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网际网路热潮中,新的销售模式、销售策划不断涌现,商家努力吸引用户眼球,奇思妙想、创新创意,无所不用其极。显然,移动互联的商业环境下,用户成为交易的主导者,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努力吸引用户是企业的唯一选择,而吸引用户、更好地满足用户则需要準确把握用户的特徵。徐征的《移动互联行销策略》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网际网路网民的心理、行为特徵,以及相应的企业网际网路经营策略。
-
移动互联行销策略
(2020-12-01 14:41:04) 经验 -
移动互联行销策略
在移动互联的商业环境下,用户成为交易的主导者,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努力吸引用户是企业的唯一选择,而吸引用户、更好地满足用户则需要準确把握用户的特徵。网际网路用户具备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徵,如认知通俗、简单,行为冲动、幼稚,情感单纯、极端,自我欣赏(自恋)、自视高尚,期待关注与尊重等,其行为也表现出从众与轻信、思维感性与形象化、反应极端与情绪化、感情和行为互相传染等特徵。网际网路上的情绪、行为具有传染性,在相互传染过程中,情感、认知、观念会很快进入所有人的头脑中,并成为一致倾向,在网际网路超越时空的传播特性支持下,这种传染性的力量被急剧扩大,这就是网际网路口碑的传播机理。在网上,一个网民对企业的认知不再只靠企业对他宣传了什幺,而是更多依靠网民之间的相互感染。相应地,企业传递观念的方法也更多依靠形象化的暗示。基于上述特徵,在网际网路上向用户传递的意象、概念、产品与服务等,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需要具备如下一般性要求。1.内涵明确、绝对、毫不含糊。通过网际网路向用户传递的观念、主张,比如企业的形象与优势、企业的态度、产品及服务的优势与特性等,都需要极其明确,网际网路需要的是“断言”,任何模糊、不明确的信息都会被忽略。2.表现形式简单与通俗。企业传递的观念需要进行简单化与通俗化改造,通过网际网路传递的内容必须一目了然,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任何需要用户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形成判断的东西,都难以吸引用户关注。企业必须对需要传递的内容以通俗化、简单化的要求进行改造,这样才有可能直接进入用户的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从而产生影响。网际网路上传递的内容,不论面对的个体多幺聪明,必须通俗化与简单化。3.表现形式形象鲜明。企业传递的观念还需要进行形象化改造。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影响群体,成为它们的行为动机。网际网路上的推理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它更多的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将其普遍化。当我们了解这一特徵,就知道了影响网际网路用户的方法。形象化是将抽象的东西实在化、具体化、事例化、情景化…比如,它用形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画面来代替推理的过程,它把客观的、没有生命的物质转化为审美的形象,它用精妙的故事情节来代替平铺直叙。形象化有助于激发客群的想像力,有助于激发客群产生一种下意识的联想,这样的例子比如韩剧,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化身为戏剧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而商业形象则如联邦快递的LOGO,在E和x之间的箭头,让人一目了然,产生对企业形象的联繫。网际网路上要通过形象吸引,企业也需要以形象化的方式传递观念,只有这样,才会被客群接受,即便在这些形象化的观念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相似性或连续性。4.具备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在内涵与形式上都可以有所体现,有诱惑力才能瞬间吸引用户。在产品与服务的实质内涵上,在传递时所採取的形式上,都要想办法激发出对客群有诱惑力的形象。