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21-03-22 01:09:20) 经验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国立研究机构。

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年5月,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有1000余人从事科学研究,其中一线研究及技术支撑人员近500人;拥有2箇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箇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 外文名: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生化与细胞所(SIBCB)
  • 创办时间:2000年5月
  • 属性: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机构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现任领导:所长:刘小龙
    党委书记:倪福弟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
  •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320号

历史沿革

前身基础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1950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成立,其前身是解放前的医学研究所筹备处。
1958年1月,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化部分独立建所,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1964年,中国国家科委指定生物化学研究所承担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任务。
196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1950男8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成立。
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合併建所

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启动筹建。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印发《中国科学院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通知》。
园区鸟瞰图园区鸟瞰图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有1000余人从事科学研究,其中一线研究及技术支撑人员近500人。74名研究组长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上海生科院特别资助人才4人;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组长4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13人。
称号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刘新垣、洪国藩、裴钢、戚正武、张永莲、
张友尚、林其谁、王恩多、李林、徐国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李载平
创新群体
裴钢、朱学良、李林、周金秋、刘小龙
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伯良、李林、裴钢、宋建国、陈江野、廖侃、吴家睿、
朱学良、丁建平、徐国良、周金秋、孙兵、鲍岚、曾嵘、
刘小龙、李劲松、惠利健、刘默芳、季红斌、许琛琦、
张雷、陈剑峰、胡荣贵、曾艺、周斌
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李党生
上海生科院特别资助人才
陈玲玲、程新、孙丽明、欧阳波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周小龙、陈铭、周小龙、李荣霞、李青润、刘如娟、陈跃磊、
张天龙、焦石、杨雯隽、武健、兰姝珏、朱小燕、田雪莹
“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组长”入选者
裴钢、胡赓熙、徐国良、周金秋

研究部门

生化与细胞所形成了以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为支撑的三大研究集群,涵盖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五大前沿领域。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获批成立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共有2箇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箇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拥有72个独立研究组;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挂靠单位。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

