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背景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一定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使我国科技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整体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居开发中国家前列;同时,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技术发展以跟蹤模仿为主,而跟蹤和引进战略在传统经济形态下十分有效,但如果今后仍主要靠这种方式,将会拉大我国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将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为了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从以跟蹤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2001年12月,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批准,科技部决定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十二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以提升核心产品和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为中心,集中国家、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提高我国在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入世后技术壁垒的挑战。“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十二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1.超大规模积体电路和软体;2.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3.功能基因组和生物晶片;4.电动汽车;5.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研究;6.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7.主要农产品深加工;8.奶业发展;9.食品安全;10.节水农业;11.水污染治理;12.重要技术标準研究。
思想和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科技部集成多方优势,大力促进中央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中央和地方的结合以及国家各重大科技计画之间的衔接和集成,并在实施上採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建立竞争和滚动调整机制。1.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以及关係到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例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等“十五”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部署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和“节水农业”等项目;在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方面,主要从国民经济信息化入手,部署了“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方面的课题,在关係人民生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部署了“水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等重大专项。通过这些专项的实施,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问题,以促进农业、工业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做出贡献。2.抓住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支持和推动的科技问题。如“重要技术标準研究”重大专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加入WTO,促进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国家技术标準体系;“信息安全”重大专项是从国家安全考虑,在软体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作业系统也纳入了十二个重大专项。3.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建设,加速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建设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而是搭建若干个技术的平台,为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搭建若干技术平台,对我国整个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产业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来推动创新成果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提高我国整体的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和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比如实施“电子政务”项目是搭建一个电子政务的平台,所有的电子政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搭建金融信息化的平台,使各有关的金税、金关、金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新药物创製和筛选技术平台、搭建中药质量标準及疗效评价技术平台以及软体开发的平台、积体电路设计的平台等等。4.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并推动新产业形成。为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在中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与产业化差距相对较小,或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功能基因组研究等,安排了“电动汽车”、“磁悬浮交通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和生物晶片”等重大专项,目的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先拥有一批具有商业价值的发明专利和自主智慧财产权,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拓展市场空间,推动新产业的儘快形成,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