大,仅全市每年属于市级财政拨款範畴的信息化项目就可达700至800个,金额总量可达三十多亿元,涉及上千家企事业单位。然而本市一直没有科学统一的标準以支撑、规範、管理信息化项目软体开发费用的测算,这大大制约了北京软体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相关标準的缺失,如何测算信息化项目软体开发的合理费用一直都是北京软体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因而常常导致软体项目预算审批无依据、恶意竞标等问题的发生。
2、规範的价值
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归口指导,北京软体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北京软体行业协会过程改进分会联合制订的北京市首个软体成本度量地方标準《信息化项目软体开发费用测算规範》于今年11月起正式实施,这标誌着我市信息化项目软体开发工作拥有了科学、标準的费用评估方法,有助于规範行业市场、推动软体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业增长质量。
长期以来,如何度量软体研发成本一直是产业界的难题,尤其是在预算、招投标、项目计画等活动中因为缺失科学统一的软体研发成本度量标準,较大程度导致项目做预算时无据可依,进而造成预算浪费或预算不足;在软体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因为缺乏软体研发成本度量依据,恶意竞标、低价中标现象频频发生;开发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学依据,也经常出现时间滞后,费用远远超出最初预算的情况。科学统一的软体研发成本度量标準既是有效进行软体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软体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工业与信息化部软体服务业司委託中国软体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体过程改进分会牵头组织编制了《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标準中规定了软体研发成本度量的方法及过程,包括软体研发成本的构成、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过程、软体研发成本度量的套用。其目的是帮助软体研发涉及各方科学、一致地进行成本度量。但标準中没有包含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过程中所需要的估算模型、行业基準数据及其在不同场景进行成本估算的详细步骤和方法,因此需要制订标準的套用指南,以便相关各方针对不同的套用场景、正确使用行业数据和模型,有效开展软体研发成本度量相关工作。
2、编制目的与範围
本指南是《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系列套用指南之一,针对预算场景。
《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中的成本度量,特指对软体研发成本的预计值进行估算或对实际值进行测量、分析的过程。而《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中,预算是指根据项目成本估算的结果确定预计项目费用的过程。因此,本指南主要描述在预算场景下如何开展成本估算工作,而不涉及编制预算的其他方面。
在《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及本指南中,软体研发过程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完成验收之间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验收交付活动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支持活动。因此,本指南中软体研发成本仅包括软体研发过程中的所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但不包括数据迁移、软体维护等成本。本指南中所涉及工作量、工期也仅为软体研发过程所用工作量、工期。
本指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指导预算活动相关各方,基于《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有效开展成本估算工作,并为确定软体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本指南明确了基于《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和基準数据开展成本估算相关活动的步骤与方法,并通过示例,明确了典型情况的估算及调整方法;对于其他特殊情况,相关人员应根据本指南及《软体研发成本度量规範》中的相关原则,结合项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或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对于与预算类似的其他早期估算套用场景,相关人员也可参照本指南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开展项目估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