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笔记(3)篇
(2019-07-02 00:09:48) 读书笔记 -
作者:野夫
这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公小关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虐心的爱恋。最终,以小关回城作结。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而小关在最终明白丽雯对自己的深情后,将再也无处安放剩下的余生……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笔记 第(1)篇
好喜欢《1980年代的爱情》这本书,惊异于野夫深厚的文学功底,初读几行,我便忍不住一口气读完。野夫对汉语两个极点的巧妙征用:在需要天空特质的时候,他让读者的心绪飘忽起来,沉浸在对初恋的回忆之中,轻柔、感伤和对远方的思念统治了读者。在需要土地特质的时候,他让读者的心情向下沉坠,沉浸在对那段荒诞历史的思考之中,漫无边际的沉重统治了读者。
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关雨波,大学毕业后,深受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被安排到贫穷落后的公母寨度过自己半年多的知青岁月。初到公母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关雨波一度愤愤不平,准备在这苦难的知青岁月里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次意外,他去酒厂买酒,遇到了自己高中时候一直暗恋的女神,成丽雯,记忆便如洪水般涌现,一发不可收拾……
那个记忆中的女孩,果然背对着门窈窕着身姿。她正踮着脚,努力伸手从架上取下蒙尘的一瓶白酒,仔细地擦灰。她的麻花辫随着身体的波动而摇摆,她淡蓝碎花的薄薄衬衣陈旧而合体。就算是从背地看,依旧看得出某种气质和态势,使她区别着本地的乡民。
我悄然进门,独自陶然于这样鲜有的背影,生怕惊扰了她的沉静。我又太想立即看见她的面容了,只好紧张地说:同志,打一斤酒。——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公家人,都是互称“同志”的。
在我话音之后,她忽然凝伫在那里了。有那么一刻,我感觉她似乎犹豫着不敢回身,像一幅壁画钉在那里了。我手上的表嘀嗒嘀嗒,仿佛和心跳在赛跑一样地轰鸣在那寂静的一刻。多么漫长的一瞬,她挣扎着像从前生转世一样,艰难脱胎地回过头来。四目相对之际,彼此皆一脸惊讶。她如白日见鬼般惊骇,手中的酒瓶落地,一声碎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年老酒的芬芳和沉醉。一根火柴便能点燃的空间,使得两个人不敢轻易动弹,我们刹那间陷入深深的沉默。片刻之后,我颤抖着发问——
怎么会是你?丽雯!
你怎么会在这里?——转瞬她似乎已恢复沉静,故作淡然地问道。
我尽量克制住激动,说:大学毕业,县里向省里要人,分回来了,在县委,又派到乡下锻炼半年,一个月前刚来。你呢?你怎么也在这里啊?
她有些回避似地说:你住哪儿?
我说我住乡公所。你一直没复读再考吗?
她很克制地苦笑了一下,说:山里凉气大,你刚来,多注意冷暖。
她边说边去墙角拿出扫帚,回身扫地,并无老同学重逢应有的热情。她似乎毫无惊喜,也无意深谈的漠然样子,令我突然有些失望,失望中还有一点隐隐受伤的疼痛。
我只好强装平静,也有些负气地说:谢谢,那给我来瓶酒吧。
她温婉地说:你打这散酒吧,山里人自酿的,不上头……丽雯于我,是那么的礼貌而疏远。去的时候还是一路斜阳,回来的途中却仿佛遍地泥泞。我端着一缸酒如托铁塔,感觉步履沉重,时走时停,有一些丢魂落魄的恍惚。我似乎还没缓过神来,梦游一般地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那个邂逅。我隐隐觉得,满街端着碗的人都停止了扒拉,都不怀好意地看着我的铩羽而归,并在背后指指点点地讪笑。这还是那个中学同学丽雯吗?我的暗恋,我的初恋,我从未得到过半分回恋,却始终未曾彻底放下的那个女孩?那个以一分之差,未能和我大学同学的才女,她怎么会在这里出现?高中毕业四年,仿佛暌违了半个世纪,一直音讯杳然的她,何以竟然在我孤独的黄昏再现。她似乎是我生命中必将出现的一个路碑,预设在我的命途中。我绕过了千寻万里,最终还是回到了这块坚硬的石头前;但依旧像往日一样,被她的庄重撞疼了……多美好的久别重逢画面,之后的知青岁月,正因为心中对丽雯的那一丝丝眷恋,正因为有她的温暖情陪伴,一切才显得平淡而温暖,宁肯影随俪从,终老是乡。他与她是老同学,在80年代之初,真正的爱情表白,却像赴汤蹈火一般的艰难。我们这种同学关系,一旦挑破而得不到对方的允诺,势必连朋友都很难平和相处,多数会渐行渐远——敏感脆弱的心灵尚无法学会面对拒绝。对眼前这种温暖和亲近的珍惜,使得我们小心翼翼地回护着这种若即若离。生怕爱情的弦索一旦绷紧,最后却拉断了原本可以织好的情网。
