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是由高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护理学等医学本科专业。
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介绍溶液理论、物理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等高等医学教育所需的化学知识。此外,每章末都有科学家简介、参考文献、习题,书末有六个附录。
基本介绍
- 书名:基础化学(第二版)
- 作者:张欣荣、阎芳
- ISBN:978-7-04-032512-6
- 类别:“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页数:326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9-15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面字数:510千字
成书过程
内容简介
教材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第一节 医用基础化学概述 | 习题 | 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
一、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繫 |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 二、判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一般规则 |
二、医用基础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 第四节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
三、怎样学好医用基础化学 | 一、以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 |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
第二节 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 二、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 | 二、分子轨道的能级及分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布 |
第三节 溶液的组成标度 | 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 三、键级 |
一、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 |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 第五节 分子间作用力 |
二、质量摩尔浓度 | 一、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 一、van der Waals力 |
三、摩尔分数 | 二、过渡态理论 | 二、氢键 |
四、质量分数 |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科学家简介 |
五、质量浓度 | 一、元反应和複合反应 | 参考文献 |
科学家简介 | 二、质量作用定律与速率方程 | 习题 |
参考文献 | 三、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 | 第十二章 配位化合物 |
习题 | 四、简单级数的反应速率方程 |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概述 |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一、van’t Hoff规则 | 二、配合物的组成 |
一、液体的蒸气压 | 二、Arrhenius方程 | 三、配合物的命名 |
二、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四、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 |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一、液体的沸点 | 二、催化作用理论简介 | 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 三、生物催化剂———酶 | 二、晶体场理论简介 |
第三节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介 | 第三节 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
一、液态纯物质的凝固点 | 一、体内过程 | 一、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
二、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 二、速率过程 |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
第四节 溶液的渗透压 | 科学家简介 | 第四节 螯合物和生物配合物 |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 参考文献 | 一、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螯合效应 |
二、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及温度的关係 | 习题 | 二、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 | 三、生物配合物 |
科学家简介 |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第五节 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套用 |
参考文献 | 一、氧化值 | 科学家简介 |
习题 | 二、氧化还原电对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酸硷解离平衡 | 第二节 原电池 | 习题 |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 | 一、原电池与电极 | 第十三章 滴定分析 |
一、强电解质溶液 | 二、电池的书写方式 | 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 |
二、离子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 三、常见电极类型 | 一、滴定分析的方法和特点 |
三、离子强度 | 第三节 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的电动势 | 二、滴定分析法的操作程式 |
第二节 弱电解质溶液 | 一、电极电势的产生 | 三、滴定分析的计算 |
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 二、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测定 | 第二节 分析结果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
二、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移动 | 三、电池电动势与Gibbs自由能 | 一、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酸硷理论 | 四、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 | 二、準确度与精密度 |
一、酸硷质子理论 | 五、电极电势的套用 | 三、提高分析结果準确度的方法 |
二、酸硷电子理论 | 第四节 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 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第四节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 一、指示电极 | 第三节 酸硷滴定法 |
一、水的解离平衡 | 二、参比电极 | 一、酸硷指示剂 |
二、溶液的pH | 三、溶液pH的测定 | 二、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
科学家简介 | 第五节 生物感测器 | 三、酸硷标準溶液的配製与标定 |
参考文献 | 一、感测器工作原理 | 四、酸硷滴定法的套用实例 |
习题 | 二、生物感测器概述 |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
第四章 缓冲溶液 | 三、生物感测器套用实例 | 一、概述 |
第一节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缓冲机制 | 科学家简介 | 二、高锰酸钾法 |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 参考文献 | 三、碘量法 |
二、缓冲溶液的缓冲机制 | 习题 | 第五节 配位滴定法 |
第二节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 一、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
一、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式 | 第一节 分散系概述 | 二、EDTA配位滴定套用示例———水的总硬度测定 |
二、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的校正 | 一、分散系的分类 | 科学家简介 |
第三节 缓冲容量和缓冲範围 | 二、胶体分散系 | 参考文献 |
一、缓冲容量的概念 | 第二节 表面现象 | 习题 |
二、缓冲溶液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 一、表面积与表面Gibbs自由能 | 第十四章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概论 |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製 | 二、表面活性剂 | 第一节 光度分析法 |
一、缓冲溶液的配製方法 | 三、乳化作用 |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二、标準缓冲溶液 | 第三节 溶胶 | 二、萤光分析法 |
第五节 缓冲体系在医学上的意义 |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 第二节 色谱分析法 |
科学家简介 | 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 一、色谱分析法概述 |
参考文献 | 三、溶胶的製备和净化 | 二、气相色谱法 |
习题 | 四、气溶胶 |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五章 难溶强电解质溶液的沉澱溶解平衡 | 第四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与凝胶 | 四、毛细管电泳法 |
第一节 溶度积原理 |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稳定性 | 第三节 电势分析法 |
一、标準溶度积常数及其与沉澱溶解度的关係 | 二、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 一、电势分析法概述 |
二、溶度积规则 | 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膜平衡 |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 |
第二节 沉澱反应的利用与控制 | 四、凝胶 | 三、直接电势法 |
一、沉澱的生成 | 科学家简介 | 四、电势滴定法 |
二、沉澱的溶解 | 参考文献 | 科学家简介 |
三、沉澱的转化 | 习题 | 参考文献 |
四、分步沉澱 | 第十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 习题 |
第三节 生物矿化现象 | 第一节 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 | 第十五章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
一、骨骼的形成与龋齿的产生 | 一、Rutherford原子模型 | 第一节 人体元素组成 |
二、尿结石的形成 | 二、Bohr原子模型 | 一、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
科学家简介 | 三、现代原子模型理论 | 二、人体必需元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徵 |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习题 |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第二节 元素的选择与演化 |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二、不确定原理 | 一、丰度规则和生物可利用规则 |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 第三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 二、有效规则 |
一、系统和环境 | 一、波函式和原子轨道 | 三、基本适宜规则 |
二、状态和状态函式 | 二、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 | 四、有效和特异性的进化规则 |
三、过程和途径 |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 | 第三节 生物无机化学简介 |
四、热和功 | 第四节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 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生物无机化学 |
五、热力学能 | 一、禁止效应和钻穿效应 | 二、生物无机化学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 |
第二节 能量守恆和化学反应热效应 | 二、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 第四节 几种人体必需元素的研究示例 |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 三、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 一、常量元素钙的生理功能和营养 |
二、热力学能的变化与等容反应热效应 | 第五节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 二、微量元素硒的研究 |
三、系统的焓变和等压反应热效应 | 一、元素周期表 | 三、微量元素锌的研究 |
四、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式 |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 四、微量元素锰的研究 |
五、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 科学家简介 | 五、微量元素镁的研究 |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科学家简介 |
一、自发过程 | 习题 | 参考文献 |
二、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十一章 分子结构 | 习题 |
三、Gibbs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 第一节 现代价键理论 | 附录 |
第四节 化学平衡 | 一、共价键的本质 | 附录一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 二、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附录二 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标準平衡常数 | 三、共价键的类型 | 附录三 标準溶度积常数(298 K) |
三、标準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 四、键参数 | 附录四 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
四、多重平衡 | 五、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 附录五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準电极电势表(298 K) |
五、化学平衡的移动 |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 附录六 常见配合物的标準稳定常数 |
第五节 非平衡系统热力学与生命简介 |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 汉英索引 |
科学家简介 |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 元素周期表 |
教学资源
- 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