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正文

基础化学(第二版)(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2021-05-13 14:31:34) 经验
基础化学(第二版)(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础化学(第二版)(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础化学(第二版)》是由高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主要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生物技术、食品检验、护理学等医学本科专业。

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介绍溶液理论、物理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等高等医学教育所需的化学知识。此外,每章末都有科学家简介、参考文献、习题,书末有六个附录。

基本介绍

  • 书名:基础化学(第二版)
  • 作者:张欣荣、阎芳
  • ISBN:978-7-04-032512-6
  • 类别:“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页数:326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9-15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面字数:510千字

成书过程

《基础化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第二军医大学等13所医学院校经近五年(截至2011年9月)的教学实践联合修订而成。该教材採用国家标準(GB 3100~3102—93)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选用规範名词术语,并注意与后继相关课程的衔接。
2011年9月15日,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第二版)》共分15章,主要介绍溶液理论、物理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等高等医学教育所需的化学知识。教材中还配合主干内容增加了一些学科科普知识、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及科学家简介等内容。此外,每章末都有科学家简介、参考文献、习题,书末有六个附录。

教材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一节 医用基础化学概述
习题
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一、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繫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判断共价分子空间构型的一般规则
二、医用基础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三、怎样学好医用基础化学
一、以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二节 国际单位制和法定计量单位
二、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定义的反应速率
二、分子轨道的能级及分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布
第三节 溶液的组成标度
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三、键级
一、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五节 分子间作用力
二、质量摩尔浓度
一、碰撞理论与活化能
一、van der Waals力
三、摩尔分数
二、过渡态理论
二、氢键
四、质量分数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科学家简介
五、质量浓度
一、元反应和複合反应
参考文献
科学家简介
二、质量作用定律与速率方程
习题
参考文献
三、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
第十二章 配位化合物
习题
四、简单级数的反应速率方程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概述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van’t Hoff规则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一、液体的蒸气压
二、Arrhenius方程
三、配合物的命名
二、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一、液体的沸点
二、催化作用理论简介
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三、生物催化剂———酶
二、晶体场理论简介
第三节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介
第三节 配合物的解离平衡
一、液态纯物质的凝固点
一、体内过程
一、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二、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二、速率过程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溶液的渗透压
科学家简介
第四节 螯合物和生物配合物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参考文献
一、螯合物的结构特点及螯合效应
二、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及温度的关係
习题
二、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三、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
三、生物配合物
科学家简介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第五节 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套用
参考文献
一、氧化值
科学家简介
习题
二、氧化还原电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酸硷解离平衡
第二节 原电池
习题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
一、原电池与电极
第十三章 滴定分析
一、强电解质溶液
二、电池的书写方式
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
二、离子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三、常见电极类型
一、滴定分析的方法和特点
三、离子强度
第三节 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的电动势
二、滴定分析法的操作程式
第二节 弱电解质溶液
一、电极电势的产生
三、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二、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测定
第二节 分析结果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二、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移动
三、电池电动势与Gibbs自由能
一、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第三节 酸硷理论
四、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
二、準确度与精密度
一、酸硷质子理论
五、电极电势的套用
三、提高分析结果準确度的方法
二、酸硷电子理论
第四节 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第四节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一、指示电极
第三节 酸硷滴定法
一、水的解离平衡
二、参比电极
一、酸硷指示剂
二、溶液的pH
三、溶液pH的测定
二、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科学家简介
第五节 生物感测器
三、酸硷标準溶液的配製与标定
参考文献
一、感测器工作原理
四、酸硷滴定法的套用实例
习题
二、生物感测器概述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四章 缓冲溶液
三、生物感测器套用实例
一、概述
第一节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缓冲机制
科学家简介
二、高锰酸钾法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参考文献
三、碘量法
二、缓冲溶液的缓冲机制
习题
第五节 配位滴定法
第二节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第九章 胶体分散系
一、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一、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式
第一节 分散系概述
二、EDTA配位滴定套用示例———水的总硬度测定
二、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的校正
一、分散系的分类
科学家简介
第三节 缓冲容量和缓冲範围
二、胶体分散系
参考文献
一、缓冲容量的概念
第二节 表面现象
习题
二、缓冲溶液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一、表面积与表面Gibbs自由能
第十四章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概论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製
二、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 光度分析法
一、缓冲溶液的配製方法
三、乳化作用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标準缓冲溶液
第三节 溶胶
二、萤光分析法
第五节 缓冲体系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色谱分析法
科学家简介
二、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一、色谱分析法概述
参考文献
三、溶胶的製备和净化
二、气相色谱法
习题
四、气溶胶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五章 难溶强电解质溶液的沉澱溶解平衡
第四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与凝胶
四、毛细管电泳法
第一节 溶度积原理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稳定性
第三节 电势分析法
一、标準溶度积常数及其与沉澱溶解度的关係
二、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一、电势分析法概述
二、溶度积规则
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膜平衡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
第二节 沉澱反应的利用与控制
四、凝胶
三、直接电势法
一、沉澱的生成
科学家简介
四、电势滴定法
二、沉澱的溶解
参考文献
科学家简介
三、沉澱的转化
习题
参考文献
四、分步沉澱
第十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习题
第三节 生物矿化现象
第一节 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
第十五章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一、骨骼的形成与龋齿的产生
一、Rutherford原子模型
第一节 人体元素组成
二、尿结石的形成
二、Bohr原子模型
一、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科学家简介
三、现代原子模型理论
二、人体必需元素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徵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习题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 元素的选择与演化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二、不确定原理
一、丰度规则和生物可利用规则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第三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二、有效规则
一、系统和环境
一、波函式和原子轨道
三、基本适宜规则
二、状态和状态函式
二、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
四、有效和特异性的进化规则
三、过程和途径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
第三节 生物无机化学简介
四、热和功
第四节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生物无机化学
五、热力学能
一、禁止效应和钻穿效应
二、生物无机化学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
第二节 能量守恆和化学反应热效应
二、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第四节 几种人体必需元素的研究示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一、常量元素钙的生理功能和营养
二、热力学能的变化与等容反应热效应
第五节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二、微量元素硒的研究
三、系统的焓变和等压反应热效应
一、元素周期表
三、微量元素锌的研究
四、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式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四、微量元素锰的研究
五、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科学家简介
五、微量元素镁的研究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参考文献
科学家简介
一、自发过程
习题
参考文献
二、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十一章 分子结构
习题
三、Gibbs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一节 现代价键理论
附录
第四节 化学平衡
一、共价键的本质
附录一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二、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附录二 一些基本物理常数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标準平衡常数
三、共价键的类型
附录三 标準溶度积常数(298 K)
三、标準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四、键参数
附录四 一些物质的基本热力学数据
四、多重平衡
五、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附录五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準电极电势表(298 K)
五、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附录六 常见配合物的标準稳定常数
第五节 非平衡系统热力学与生命简介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汉英索引
科学家简介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元素周期表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学资源

