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茶,湖北省鹤峯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鹤峯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是名优茶生长最佳生态环境。鹤峰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绿匀整;天然含硒。明清时期,被当作贡品敬献朝廷,并出口到西欧诸国,英国人称之为“皇后茶”。曾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国“陆羽杯”名优茶评比金奖、湖北省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中国国际名优茶推荐产品”、“湖北十大名茶”等荣誉。
2012年07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鹤峰茶”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鹤峰茶
- 主要产地:湖北省鹤峯县
- 品质特点:条索紧细,翠绿油润,鲜醇爽口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112号
- 批准日期:2012年07月31日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鹤峰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鹤峰茶还有两个独特的特色,一是耐沖泡,鹤峰茶内含理化成分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通常达40%以上),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鹤峰茶可以多泡几杯水。二是味道醇,鹤峰茶香味好,加工成炒青绿茶具有熟板栗香,滋味醇厚,新鲜感强。
鹤峰茶

营养价值
鹤峰茶有助于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抗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美容护肤、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有助于醒脑提神、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有助于降脂、助消化、利尿解乏。
产地环境
综述
鹤峰茶品质特徵的形成,是与鹤峰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分不开的。鹤峯县普遍栽培的“鹤苔早”、“恩苔2号”等茶树立品种,均是通过州级审定的中小叶茶树良种,特点是芽叶小、色泽强、茸毛多,加工出来的绿茶外形秀美、色绿显毫。鹤峰茶区海拔高、森林多,植被覆盖率高,常年动云雾缭绕,散射光多,年日照百分率低,湿润、冷凉、多雾的气候,有利于茶叶中胺基酸、茉莉酮、醇类、脂类等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鹤峰植茶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土壤有机质为2.9%以上,硷解氮120ppm以上,速效磷80ppm以上,速效钾100ppm以上。鹤峰这种特殊的土壤气候条件,使茶树生长旺盛,有利于茶叶有机物质合成,加之山区昼夜温差大,茶树白天营养积累多,夜晚消耗少,因而茶叶的内含物十分丰富,味道浓,耐沖泡。
地理特徵
鹤峯县古称容美、容米、容阳,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介于东经109°45′—110°38′,北纬29°38′—30°14′之间,属公认的北纬30°优质茶产区。
鹤峯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部分,是武陵山脉石门支脉上的一个山区县,属低山丘陵向高山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徵。境内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大,切割深,坡度陡,沟壑纵横,峰峦起伏,平均海拔1200米,平均切割深度784米,是湖北省高山县之一。全县分为低山、中高山、高山三种地貌形态,低山海拔800米以下,土地总面积76.8万亩,占全县土地的17.8%;中高山海拔800—1200米,土地总面积173万亩,占全县40%;高山海拔1200米以上,土地总面积183.1万亩,占全县的42.2%。茶区海拔一般为800米左右,具有高山茶之特点。
气候特徵
鹤峰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凉夏热、秋爽冬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海拔高差构成立体气候明显的格局,低山年均气温15.5℃,夏长冬短,气候温暖;中高山年平均气温12.2℃,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高山年平均气温约9.8℃,冬长夏短,风大雾漫。降水主要分布在4—9月份,年平均低山1701毫米,中高山1934毫米,高山1978毫米。境内平均植被覆盖率82%,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日照低山1253小时,中高山1342小时,高山1531小时。无霜期低山266天,中高山225天,高山200天左右。鹤峰茶区属二高山,昼夜温差式,茶树白天营养积累多,夜晚消耗少,因而茶叶能溶于水的有机物含量高。
土壤特徵
茶区代表性土壤为青沙土和麻骨土,分别由灰绿色页岩、冰碛砾岩母质发育而成,土质属沙壤土、微酸性,ph值4.5—5.5,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是中国着名的富硒茶产区。
鹤峰茶园

历史渊源
鹤峰是湖北省着名的茶叶之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从晋朝开始,鹤峰人民一直有生产、饮用茶叶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
唐代,陆羽所着《茶经》中也说,“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又说,“南山以峡州上”。鹤峰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处于“巴山峡川”其间,由此说来,鹤峰是茶叶发源地之一,且自古以来茶叶品质上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文人顾彩受戏剧家孔尚任之託和容美土司田舜年盛邀,在容美土司游历5个多月,结诗成集《容美纪游》载:“……诸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往来无虚日”。