苦难的知情岁月里,因为对丽雯那份圣洁爱情的支撑,因为她的温情陪伴,岁月静好,一切都显得平淡而美好。缓缓时光里,他为她浅吟低唱:
几乎没有预约便已走来
四月的芳草正沿河铺开
几乎没有笑过就要离去
任眼泪随河水漫过心怀
几乎不曾相识便开始表白
五月的落花正逐水徘徊
几乎不曾暗示便默然相许
如漫漫长夜点燃一盏灯台
几乎未能吻别便开始等待
六月的晚风吹清露满腮
几乎未能道破便成了隐谜
被岁月在心底深深掩埋
那一个字说了等于没说
那一个字不说如同说了出来……
言行举止中,她又岂会不知他的款款深情,只是80年代,所谓的爱情,可能有着那么多的身不由己,言不由衷。丽雯深知雨波非池中之物,才华横溢的他,终会翱翔九天。小小平静而民风淳朴的公母寨,不会是他的久居之地,爱他,就应该放手让他飞,而不是用所谓的温情束缚住他。她对他,折射出80年代的爱情观,爱,就是给对方自由,让对方飞。我这一代人之所以始终无法超越80年代,也因为那个光辉岁月,给了我们最初的熏陶和打磨。那些被发配流放和无视的长辈,都活在那时。他们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遗训,使得我们不再蒙昧于天良。而今,那一代已经凋谢殆尽,而我们也开始要步入残阳斜照了。我在半生颠沛之后,重新拾笔掌灯之际,生命似有慌张夺路之感。翻检平生,找寻那些残破的人世经验,仿佛仅为提示后生者——我们确实有过那样近乎虚幻的美,哀伤孤绝,却是吾族曾经的存在。
再说丽雯的父亲,这个50年代的大学生,曾经在县委办工作。“文革”中站错了队,“文革”结束之后便遭到了时代的报复。这个国家需要拨乱反正,但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其青春的狂怒,都可能会在某一时刻轻身躁进,以最好的动机去换来最坏的结果。丽雯和雨波相约去看望深受文革迫害的丽雯父亲,通过一番交谈,老人送给雨波几句话:“人啊,年轻气盛,就容易恃才傲物;胸有异志的话,就难免不与人群。而眼前的世道人心,往往又不容木秀于林!如果不得志吧,你的性格多半又不肯甘居人下;一旦得志,我又担心你被枪打出头——这也算是人生的两难困境啊……”老人的话,揭示了雨波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含着他之后的命运,如老人所言,离开公母寨的关雨波,依旧受到了来自时代的迫害。
多年后,起起落落的雨波和丽雯再次重逢,两天的相聚,两个人道出了多年前的言不由衷与身不由己,互诉衷肠。然而,每一次的相聚,都酝酿着下一次的别离,他们终究没有走到一起,此时的雨波,是刑满释放三十出头的落魄之人,而丽雯却是越发的成熟和美丽。离别前,丽雯给了雨波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她说——雨波,请原谅我没有留你,在这万家团聚的时候,我却将孤单无依的你再次放逐到路上,这,也许是我永难救赎的大错!我不能企求你在今天理解,甚至这个世界也无人可以理解,我何以如此残忍;应该说,这同时更是对我自己的残忍。但只有我明白,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你必须行走才会有意义。当你一旦止步不前时,你就被生活永远地弃绝了。你现在也许渴望港湾,但这只是暂时的小泊,在你舔血疗伤之后,你不会甘于这种平庸生活。如果因我而使你自断羽翼,我会更觉罪不可恕。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也许曾有过与你相似的梦,但大相径庭的命运,却只允许我享受这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我不能奢求与你相随,即使我今天对你的爱更甚于从前,我也没有勇气对你说留下吧或带我走!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了,雨波,这菲薄的帮助毫不足以支持你的漫长旅程。但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男人,从此开始,你必须重新站立起来,去创造,去打拼一份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你走了,我将重归我的平静生活。这两天的日子也许足以感动世界,却无法改变两个人的宿命。这两天我已透支了我的一生,再也无力承担一份思念了。如果还有爱,最深的爱莫过于埋葬于心。我对你一无所求,唯一的期望是——我要你答应我,从此给我永远的宁静,将我遗忘在出行的起点……雨波,从此从此,你好自为之!