  • 课程资源
《基础化学(第二版)》依託第二军医大学化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了“基础化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分3个层次:数位化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版教材、电子版参考书、课程标準、课程培养方案等);章节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案、学习指导、习题、难题解析等) ;知识点资源(包括知识扩充、最新研究、双语素材、相关实验、互动问题、常见问题、动画与图像等资源)。另外还有课堂自录视频(40min)、章节要点讲授视频、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体、化学实验视频等。

教材特色

1、按照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课程标準的要求,为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该教材在建设目标上体现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并重,内容编排上体现基础性与发展性协调。因此,该教材在选材上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三基”的训练,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研究基本手段的培养。
2、注重“医学”特色和实际套用。结合与现代医学相关的化学新进展,在大多数章节的最后都增设了化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套用内容,适当引入一些与现代医学研究相关的化学研究手段。注重实际套用,结合基础化学“内容广、学时少”的特点,该教材经过设计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板块化”,以“模组整合”思路最佳化教学内容。
3、引入研究型案例。为体现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SRT),该教材增加了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型案例,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案例:(a)信息式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前沿知识。(b)实录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记录实际发生的事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c) 问题式案例:以问题为主线而设计的案例。

作者简介

张欣荣: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教师。
阎芳:潍坊医学院化学教研室教师。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