在内涵上,诱惑有两层含义或两种形式,一是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或品质比对手更好从而吸引用户,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要追求适当超出用户预期,但比对手更好则是基本要求。在网际网路上,用户的发现与获取成本(也是转换成本)大大降低,价格与服务的细微差异都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同时,好或坏的印象会迅速传播、扩散,比对手差的价格与品质没有生存空间。二是让利,以明确的让利或免费形式吸引用户,那些短期与阶段性推出、以搏眼球抓用户或刺激短期销售的产品,多採用这样的方式。在形式上,长篇大论不如两句有号召力的口号,平铺直叙不如场景吸引。在满足了这些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之后,企业要将自己的形象及产品有效传递到网际网路客群,可以採用如下的具体方法。1.善用暗示,不断重複。网上的客群容易接受暗示,容易受到传染,不能总是保持独立有逻辑的判断。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暗示其主张,另一方面要经营好客群周边的氛围,通过氛围、舆论的营造来引导客群,以重複的方式不断强化。2.以极端打动用户。极端是打动网际网路客群的重要方式。所谓极端,主要是指产品与服务在价格与质量方面的某些极端属性,此外,也包括在品牌宣传、概念传递中所採用的极端形式。比如企业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对某个事件的态度、企业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肯定、鲜明且反覆宣示,这样就会强化用户对企业的认知,近年来,某些企业领导者在公开场合反覆宣示网际网路金融的态度就是一例。3.建立用户的想像力。一旦网际网路用户对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建立起正向的想像力,就会形成对企业的粘性、口碑,企业需要儘可能刺激、引导并建立起这样的想像力。影响用户想像力的,不只是事实本身,更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需要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需要採取出乎意料的鲜明形象。推出这些形象时,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只是伴之以事实、场景与形象。吸引网际网路用户可以儘量包装出一些类似的色彩和内容,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场景,如同戏剧,吸引所有观众体验同样的感情。比如网际网路保险,可以设计DIY的场景,自己设计组合自己的保险计画,也可以设计利用社会热点帮助弱小的场景,通过给某些急需或弱势的个体提供保障帮助,激发参与者对自身、对企业的道德联想。这方面的设计需要想像与敏感,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今后网际网路企业可能需要配备心理分析人员,甚至编剧。4.迎合用户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网际网路企业需要熟练掌握迎合、引导的套路。需要研究用户的兴奋点、兴趣点,研究让他们兴奋的感情,迎合这种感情,然后有意识採用暗示性概念去引导、形成或者改变用户的看法。产品可以说是网际网路商业模式中的核心环节,任何一个成功的网际网路商业策划,我们通常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产品(或者产品包装),能否吸引用户,直接以及最终体现在产品上。需要指出,这里所称的产品,包括了企业提供给用户的产品与服务。1.产品的要求。网际网路上的产品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能够吸引用户,二是比对手要好。移动互联的市场环境下,用户更换供应商的转换成本极大降低,维繫用户忠诚度的要靠比对手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这种更好包括更低的价格、更高的质量、更好的设计、更好的服务等等,企业至少要让自己的产品在某一个用户在意的属性上超过对手,并以之为卖点,也就是,要找到一个让用户忠诚你的理由。所以,以前的企业可以只关注用户,现在必须同时关注对手,从二人世界变为三角关係。企业的产品不仅要想如何满足用户,还要想在哪一方面比对手更好。2.产品的分类。我们看到,在移动互联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首先想的问题是,我的产品是否适合在网际网路销售,那些在网际网路上卖的风生水起的产品跟我的产品不是一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几乎所有产品都适合通过网际网路销售,因为它只是一个交易的渠道。