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

(2021-01-13 21:09:41) 经验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是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鹏翔。

基本介绍

  • 书名: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
  • 作者:高鹏翔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页数:406页
  • 开本:16
  • 外文名:Chinese Medicine
  • 类型:医学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中医学(第8版)》重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方面,《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中医学(第8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基础部分,包括导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述要、辨证、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等。下篇为临床综合运用部分,包括中药、方剂、针灸学基础及内科常见病证、其他常见病证、肿瘤等的诊疗内容。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特点:①为了保持中医学这一学科的完整性,我们针对历版教材导论中系统性、连续性不足等问题,适当增加了一些医学史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及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的特点,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容,以便习惯于西医思维方法的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医。②鑒于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在治法部分增加了活血化瘀法。③鑒于肿瘤患者日益增多的状况及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增加了抗肿瘤的中药及肿瘤治疗的篇幅。④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中药篇每节介绍一两味常用中药,方剂篇每类介绍一两个常用方,其余列表介绍,同时方剂中增加了现代研究等内容,以供学生自学参考。书后除附方剂彙编及参考文献外,还增加了名词术语索引,以供学生查阅。

图书目录

上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恆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一、司外揣内
二、援物比类
三、心法和顿悟
四、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徵的比较
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套用
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四、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元气论 27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 27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29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30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3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 34
第三节五行学说 3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8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套用 42
第三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4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5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45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46
第二节 脏腑 47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47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59
三、奇恆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62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係 63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67
一、精 67
二、气 68
三、血 71
四、津液 72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係 73
第四节体质 75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75
二、体质的形成因素 75
三、体质的分类 76
四、体质学说的套用 76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79
一、外感致病因素 79
二、内伤致病因素 83
三、其他致病因素 86
第二节 病机 87
一、正邪相争 88
二、阴阳失调 89
三、气机失常 90
第五章珍法述要
第一节 望诊 92
一、全身望诊 92
二、局部望诊 94
三、望排出物 96
四、望小儿指纹 96
五、望舌 97
第二节 闻诊 100
一、听声音 100
二、嗅气味 101
第三节问诊 101
一、问寒热 101
二、问汗 102
三、问疼痛 102
四、问饮食口味 103
五、问睡眠 103
六、问二便 103
七、问小儿及妇女 104
第四节切诊 104
一、脉诊 104
二、按诊 108
第六章辩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110
一、表里辨证 110
二、寒热辨证 111
三、虚实辨证 113
四、阴阳辨证 114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係 115
第二节脏腑辨证 11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7
三、脾与胃病辨证 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4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6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128
一、卫分证 129
二、气分证 129
三、营分证 129
四、血分证 130
第四节六经辨证 131
一、太阳病证 131
二、阳明病证 132
三、少阳病证 132
四、太阴病证 132
五、少阴病证 133
六、厥阴病证 133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第一节防治原则 135
一、养生与预防 135
二、治病求本 137
三、调整阴阳 138
四、扶正与祛邪 139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39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39
第二节 治法 140
一、汗法 140
二、吐法 141
三、下法 141
四、和法 142
五、温法 142
六、清法 143
七、补法 143
八、消法 143
下篇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