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学院前身为河北传媒学院表演与导演系,始建于2000年,由原中央戏剧学院冉杰教授亲自创办,2005年获得本科招生资格;2008年更名为表演系;2013年变更为表演艺术学院,2015年与音乐工程学院合併,成立新的表演艺术学院。学院设有表演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艺术与科技三个专业,其中音乐表演专业被评为学校特色培育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在校生千余人。学院下设表演、声乐、艺术与科技、流行歌舞、台词、器乐理论和形体七个教研室,以及梁伯龙戏剧工作室、付林音乐工作室、音乐创作工作室和青年导演工作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北传媒学院
- 学校属性:河北传媒学院二级学院
专业设定
表演专业
音乐表演专业
专业思路与定位:服务河北发展,探索专业特色。根据学校“地方型”的特点和“套用型”的定位,音乐表演专业从社会需求入手,以音乐表演行业需求为依据,办学基本思路是:“一专多能”。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综合发展的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系统的掌握音乐表演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舞台表演、音乐活动组织与策划、音乐培训与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拓宽就业领域,适应多种岗位的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服务河北地区音乐人才需求为宗旨,培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具有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传媒领域、专业表演团体、民众文化馆站、社区、学校从事音乐表演、策划、辅导
教学设施条件:现有琴房45间,钢琴38台;数码钢琴教室1间,数码钢琴21台;舞蹈排练厅1间,多媒体普通音乐教室4间,多功能排练教师1间,小型室内乐排练场1个;器乐教室2间,MIDI教室2间,录音棚1间;服装道具保管室1间;容纳500名观众的演出剧场1座,容纳230名观众的多功能音乐厅1个,数码钢琴21架,9尺进口山叶三角钢琴一架、5尺山叶钢琴一架。
课程设定:採用模组教学模式,融入特色教学课程:演唱模组课程(声乐、合音训练、剧目排练)、演奏模组课程(器乐、打击乐基础训练、器乐合奏)、即兴伴奏、音乐表演录音实践、合唱与指挥、演出策划与管理、合音训练、音乐表演综合训练、剧目演出等课程。
音乐表演专业要求学生不但注重演唱演奏技巧训练,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採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手段相配套,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课程的整合。
团队特色教学:以项目带动教学,突出实践特点精心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合唱艺术节、传媒艺术节、石家庄草莓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电视歌手大奖赛、金钟奖比赛等各项教学训练活动,组建院内学生合唱团、女子打击乐团、爱之梦女声合唱团,电声乐团,民乐团等,教师与学生在“演中学”、“导中学”、“管中学”、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鍊能力,提高专业修养,启发创新思维。
艺术科技专业
专业教学依託DMC数字音乐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立足传媒学院广阔平台,跨院系整合资源。同时我们建立完善的工作室制度,以初具规模的“付林音乐工作室”和“音乐创作工作室”为依託深入影视音乐创作,兼容发展网路新媒体、融媒体等相关领域,以大量影视作品和新媒体项目充实实践教学,提出“以项目拉动教学”的治学思路与理念,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大胆创新,并着力打通“专业”与“产业”,把项目请进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获得社会真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术迈进的目的。
本专业师资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导演1人;讲师5人、中级职称录音师1人;助教和见习教师5人。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最佳化,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人,在读硕士3人。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其中1人毕业于国外大学、5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瀋阳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8人毕业于省级高校。
业界学科带头人刘礼民,河北传媒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副院长、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创作工作室负责人。着名作曲家、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海口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音乐委员会理事。两度获得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曾参与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让子弹飞》及林志玲、梁家辉等主演的电影《王牌》;着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老师自编自演着名导演沈星浩执导的电影《青海湖畔》等数十部影视剧及“韩国丽水世博会”等国家省部级大型音乐创作。其在河北传媒学院推行的一系列教学教研改革颇具成效,并未相关专业以及传媒学院工作室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专业平台,着力实现“产学研”于一体的治学思路。
专业带头人尹红红,河北传媒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近年来主要科参与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建设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结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级教改项目结题3项。5篇论文获得省部级参与教材编写2部,参与编着2部。目前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本专业遵循套用型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依託构建层次化的实践课程及学科课程大纲。以“专业”和“行业”工作流程为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标準,强调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开设专业课程53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8门、专业核心课15门,专业模组课程14门。其中包含MIDI基础、音频剪辑、音乐声学等基础实践和理论课程;在学生“入门”后辅以音乐製作、录音技术等核心知识和技术技能型课程;最后引入影视音乐设计、音乐传播、音乐编辑等社会性、岗位性、套用型课程。建立渐进式课程和层次化实践体系。
我们鼓励在校学生参加专业比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对人才质量的直接检验。目前仅有的两届在校生参与专业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学院级奖励包含历届传媒艺术节一、二、三等奖二十余项。完备和严密的专业课程设定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和行销于一体的“产学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