如果说某种产品难以通过网际网路交易,比如长期寿险,只能说,它的产品形态还没有进行适应性改变,而在未来它将注定会改变。同时,也要看到,有的产品在网际网路上有着不同的交易特徵,这完全是由用户的消费特徵所带来的。从经济学角度,商品是有分类的,比如从需求与收入的关係分为正常品与低挡品或劣等品,从需求与价格的关係分为必需品与奢侈品。而在移动互联的市场环境下,商品可以分为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两大类。越是日常的、消费频次高的消费品,就越偏向于感性消费,比如餐饮,在这种消费模式下,前面所提到的冲动、盲从等心理特徵更容易起到主导作用,这样的商品,可以增加更多的“玩”的元素。而那些如金融产品、保险产品等,则更倾向于理性消费,用户在交易的过程中,理性将起到主导作用。企业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性质有清晰的认识,它决定这不同的网际网路销售策略。企业还要清晰不同产品在整体布局中的不同作用,考虑产品之间的互相带动。有的产品可能目的就是用于吸引用户、建立形象,这样的产品可能用大的让利甚至赠送的方式,以此来吸引用户、聚集冬粉,然后带动用户对企业主流产品的关注。我们看到,在保险行业,意外险赠险就是起这个作用。3.产品的附加价值属性。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消费品,所有网际网路销售的产品,都需要在原有的功能性属性基础上,具有附加的价值属性,这种增加的属性包括道德的、情感的,它不是具体的消费体验,而往往是无形的认知与联想,会给用户带来心理的别样感受。我们看到,所有成功的网际网路行销策划,无不具备这样的附加价值属性的深度开发。比如购买某种咖啡,就是白领小资,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徵。特别是理性的消费品,更应该强化这一点。它少了冲动的购买可能,就更应该让用户购买、消费产品的同时,得到情感与心理的满足。比如保险产品,需要附加的可以是对生命个体的真切的关爱(“帮用户寻找赔付的理由”),也可以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属性要让用户能够感受到。附加价值属性的实现多靠品牌、靠服务来体现和强化,它不再是产品及其销售部门,也不是一个行销策划就能够做到的。企业在确定其产品所具有的消费联想后,应该组织相关内部职能进行一体化运作,通过品牌的宣传来传递这一意象,通过运营服务来具体体现这一意象。4.产品的魅力属性。需要指出,卡诺模型可以作为产品与服务设计的理论框架,这一模型将产品与服务的属性分为基本属性、一元属性和魅力属性,具体内容在此不赘述。前两者都是用户要求或预期的,而魅力属性则是用户没有想到,属于意外惊喜。在移动互联时代,产品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魅力属性的竞争,决定一个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够吸引用户,魅力属性将起到关键作用。企业产品需要设计甚至是包装出特定的魅力属性,它可以体现在功能、质量、价格、服务体验、产品设计等所有维度。通常看,在移动互联场景下,企业影响网际网路用户需要做到三个步骤,即瞬间吸引、实质打动、建立幻觉。1.瞬间吸引。网际网路上推送的内容首先要能够瞬间吸引。在形式上要注重第一眼的内容设计,这时,形象比真相更重要,要抓眼球,要引发用户对内容的联想。而在第一眼所引发的内容联想中,必须要有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有打动人的内容,让用户产生深入了解的念头。比如紧跟社会热点,紧跟用户的兴奋点、痛点、兴趣点等;比如对用户有诱惑力的内容,对于那些原本无兴趣、无感觉的用户,需要用诱惑力来吸引。在瞬间吸引方面,网上的标题党就是一例。2.实质打动。在第一眼吸引用户之后,要能够进一步引发兴趣、打动用户的,需要依靠实质的内容、创新的场景、极致的体验等。内容主要有产品与服务层面,体现用户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方面无需赘述。另外也可以体现在企业形象层面,企业首先要明确传递给用户的形象定义,设计与之配套的属性,任何通过网际网路传递的内容所具备的属性都要与之吻合,同时引导用户对企业的形象想像。这样的属性包括爱心、社会责任、利他、维护用户利益、始终致力于用户价值、紧跟时代节奏、精益管理、面向未来等待。实质的内容是公司管理实力、经营实力的真正体现。创新的场景则主要体现在形式设计上,要吸引用户参与,逐步引导用户与企业深入互动。极致的体验是用户与企业在网际网路互动过程中的感受,至少需要有一点魅力属性打动用户,发挥心理学“峰终定律”中“峰”的作用。3.