清道光皇帝曾派使臣到鹤峰留驾查看茶叶生产,并为此地赐名“留驾司”。
鹹丰甲寅年(1854年)有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年)有林紫宸、卢次伦(秦和会)等知名茶商到鹤峰收购茶叶,通过渔洋关运至武汉出口英国,在英国被誉为“皇后茶”。
同治六年(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毛峻德在第一部《县誌》里记述:“容美贡茗,遍布生植,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据史料记载:“鹤峯县茶叶为地方唯一外销货品,其产量在明末清初已达500余吨”。
光绪二年(1876年),广商林紫宸到鹤峰的三路口,五里坪、南村、县城、留驾司等地开办茶号“泰和合”、“谦慎安”,改制毛红茶、运往武汉出口。当时,鹤峰境内主产的“宜红茶”,立即以质量居上而享誉四方。光绪年间,美国制茶师到鹤峰考察,称“鹤峰红茶为上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被“洋人称为高品”。随着红茶製作技术的传入和推广,销售渠道的开通,境内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了,“茶叶产量在清末民初已达到了500多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茶叶价格低落,当时,老秤40斤茶叶只能换1匹布,5斤茶叶换1斤盐。茶农经营终年所得,还抵不上茶工和肥料的开支,茶农不愿意继续经营,纷纷砍掉茶树,改种杂粮,以致三分之一以上的茶园荒芜,产量锐减。
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鹤峰茶叶总产量只有150吨。
1977年,鹤峯县走马的红罗沟公社党委书记罗隆兴,组织民众20多人,在汪家堡“乱草湾”选定1.06亩试种恩施州第一块免耕密植茶。第二年,汪家堡的老百姓就收入了1000多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恩施地区、湖南、四川、贵州以及湖北省的许多地方,前往汪家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免耕密植茶园从这里辐射开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鹤峰茶开始快速发展。“八五”(1991—1995年)期间,鹤峯县农特局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培训制茶、种茶能手。到“八五”期末,鹤峯县已有省厅颁证的特级制茶能手2名,制茶师16名,并以“传、帮、带”的形势,扩大技术队伍,使鹤峰茶叶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局面,茶园面积也逐步扩大。
发展到1995年,鹤峰茶园总面积已达10.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4501吨,完成利税461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特别是在开发、研製名优茶上,-国有走马茶场的“官鼎茶”、走马茶叶中学的“清心翠茗”、北佳农特站的“绿林翠峰”均获“中国陆羽杯”金奖,占当时全国金杯奖总数的13%,大大提高了鹤峰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被被农业部、财政部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天然富硒茶的基地。
到200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始产业化经营。茶叶总面积增至10.9万亩。其中培植无性系区域化茶园2000亩,茶叶总产量达5872吨,产值4087万元,为财政提供收入702万元。茶叶总面积、总产量、产值、提供财政收入分别比“八五”期末提高了3.8%、43%、43.3%、50.1%。同年,鹤峯县制定了实现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画的“六大一强”战略。其中,“茶叶大县”就是“六大一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鹤峰茶叶产业呈现产量增、产值增、茶农现金收入增的“三增”局面。
2004年,鹤峯县推广机剪机采、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加工及无公害生产等新型适用技术,共创办无公害生产示範样板2.2万亩,9.5万亩茶园,而且全部通过了中国有机茶开发与发展中心的认证。当年茶叶出口创汇达到38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达218万美元,占全省五成强,使鹤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湖北茶叶创汇第一县”。
2005年,湖北省农药检定管理所在鹤峰随机抽取的9个茶叶加工企业10个茶叶样品进行农残检测,结果显示无一例农残超标,全部达到国家标準和欧盟标準。
生产情况
2006年,鹤峰组织有关龙头企业增设了4条珠茶生产线、8个名优茶生产点,使全县珠茶达到31500吨,名优茶达到1000吨。县茶叶局统计:当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6740吨,茶叶总产值1.63亿元,实现茶农现金收入6015万元。
2012年,鹤峯县向周边及沿海省市提供优质绿茶原料达30万担以上。年出口创汇额达300万美元,占湖北省茶叶出口创汇总额的40%。
2016年,鹤峯县以建成的木耳山、中营茶园2个万亩生态茶叶示範园为中心,打造了覆盖2个乡镇14个村的万亩有机茶叶产业园区,茶园面积达到3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约28万亩,产量突破50万担,综合产值达22亿元以上。
鹤峰茶

产品荣誉
鹤峰是武陵山区最知名的产茶大县,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範县、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示範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準化生产基地示範县、中国茶叶之乡。
