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以精密机械、电子学、光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融合为基本特徵,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数理、工程技术基础,有宽广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学科所覆盖的“光机电算”一体化技术不仅体现知识的综合套用能力,也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
- 外文名:precision instrument and machinery
- 一级学科 :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
- 二级学科: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 国家重点 : 上海交通大学
基本情况
学科概况
任何现代社会产品,如飞机、航天飞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电站设备、汽车、加工装备、积体电路、计算机、生物晶片、机器人等都是套用不同的製造方法,通过各种製造装备和手段完成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对机光电控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装备及其控制、精密与特种製造技术、先进制造信息化与系统、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润滑与节能减排、超高精密原子级光滑表面製备、仿生生物机器人、航空航天润滑与密封材料、先进电子製造装备、生物润滑材料、微纳机电系统、生物机械学与康复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智慧型材料与结构以及创新机械产品等领域的研製与开发。主干课程除自然科学、人文公共基础课之外,侧重学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热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系列课程、现代控制理论、製造原理、测试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后将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两个工具,同时获得现代设计与製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製造、辅助工程、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测试技术、套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前沿学科和技术,学科跨度大,内容广泛,涉及製造业生产与技术、经营管理、设计、製造及市场等各个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和资讯时代的迅猛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便成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关键,并与信息技术同步,朝着智慧型化、微型化和网路化的方向发展,并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广泛套用于现代工业领域的各个方面。本专业是典型的机、光、电、计算机、控制紧密结合的专业,该专业重点开展精密测量与智慧型感测技术、惯性陀螺导航与控制技术、微/纳卫星系统技术、超大容量超高速体全息存储与识别、正交偏振雷射原理与套用、近场光学、微纳光学、衍射光栅、精密计量、光谱仪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培养具备测控技术方面设计、製造、实验、研究以及计算机套用等能力的现代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在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上,同时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两个工具,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学习课程包括精密工程与製造、套用电子技术、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测试与信号处理技术、工程光学、雷射套用与光电技术等以及实践训练。教学上致力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以及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结合,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具有在精密仪器、光学工程、精密工程及测控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能够担任相关专业领域的设计製造、生产运行、科技开发与管理工作。
21世纪,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将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占主导地位的技术,对人类健康、财富和安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至少与20世纪中的积体电路、人造聚合物和抗菌素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全部影响一样大。该领域的发展将支持科技、工业、经济、环境和健康以及国防等方面的发明和进步。微机电系统通过在微纳米尺度範围内对物质的集成与控制,创造并使用新的材料和装置,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机电或机光电一体化智慧型系统,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光学、物理、化学、材料、製造、生物等多种学科,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类专业。精仪系是国内最早从事微纳米机电系统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并在国内率先设立本科“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本系在光、机、电技术一体化方面的优势和研究成果为微机电系统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微型感测器研究及以微纳卫星与微型飞行器系统的研究为依託,为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平台。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等课程基础上,学习一系列微纳米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的课程,包括微机电工程材料、微系统设计、微机电器件与系统、微纳米测量与测试技术、感测器与信号、微结构光电子学、微纳製造导论等,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微机电系统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在前沿交叉学科中从事研发的能力。
培养目标
研究方向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A+
3
清华大学
A
4
重庆大学
A
5
大连理工大学
A
6
上海交通大学
A
7
天津大学
A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9
西安交通大学
A
B+等(15个):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B等(15个):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燕山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