建立幻觉。每一次的吸引和打动用户之后,需要的结果是建立起用户对企业明确的印象与联繫,激发用户的期待、持久的兴趣和持续的关注。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企业对用户兴趣点、关注点的挖掘和把握,努力激发用户的同理心,激发用户对企业的认同。从技术上,还需要关注“峰终定律”中“终”的作用,对每一次“握手”结束之时进行精心设计。在激发起网际网路用户的感情和想像之后,传染是自然的机制,而企业获得口碑、获得冬粉则成为自然的结果。企业应该让用户产生几种感觉。一种是印象。这是企业形象的映射,用户对企业的认知。企业需要肯定、强化用户可能的意象,有意识地引导用户。一种是想像,也可以说是联想。让用户产生价值认同、道德认同、情感认同,产生对产品的价值、道德、情感想像,让用户作为企业的认同者(或称冬粉),作为产品的消费者,能够获得除产品功能性消费之外的其他定位,获得一种标籤,比如社会地位、道德地位等等。还有一种是幻觉。让用户产生以他为中心的感觉,感觉企业所有的资源为他随需而用,感觉企业所有的产品、服务都围绕他的需要来定製,根据他的意愿调整,儘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企业要做到瞬间吸引,可以採用如下切入点。1.以消费者痛点为切入点。消费者痛点永远是吸引用户的第一切入点,用户在购买、消费某一类产品时的主要感受、焦虑、无助等,都是企业设计新的产品形态、设计新的行销策划时重要的考虑点。在这一点上的改变往往还需要企业壮士断腕的决心,因为,这些痛点往往是企业自己造成的,但是如果自己不改,就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所利用。2.以行业或竞争对手的痛点为切入点。与消费者痛点类似,企业需要加强对行业及竞争对手的研究,广泛关注的行业特徵或者弊端,都可以作为扭转企业形象或产品传播的切入点。痛点就是兴奋点、宣传点,找到以往模式中的痛点,顺次攻击,集中力量在一个点上,可以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即便自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主动攻击可以树立自身形象。特别是,对于恶性市场竞争而言,可能出现因短期利益而产生的互相攻击与中伤,企业需要有所应对,而这一切入点也可以影响或消除竞争对手在用户中业已形成的印象。群体意见是易变的,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到公众面前,每一种个别的意见所产生的暗示作用,很快就会受到对立意见的暗示作用的破坏。3.以社会热点焦点、大众情绪情感为切入点。企业要形象化地建立与口碑宣传,就需要对社会舆论、情感保持敏感,并且有针对性地以企业形象、产品予以回响。比如扶与不扶的热点、养老社区等难点、用户在意的时点、偶发事件的公众情绪等,都可以作为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推出的契机。4.以迎合大众道德需要为切入点。弱势群体、因偶发事件或病患受困的群体或个体、违背道义的习俗或行为等,都容易激发大众的道德诉求,满足用户高尚道德的需要也成为企业形象宣传与产品传播的契机。这方面想像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保险企业可以发起社会与企业共同承担的保险关爱。极端情况下,诱导网民以道德的名义实施残暴,也可以成为网际网路商业攻击的手段。5.以关注与尊重用户为切入点。用户是需要感受到企业的关注与尊重的,定製化的产品设计、一对一的专属服务,都可以以虚拟的方式在网际网路实现。6.以戏剧化的场景为切入点。设计引入入胜、广泛参与的互动场景是网际网路商业行为的重要着力点,它甚至可以演变为某种商业模式。比如消费者集体议价的场景就类似于C2B,对保险业,团购的平台、保险积木游戏、消费者DIY等等,都可以设计成为产品销售的场景。这样的切入点应该还有很多,只要企业保持对市场、用户的敏感与洞察。针对某一个切入点,需要企业进行整体策划,要避免四面出击,导致形象混乱。综上,无论是产品角度还是网际网路角度,未来在用户需求分析中,心理分析将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功能性满足、成本与质量保证已经成为产品与服务的基本要求,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可複製的现实基础之上,竞争的关键更多集中在卡诺模型中的魅力属性。用户的体验就是一种心理感受,用户的心理、行为特徵将决定着网际网路商业模式的特徵。本条目内容引自《移动互联行销策略》,作者:徐征,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博士,内容引用请注明出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