鹤峰茶多个品牌被认定为湖北省着名商标,18家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三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居全州首位。鹤峰茶作为公共地域品牌,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誌登记。鹤峰茶旗下的企业品牌达30多个,其中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骑龙牌鹤峰茶、官鼎牌鹤峰茶等多次被评为鄂茶杯金奖、中茶杯特等奖。
2012年07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鹤峰茶”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鹤峰茶产地範围为湖北省鹤峯县铁炉白族乡、走马镇、五里乡、燕子乡、中营乡、下坪乡、邬阳乡、太平乡、容美镇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当地群体种以及适宜加工鹤峰茶的其他中小叶树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範围内海拔500至1000米,pH值4.0至6.0,土壤类型为黄壤或黄棕壤土,有机质含量≥1.5%,土层厚度≥5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採用无性繁殖方式育苗。
2.栽植:春季栽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下旬,秋季栽植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栽植密度≤6万株/公顷。
3.茶园施肥:每公顷每年施腐熟有机肥≥15吨。
4.环境要求、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採摘
3月中旬至4月下旬按标準採摘单芽至一芽二叶鲜叶。不得採摘病虫叶、紫叶、鱼叶和红叶,具体规格如下表:
级别 | 芽叶组成 | 具体比例 |
特级 | 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为主 | 单芽、一芽一叶占98% |
一级 | 一芽一叶为主 | 一芽一叶占90% |
二级 | 一芽二叶为主 | 一芽二叶占80% |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摊放→杀青→揉捻→初乾→整形提毫(烘青)→足乾→提香。
2.工艺要求:
(1)摊放:叶层厚度不超过5厘米,摊放时间为5小时至8小时,每2小时至3小时要翻叶1次。摊放至鲜叶含水量达70%至75%。
(2)杀青:杀青温度控制在120℃至170℃,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58%至60%。杀青后及时摊凉。
(3)揉捻:揉捻时间为15分钟至35分钟,揉捻至芽叶卷紧成条,成条率在90%以上。
(4)初乾:採用烘乾或炒乾方式,温度控制在110℃至130℃,烘至初乾叶含水量45%至55%。初乾后及时摊凉回潮。
(5)整形提毫(烘青):整形温度80℃至90℃,採用理条、搓条、抽条方式交替进行,至茶叶含水量15%至20%。整形后及时摊凉。
(6)足乾:採用烘乾或炒乾方式,温度60℃至80℃,时间30分钟至45分钟,足乾至含水量6%至7%。
(7)提香:採用烘乾或炒乾方式,温度90℃至100℃,时间3分钟至5分钟,至含水量达6%以下。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耐沖泡,香气浓,味道醇。
(1)烘青:外形紧细匀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2)炒青:外形紧秀显毫显锋苗,色泽墨绿油润,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匀齐。
2.理化指标:水分含量≤6.0%,水浸出物≥36%。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鹤峰茶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鹤峯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鹤峰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茶业发展历程中,鹤峰人的茶文化情节难以割捨,酿出了一方独特的茶文化。土家人认为:只有茶与文化才能水乳交融,才能从口感香醇的茶中真正品出生活百味。于是,许多雅俗共赏的关于茶的歌谣、戏调、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口头文学随即形成并开始流传。
生动的茶谚是土家人长期劳动总结的经典:“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喝无人摘。”就反映了茶的品质及采法;“早晨发霞,等水烧茶。”却反映了天气将雨的变化。多情的山歌更离不开“茶”字:“高山樑上一蔸茶,年年摘哒年年发,头茶摘到斤四两,二茶摘到八两八,把给幺姑做陪嫁。”
在鹤峰,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容美(鹤峰古称)土司时期,田土王手下有个姓向的年轻人,家住城后威风台。一天,他到白鹤井去挑水,看到一只白鹤倒在井边,便咬破自己的手指,将鲜血滴入白鹤嘴里,白鹤被救活了,变成了一个漂亮姑娘。为报答年轻人的救命之恩,白鹤姑娘跟他来到威风台上的山洞里,硬要与他成亲。后来,田土王晓得了这件事,就派人要把白鹤姑娘弄到王府去。小俩口哭了一夜,也想不出办法。白鹤姑娘心想,自己可以变成白鹤飞走,可恩人就会遭土王杀害。第二天早晨,白鹤姑娘只好跟土王的人走,临行前,她拿出一个杯子交给年轻人说:“用这个杯子装水,就有一对白鹤出来跳舞陪你”。白鹤姑娘进王府后,土王打听到她给年轻人送了一个宝杯,就又派人来要,年轻人没法,只好把杯子交给王爷,正当王府準备把宝杯献给皇帝时,白鹤姑娘夺过宝杯飞出了王宫。王爷赶忙命手下人用箭射,杯子中箭掉下来摔碎了。土王召集最好的工匠修复,可装水后仍不见白鹤飞出来。有人出主意:白鹤姑娘能泡一手好茶,她是白鹤井边上的,用白鹤井的水泡茶试试看。于是,王爷就把威风台的茶叶放到杯子里,用白鹤井的水烧开后沖泡,只见热露露的茶气里,果然飞出两只跳舞的白鹤来。后来,土王就把这个杯子连同茶叶、井水一起进贡给了皇帝,成为朝中珍宝。民间因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白鹤井的水,容美司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