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田埂上的梦想团队,是中国志愿者网报导过的一个公益组织,源于2013年,至今2016年,已有发展了3年,“田埂上的梦想” 以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12级自动化系1班的“曙光计画”和自动化系3班的“雨露行动”为背景,以贵州省凯里市黄平县旧州镇波洞国小为地点,通过班级志愿者活动的形式聚集班级同学的微小爱心,实现定点地、长期地帮助贫困山区的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此活动于2013年由这两个班级发起。同时,于2013年的暑假,他们组成了一个志愿服务团队,对贵州省凯里市黄平县旧州镇波洞国小及附近的村庄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地国小校长提供的资料,回校之后,组建“田埂上的梦想”志愿服务团队,长期地帮助贫困山区的小孩。同时,该团队已经获得所在学校河海大学的认可与支持。
暑期实践
在2013年暑期期间,以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12级自动化系1班和自动化系3班负责人为主要代表,成功申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暑期实践活动,并成为校区的重点团队——赴贵州调查当地经济水平和受义务教育情况。该团队的活动得到了当地电视台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当地农民也表示该团队的活动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当地的贫困学生。凭藉着不怕吃苦,深入底层的精神,该团队逐户走访了当地的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情况及小孩受教育程度等,通过表格调查及口头採访的形式,该团队掌握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为后续活动的继续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该团队在当地的波洞国小建立河海大学暑期实践基地,实现长期的合作。
活动结束后,该团队活动得到了新华网、黄平电视台、常州青年、常州日报、中吴网等多家媒体的报导,影响极大。回到校区之后,该团队积极进班宣传,号召更多的班级参与进来,以同学的微小的爱心来帮助贫困山区的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该团队和当地受帮助的学生保持着联繫,每个班定期汇报活动情况。由于活动的影响,波洞国小年级学生差不多每人为团队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不仅是对该团队活动的肯定,更是对该团队的付出的讚美!
到现在为止,该团队的活动已有多个班级参与,总人数也超过了100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该团队还会继续宣传,还会继续开展更多的后续活动,实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相信在该团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多的班级参与进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知道“田埂上的梦想”这一志愿者活动!
团队发展
三年的时光积累为整个团队提供不少帮助。后经过三年发展,在此期间,团队前往援助地所在波洞国小,建立基地,并在河海大学内努力宣传、并寻找班级参与资助活动,经过努力,实现了定点长期的援助计画“班级一对一资助”,即一个班级长期的资助一个贫困学生,每一年虽然会有班级退出,但更多的班级因为他们,选择了加入,和他们一起,帮助孩子。同时,帮助波洞国小,先是图书教室,后扩大为图书馆,让孩子们有课外书可读。
每一年的暑假,他们都会前往国小,回访受助孩子的家庭,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和当地校长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目前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路程遥远且艰辛,但每一届的田梦成员仍是走访完全部的家庭。三次前往国小,送去大量物资如电脑、相机、文体用品等,以及开展了暑期支教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的梦由虚无变得可接触起来。同时,每次前往国小,团队都会通过详细的调查与走访,调研当地出现的一些状况,并将其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得出数份优质的调研报告。受到当地媒体以及新华网、新民网、常州数家媒体的报导,多次获得院、校、省级荣誉。
自田埂上的梦想成立以来,参与的大学生人数从最初的60人到现在的800余人、26个班级参与其中,愈发扩大,资助的儿童如今已经超过20余位,其中6人已经毕业,顺利考入当地国中。同时,于今年在当地另一所国小红梅国小建立基地。
已有影响
该团队得到了中国志愿者网、新华网、黄平电视台、常州青年、常州日报、中吴网等多家媒体的报导,影响极大。
后期展望
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该团队深入调查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孩子们进行密切的交流,坚定了他们知识改变一切的信念。他们了解到当地居民的辛酸,了解到大山里落后,了解到孩子们上学途中爬山涉水的艰辛,了解到学校教育设备的缺乏,也了解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大千世界的好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队员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往后的日子,该团队会继续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你们的点滴,将会汇成小河,滋润贫困山区的乾枯的土地!
而如何真正、且长久的帮助到孩子,并将这种田埂上的梦想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能更多地帮助到那些渴望知识,却被桎梏于大山里的孩子,才是他们始终不变的信仰。
衣钵传承,田埂上的梦想团队将会一届又一届的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用爱,托起田埂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