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再看看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我想纪念20世纪——唯一一个美好的年代。那段时光留在每个过来人心底里的,是久禁复苏的浪漫人性和绝美的纯情。我们那时在初初开禁的阳光下,去学着真诚善良地相爱,去激情燃烧地争夺我们渴望的生活……最后,那一切,在成长的某个黎明,被辗为尘泥!如今,在回望的眸中,那曾经存在过的理想和激情,像童话般虚幻而又美丽,像一轮永远无法洇干的泪痕,充满了感伤和怀旧的气息……在一个青年涉世之初,他的爱恋和梦想,仿佛都被组织扼杀。怀揣着这样的怨,我只能奔赴远方,我再也不想待在这个县城了。不管远方有多远,一代又一代边城青年,都这样带着改造世界的梦想出发,希望沿路寻觅同道,为改变社会而抱团取暖。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是一个山里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两个互有好感的人小心翼翼却又真情流露的一段日子。朴实的就像地上长满的石板路,一眼就望的到头。但又干净的像山里流过的小溪,润物无声,清澈见底。
读完《1980年代的爱情》,是与作者进行的一次漫长的对话、是陪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他们的一生、是见证了他们纠葛虐心的爱恋、是遗憾着他们的遗憾、是难过着他们的难过、是错过着他们的错过……其实,我们都是局外人,读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过往,以书中的故事填补自己内心的一些空白。
读完《1980年代的爱情》,我还特地去看了同名电影,与小说相比,电影拍的一般,没有感动到我,也未能拍出原著的张力,但总体上来说算不上差也谈不上有多好,不过,电影中的几个长镜头很出彩,取景地也基本上还原了小说中对“80”年代土家族山寨的描述。
一、野夫的文学功底。
这是拜读作者野夫的第一部作品,但仅初读他的作品,就被野夫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他的文字功底来自古代文体的写作,因此如今看到的野夫散文古风氤氲。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富有浪漫色彩,很有代入感,不用闭上眼睛,光是盯着文字看,脑海里、眼前就能呈现出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他的笔触能文能武,文能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清纯时代的爱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娓娓道来,武能让人经由暗中泪水透视惨痛的历史之时,明了了作家及一代人心中隐秘的骄傲。
二、野夫半自传体小说:追忆废墟上生长出来的美好时光。
正如此书简介所言:“1980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时代。那时,野夫年轻,爱情更年轻;那时,野夫纯洁,不敢亵渎神圣的爱情。他回望80年代,不知道是为了给今天疗伤,还是为了讽刺今天,或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活下去的力量?”
小说中,她给他的一封信或许可以解释她一直以来对于感情的躲闪,她对他这样写:只有我明白,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你必须行走才有意义。当你一旦止步不前,你就被生活永远的抛弃了。
顾城说,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挥手便是歧路,一去便是终生。他在矜持中忍受着无力的痛,她在矜持中吞咽着无奈的苦,终其一生, 他们始终以一种恋人的姿态相逢。
这不仅仅是1980年代的爱情,更是所有时代的爱情。
三、除了故事本身,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如果说关雨波心中满是想得而不可得的痛,那么在成丽雯心中,则是经年累月里积攒下的无可奈何的苦。成丽雯是伟大的,那是一个女人所特有的母性的伟大。若干年后两人再次相逢,他灰头土脸,落魄不堪。而成丽雯对关雨波依然充满了眷恋。成丽雯用最原始,也是作为一个女人最高贵的方式给关雨波宽慰和鼓励,希望关雨波可以在迷途中看清未来的路。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阅读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他们演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文学和影视作品里,生离死别总有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可以在一瞬间击垮你心中所有的防线,于无声中催人泪下。
我相信每一个人男人在内心都是一个孩子,无论外表多么的光鲜、事业多么的成功,可是在内心深处,他还是需要一个庇护的港湾,需要一个休息停靠的臂膀。而那个可以让他依靠的女人,就是他的爱情所在。
如果爱情被“完美”这个词来修饰的话,那么这情感的结局大都相似;而如果爱情用“轰轰烈烈”这样的字眼描述,则有可能是一场让人潸然泪下的悲剧。
我爱你,并不是一定要跟你在一起,我爱你,并不是不想跟你在一起,我爱你,只是想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爱你,爱的是你我共有的那段青春岁月,以及,那些抹不去的点点滴滴。
最后附上一首原创三行情诗:
若把世间所有的黑都葬于我脚下
黎明前最后的静谧
便是爱的对白
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笔记 第(3)篇
1980年代的爱情,纯洁而又美好。这部不长的小说,讲述了“反右”、文革、改革开放等时代背景下的一段纯真爱情故事。作为78级5班唯一的大学生关雨波来到了下放到了公母寨,在这里遇到了中学时代的暗恋和初恋丽雯。这段时光是雨波最美好的时光,雨波重新萌发了对丽雯的爱恋,为了不想让雨波受困于山中,丽雯拒绝了他的求爱,劝他去大城市发展。八十年代末的一场春天风波让雨波夹杂其中,不幸因此有了牢狱之灾,出狱后的雨波自卑自弃,漂泊无依,茫茫天地间,竞无一立足之地,如一“野夫”尔。然而,此时丽雯又出现了,给他身体以及精神的安慰,让他重新面对人生。雨波再一次求爱,再次被拒绝。多年后雨波已混的有模有样了,却得知了丽雯病逝的消息,才知道当年丽雯拒绝他的原因。丽雯当年已身患癌症,而且丈夫也去世了,自己孀居还带着个孩子。其实丽雯一直是爱他的,只是不想拖累他,因为他一直是丽雯的骄傲。也许,再也没有像1980年代那种纯真无邪的爱情了。在丽雯的坟前,老同学拿来了丽雯交给给雨波的信,是二十多年前中学时代雨波给丽雯的那封情书,保存的完完整整,连拆痕都没变,只是上面的墨迹已淡,而且多了无数的泪痕。或许,正如丽雯所说的,真正刻苦铭心的爱,是深埋心底,永远不曾说出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