设备资源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建设有7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支撑平台名称仪器设备/提供服务
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
拥有公共仪器室、分子影像室、核磁共振分析室、超速离心机室、
样品製备室、沖片暗室。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该平台主要有雷射共聚焦显微镜系统、
流式细胞仪、电镜等大型设施,仪器总价值约为3000多万元人民币。
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
液体工作站、多标记微孔板检测仪、高内涵细胞分析仪、分液仪、洗板机、
活细胞长时间动态影像成像分析仪、药物筛选设计及分子模拟软体、
全自动化样品管理设备、自动化液体工作站、自动机械臂等。
动物实验技术平台
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显微注射仪、程式化冷冻仪、
活体萤光成像仪、生物学辐照仪、代谢笼、无创血压计等。
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
提供果蝇基本遗传学技术培训、代为製备果蝇食物及食物原料的分装转让、
果蝇试验用耗材的转让、果蝇品系和cDNA等果蝇试验相关产品的引进、
果蝇品系暂存、转基因果蝇的基因克隆及显微注射、
利用Cas9等技术製备knock-in、knock-out果蝇、常规果蝇品系交流等服务。
斑马鱼技术平台
提供显微注射系统、体视显微萤光照相系统等仪器服务;
提供斑马鱼胚胎显微注射、转基因斑马鱼、斑马鱼基因敲除等技术服务;
提供斑马鱼品系暂存、代管、繁殖等管理服务。
细胞库/干细胞技术平台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该平台有四百多种细胞可对外提
供资源共享服务,几乎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所有细胞种类。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的前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先后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三五期间,生化与细胞所围绕“表观遗传调控与功能”、“细胞谱系建立与细胞命运调控”、“重大疾病机理及相关转化套用”等三个重大科学问题,并在“RNA代谢与功能调控”、“跨膜动态生物过程”、“精子发生与成熟调控”、“干细胞再生医学基础”、“分子细胞科学前沿技术方法”等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部分科研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
固定化5-磷酸二酯酶生产核苷酸新工艺
1979
国家发明奖
三等奖
天花粉蛋白的引产原理进一步研究
1979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固定化细胞製备6氨基青霉烷酸新工艺
1980
国家发明奖
三等奖
蓖麻蚕丝腺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一级结构的测定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BGV-213酶法报警器固相酶片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胰岛素分子B22位精氨酸可以被门冬氨酸所代替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複製机制的研究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某些植物病毒诊断及防治研究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功能的研究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高纯疫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产
1980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石油酵母代饲料的安全性研究
1981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
蓖麻蚕核糖核酸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
198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人胰岛素原C肽合成及放射免疫测定
198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1982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电活动与分化的关係
1983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
人肝癌细胞膜相关胚胎抗原的研究
1983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酵母质粒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1983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液面法超声全息成像研究
1983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
结晶天花粉蛋白及其抗早孕
1983
国家发明奖
二等奖
人胰岛素原C肽的人工合成及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1983
国家发明奖
二等奖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198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我国第一例植物双联病毒的发现和分离
198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人B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组的克隆和限制酶切图谱
198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中国蝮蛇蛇毒中舒缓激肽增强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98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DLL-3大容量冷冻离心机
198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採用辣根皮生产高纯度辣过氧化物酶新工艺
1984
国家发明奖
二等奖
防老剂D致癌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198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家蚕软化病病原的鉴定及抗病毒品种筛选
198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B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表面抗原基因顺序及其基因组成顺序测定
198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RNA序列分析技术的建立----蓖麻蚕后丝腺体甘氨酸tRNA及与SRNA全核苷酸顺序的测定
198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毫微秒脉冲萤光计
198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TGLL-18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198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B型肝炎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
1986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农作物遗传操纵新技术
1986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丙种新的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986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凝集素研究
1986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係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蛇肌果糖1,6二磷酸酯酶研究
1987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组织培养技术在中药材地黄中的套用
1987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外源基因的酵母表达系统研究
1988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5'三聚腺苷酸受体的发现等
1988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绒毛膜促腺激素(HCG)在家鱼催产中的套用
1989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β干扰素的蛋白质工程----β-干扰素结构基因的定向点突变
198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蛇毒细胞毒素蛋白的结构分析及机理研究
198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鸭B型肝炎病毒(DHBV)的发现与研究
198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反密码环不参与tRNA和合成酶相互识别
198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中科院标準(科研档案工作规範)
1989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B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989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农作物遗传操纵新技术----授粉后外源大DNA基因导入植物的生物工程育种技术
198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家兔个体表达系统的建立
1990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複合物系列主体结构
1991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酵母酸性磷酸酯酶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结构与功能
199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胰岛素分子与其受体的结合部位
199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人生长激素基因工程微生物表达系统实验室研究成果
1991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
199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B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痘苗表达系统)研製和中试成果
1992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人γ干扰素的基因工程研究
1992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高温DNA顺序测定系统的创立
1992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胆硷脱氢酶的性质与重组合
1992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研究
199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B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和痘苗表达)的研製和中试
1993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tRNA和5S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
1993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高温DNA顺序测定系统的创立
1993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DNA和DNA----蛋白质複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199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DNA和DNA蛋白质複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199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特异性精子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克隆表达
1995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及防治技术体系
1995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B型肝炎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确立及消除免疫耐受状态的套用研究
1996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基因工程人γ型干扰素的研製中试生产及临床套用
1996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DNA和DNA-蛋白质複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199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研究
199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DNA和DNA蛋白质複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199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两栖类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兴奋性的传播
1997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基因工程人白细胞介素-2的研製中试生产及临床套用
1997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蛋白酶抑制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99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1998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巨噬细胞免疫调变和信号转导研究
199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蛋白酶抑制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999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
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1999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江浙蝮蛇磷脂酶A2三维结构与功能
200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一省市企业合作奖
2000
中国科学院与省市企业合作奖
一等奖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2001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氨基醯-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
2001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
2002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2002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製品的方法
2004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005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2007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精子在附睪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
2008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
2013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学术期刊

《Cell Research》是细胞研究(英文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SCI科学引文索引(美)(2017)、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Pж(AJ)文摘杂誌(俄)(2014)、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等收录。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是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等收录。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等收录。
《生命的化学》重点刊登综述性、进展性文章,反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中国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有关的研究技术及学术活动信息,设有综述、教学、科普园地、信息动态等栏目。被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8年版)收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主要刊载以中文或英文撰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及套用基础原创性研究论文和反映中国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点领域的综述性文章,还设有特约综述、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教学研究、热点评析、干细胞研究等栏目。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招生简章显示,生化与细胞所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
大楼鸟瞰图大楼鸟瞰图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生物工程

教学建设

  • 奖助体系
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生可以申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地奥奖、(辉瑞)奖学金、王应睐奖学金等奖学金项目。
  • 学生概况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共有在学研究生与博士后近700人。
2000—2015年,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9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4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5人。

合作交流

据2018年生化与细胞所官网显示,生化与细胞所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马普客座实验室,与亚太分子生物学网路组织(A-IMBN)签署Professorship合作协定并共建联合实验室,与7位海外华裔专家共建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建立以6位海外华裔专家和7位所内专家为核心的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致力于整合性癌症生物学研究的探索。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生化与细胞所标识是其英文简称“SIBCB”的艺术图案。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精神文化

“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八字所训,由名誉所长王应睐1990年题写。
生化与细胞所的精神是严谨求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社团活动

生化与细胞所设有学生会与乐智社、足球协会、游泳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社团,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以及举行学术沙龙等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所长
刘小龙
党委书记
倪福弟
副所长
周金秋、赵允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陈剑峰

历任领导

职务姓名任期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王应睐
1958—1984
林其谁
1984—1995
李伯良
1995—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贝时璋
1950—1957
贝洗
1958—1962
庄孝僡
1965—1984
王亚辉
1984—1991
郭礼和
1991—2000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李伯良
2000—2002
李林
2004—2009
林安宁
2009—2014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