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建有工业节电实验室和高节能电机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1个,拥有检测技术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系统辨识实验室等3个专业实验室;在运动控制理论、图像处理、电能质量检测、感测器技术、检测技术及信号处理、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技术等多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7人;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1369人,硕士研究生78人。学院设有教工分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学院成绩
学院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注重学生专业基础,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营造学生创新设计氛围,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鍊和提高。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机器人比赛、飞思卡尔智慧型汽车设计大赛、创业计画设计大赛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连获佳绩。
发展与合作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毕业生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广,受到用人单位一致青睐和讚誉,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校领先;同时,学生报考研究生录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录取单位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或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智慧型所等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等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经通过省学位委员会的答辩,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点获批,在校研究生规模约75人;拥有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安徽省高节能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三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本科专业,每年招生350人左右,本科生在校规模近14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5人 ,副教授16人;拥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在读的比例近60%(16人、9人在读)。
“十一五”期间,两个省级实验室的获批,使自动化学科的科研平台建设有了一定的突破;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的补充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带来了活力和希望。国际学术交流开始起步,已有几位年轻的博士在国外进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5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近两年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已经开始有所展现,获横向课题经费约350万,建有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一个;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和宝钢公司合作的宝钢-安大电能质量有限公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科专业设定
自动化(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及外语综合能力,能在检测与控制工程等自动化领域内较系统地接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训练,能从 事各类检测设备、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科技产品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生产和管理等宽口径、複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公安、交通、邮电、大专院校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及外语综合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较系统地接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各类 电气设备、电气与控制系统及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产品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等複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微机原理及套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机关、公安、交通、邮电、大专院校等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广专业知识,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设计製造等方面较系统地接受光、机、电一体化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良好 素养的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感测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机器人技术、精密仪器设计、DSP原理及套用、虚拟仪器技术等。
就业去向:可在科研单位、工矿企业以及国防、通信、交通、高校、机关等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製造、自动化基本知识与套用能力,能运用先进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领域中的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慧型化的设计与製造,能够在生产第一线从 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设计製造、科技开发、套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製图、工程力学、机械製造基础,机械设计、机械製造工艺学、机械工程材料,工具机与夹具、机电传动控制、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去向:可在各类机械设计与製造企业、电子及电器企业及其它生产部门、公司、科研与教学部门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工业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套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 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互动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複合型工业设计师后备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基础、设计表现技法、视觉传达原理、设计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史、人机工程学、模型製作基础等。
就业去向: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硕士招生
硕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高节能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
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机器人与运动控制创新实验室、智慧型机电系统创新实验室
2015年招生计画
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计画 |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 | 招生计画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36 |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画 |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 | 招生计画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085207 | 电气工程 | 14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085210 | 控制工程 | 30 |
考试科目
学术学位
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 | 复 试 科 目 |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招生人数: 40(暂定) |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1运动控制系统 02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 03先进控制理论及套用 04多智慧型体系统协同控制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0自动控制原理 | F52电路分析基础 |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1测控技术与信息系统 02新型电力传动中的检测方法 03特种电机设计与运动控制 04先进检测技术 | |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01信号检测与处理 02图像处理 03智慧型信息处理 | |
考试科目内容範围说明: 830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结构图化简、控制系统稳準快性能分析、根轨迹绘製和分析、控制系统频率分析、控制系统校正、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F52电路分析基础:电阻电路分析,一阶电路、基本二阶电路动态分析,正弦稳态分析,RLC串联谐振电路与GCL并联谐振电路分析,双口网路。 |
专业学位
学位类别 |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 加试科目 |
0852 工程硕士 招生人数:20(暂定) | 085207电气工程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31电路 複试科目:F53电子技术基础 | ①电机学 ②电路电子技术 |
0852 工程硕士 招生人数:20(暂定) | 085210控制工程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30自动控制原理 複试科目:F52电路分析基础 | 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考试科目内容範围说明: 830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结构图化简、控制系统稳準快性能分析、根轨迹绘製和分析、控制系统频率分析、控制系统校正、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831电路: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灵活运用电路的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计算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谐振电路与二连线埠电路。 F52电路分析基础:电阻电路分析,一阶电路、基本二阶电路动态分析,正弦稳态分析,RLC串联谐振电路与GCL并联谐振电路分析,双口网路。 F53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掌握二极体、电晶体、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分析与估算二极体、电晶体、场效应管电路,分析与估算电晶体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与估算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反馈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掌握逻辑代数基础,分析与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掌握大规模存储器、A/D与D/A转换电路的工程使用。 |
说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程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联繫方式及地址
招生谘询联繫人:周迎芳 办公地点:磬苑校区理工楼A214
学院领导成员
党委书记:王彪
院长:陶骏
副院长:张德祥
副院长:何舒平
副院长:胡存刚
党委副书记:陈志蓉
发展历程
1985年 仪器仪表专业专科开始招生(隶属物理系)。
1989年 工业自动化本科开始招生(隶属物理系)。
1995年5月 自动化系成立,设工业自动化本科专业。
1997年 增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1998年 增设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
2000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2000年 自动化系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合併成立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0年5月 在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基础上成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11年 学院增设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3年 学院增设工业设计专业。
师资队伍
师资概述
我院现有教职员工74人,专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在读博士9人。我院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特聘教授两名、新进具有博士学位年轻教师8人。
自动化系
高清维 罗方林 郑春厚 何舒平 张德祥 张道信 张媛媛 张晶晶 樊渊 吴燕玲 汪小武 章军 孙战里
电气工程系
王群京 郑常宝 李国丽 陈权 朱明星
测控系
葛立峰 赵吉文李桂华 苏亚辉 倪双舞 曾野
机械工程系
谢峰 刘永斌 林加剑 贺春东 刘方 董菲 雷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