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製冷与低温工程系,核能工程系,可再生能源系,中心实验室,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仿真工程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等。
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0项,总经费约1.096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计画)“低品位能源利用热力学基础及评价”等6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重点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科技计画重大项目2项,重庆市科委科技计画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41篇(其中SCI分区I区55篇,II区27篇)
机构设定
党委
——教师党支部
——学生党支部
——学生工作办公室
——研究生工作组
行政
——动力机械系
——热能工程系
——可再生能源系
——热物理系
——製冷与低温工程系
——核能工程系
——行政办公室
中心实验室
研究所
——动力仿真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热力学及节能技术研究所
群团组织
——工会教代会
——团委学生会
学院领导
【院 长】张力教授
【副院长】潘良明教授、杨晨教授、廖强教授、
【党委副书记】潘良明(主持工作)
【党委副书记】周辉
历史沿革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始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动力科,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重庆大学动力系,1981年更名为热力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热能工程学院,2001年更名动力工程学院。1998年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工程热物理、电厂热能动力、热能工程、製冷及低温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合併为热能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增设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2010年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办学条件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是全国最早的热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基地之一。七十余年来已拥有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庆市重点学科,含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六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研究中心和“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百千万人才计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次,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现任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热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3个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院是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全国教育培养协作组组长单位;已发展为多层次、全方位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专业介绍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设有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製冷与低温工程系,核能工程系,可再生能源系,中心实验室,热动类专业创新教学实验中心,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仿真工程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研究所,热力学及节能技术研究所等。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2名,获博士学位的教师58名,比例达专任教师的91%。在读博士生110余名、硕士生400余名、本科生120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三期“211工程”已经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十一五”“985工程”平台建设正全面开展。“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及“动力工程”专业硕士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画”,面向本科的“热动类专业自主创新实验室”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验室”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已经建成,投入了运行。
学生培养
至2011年,学院有在读博士生94名、硕士生339名、本科生1057人,博士后研究人员8名。“十一五”“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顺利,学院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面向本科的“热动类专业自主创新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室”已经全面建成,投入了运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
科研学术
编写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热力学》为高教出版社 “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泵与风机》及《热力发电厂》等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除此之外,《电站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机械工业出版社版)、《流体力学(少学时)》、《火力发电站集控运行》、《传热分析与计算》等都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画,并已经出版发行。另外,学院还出版了诸如《锅炉原理》(重大出版社版)、《现代火电厂计算机控制系统》、《热工测试技术》、《洁净煤燃烧技术》、《电厂脱硫技术》等教材都广泛用于本科研究生教学。
科研成果
近年来动力工程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NSFC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科技部“支撑计画”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重大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100余项。每年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国内一级学报及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70余篇。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全国,尤其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电力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力工程学院实验设备发展方向
学院的发展思路是: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基础,强化学科基地建设;秉承传统优势,把握学科前沿,重点发展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以及与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重庆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通过开展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科技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将本学院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能源与动力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学科建设重点包括:①改善基地设施和实验室硬体及软体条件;②培养和积聚优秀人才,最佳化人才队伍结构;③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学术队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④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交叉前沿学科方向建设,形成标誌性的学术研究成果;⑤增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⑥加强“产、学、研”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⑦充分利用已有的“十一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先进能源动力技术及系统”和“985工程”基地建设投入的研究基地,进一步增加硬体投入,建成一流的能源与动力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
学院的办学总体思路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探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院/系)队伍、学科、研究基地协调发展。迎挑战,抓机遇,敢于争取,善于承担;把握前沿,突出特色,交叉、融合、创新;热、核、新能源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研究教学型能源动力工程学院之一。
动力工程学院将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专业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实验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加强学院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5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能适应学院规模发展需要,教学条件优秀、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高级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
学院成就
近年来,本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科技部支撑计画及863计画、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每年科研经费近1300万元。每年在一级学报及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学院在学术界声誉卓着,在国内能源动力行业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