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蜜蜂与远雷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7-02 06:02:32) 读书笔记

蜜蜂与远雷

作者:恩田陆

三年一度的芳江钢琴比赛开幕,在这里获胜的人屡屡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冠,因而越来越受到瞩目,具备不同身份和天赋的参赛者们在此邂逅:跟着养蜂人父亲辗转各地,喜欢音乐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天然少年;曾被捧为神童,但在母亲去世后突然逃离舞台的少女;出身钢琴世家,从外貌到琴艺无不令人痴迷的混血王子;一度放弃音乐家梦想,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战比赛的平凡上班族。所谓天才,究竟因何是天才,而没有过人天分的凡人,是否有追梦的可能?音乐对人们来说究竟是什么?经历过欢喜、烦恼、幻灭、不安,又会看到自己的一生将往何处?他们在这里相遇,是命运,也是奇迹。这种命运的味道,命运的预感,人们把它叫做音乐。侧耳倾听,这个世界上充满着音乐。

蜜蜂与远雷在线阅读地址

蜜蜂与远雷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音之所向,心之所往

一直以来,古典音乐就是高阁上的艺术品,我们由衷地赞赏它的高雅气质,却对它所要表达的涵义听而却步,它是抽象的,模糊的,我们偶可被其或悲怆激昂或温暖和煦的意境所感染涤荡,回归现实的抽离则会慢慢抚平悸动的心弦,让震撼我们的音乐成为岁月的剪影。

古典音乐之于流行意味着什么,仅仅只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吗?尼采说,没有(古典)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读完恩田陆的《蜜蜂与远雷》后,我深以为然,古典音乐在作者的文字中鲜活生动起来,音符有机形成的乐曲如天籁奏鸣,而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似乎不是被弹奏,而是自然地与演奏者互动,曲风时而缓缓流淌,静寂幽深;时而狂暴肆虐,夺人心魄,闭上眼睛任由舞台上的钢琴家们带我穿梭于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邂逅了丰富饱满,纯洁无暇(也包含无暇的情绪)弹奏毫无杂质,纯度很高的莫扎特,曲子如箭矢般能量十足的贝多芬,更有细致缜密的计算之后以和声构建的建筑般完美的声响,以无法动摇的迫力压倒过来,神殿般的巴赫音乐。在那里传奇竞相登场,浪漫主义诗人肖邦,钢琴之王李斯特,“印象派”音乐鼻祖德彪西,他们早已化为缪斯的使者,默示指引着音乐的方向。

书中为我们带来“视听盛宴”的钢琴家们出身背景和经历各不相同,而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甚至使命感互相激励着他们在钢琴大赛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幻化出无尽的音乐宇宙,让读者徜徉其中,撷贝采珠,熠熠生辉。

一、风间尘 :缪斯之子降临

养蜂少年的出场十分平淡无奇,但一登上舞台触碰到钢琴立刻就点燃全场,令听众惊叹和狂热。

“少年与钢琴互相抚摩(只能这么形容)的部分发出特别的光亮,似乎有色彩缤纷、闪闪发光的东西从那里流淌出来。”

没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风间尘所表达的音乐有时是随性自然明亮舒缓,有时则纯洁无暇,神圣无比;有时用立体音浪将人们卷入滔天汪洋绝望挣扎,随之救世主一般召唤诺亚方舟圣光救赎;而大自然倏地化身为残忍恐怖的阿修罗,杀戮和暴力笼罩,世界为之颤栗,狂暴肆虐后的满目疮痍又被大地母亲温柔抚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风间尘的音乐既不能用催眠来形容,也无法用洗脑来描述,而是人们精神膜拜的神迹和信仰,它摧枯拉朽,绽放艳丽光芒;它纵马狂奔,驰骋疆场;它浅吟低唱,轻舞飞扬;它是月亮,指引回家的路;它是启明星,照亮前进的方向;它是太阳,激发万物的生长;它在天空遨游,带你览遍世间百态,它又回归内心,抚慰人们的凄惶。听众彻底被征服,“那是对君临舞台之上未知事物的敬畏”,对手被激发出巨大的潜力,跃升至新的境界,作为音乐之神的礼物,缪斯之子用默示的音乐告诉人们,音乐是自由的,他的使命就是把音乐带出去,还原其本色,不囿于演奏大厅,人们的耳朵和内心,音乐与情感的融合必会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它跨越了国界,阶层和等级,这种和谐的力量就像交响曲终章里的凯旋齐鸣。

二、荣传亚夜 :女武神的骑行

年少成名的亚夜在母亲去世后失去了弹琴演奏的动力,事隔多年受大学音乐教授鼓励才参加了钢琴比赛,但始终没有找到说服自己真正重回音乐的理由,直至听到风间尘那爆炸灵动的音乐才渐次顿悟,预选的舞台上灵光闪现回应了风间尘爆发性的音乐,从感受到自己逝去妈妈的鼓励升华至包容一切的大地母亲孕育滋养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完成了一次舞台演奏的华丽转身,坚定了献身音乐的信念。

“听了她的演奏,能感觉到在遥远的高空中,有高次元的存在俯视着我们。她自己以钢琴为媒介,已经成为巫女或者代言人之类的存在。有人在借她之手弹奏钢琴...”

亚夜无疑是幸福的,受到天选之子神殿音乐的启发每每升级蜕变,这种质变成长反映在一次次精进的演奏和音乐里,让人也不禁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面对挫折和艰难困苦,我们是选择软弱无助踽踽独行,还是奋发而上砥砺向前呢?亚夜的跨越充满了勇气和力量,舞台上的她生出天使的翅膀,宛如一道极光,引领人们往永恒的幸福国度逆风飞翔。

三、马赛尔 :音乐王者新纪元

马赛尔英俊帅气又天赋十足,领悟力超前且勤奋努力,其音乐风格如同大海般宽广无限又包容并蓄。

“马赛尔的才华之一,就在于这种无穷无尽的成长性。他从不为自己设限,也感觉不到天花板。手边可利用的都会成为他进步的助力 ”

他精通各种乐器,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钢琴演奏,其炫目的技巧和情感编织的音乐王国庄严神圣而又深邃立体,“华丽深处,却能让人依稀看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深渊。 ”

他是天生的音乐王者,乐观自信,意志坚定,极其敏锐又细致地打磨自己的每个音符,他用每一次超越从前的阐释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音乐信仰,横空出世的音乐之王正浓墨重彩地书写自己的音乐元年,而这个王朝的名字叫胜利。

四、高岛明石 :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年龄最大(28岁)的的参赛选手,与一群天才少年少女们同台竞技,高岛明石作为普通人的代表,仅仅是出现在参赛名单就让人为之动容和喝彩,但他起初决定参赛的理由只是想留下自己曾经努力成为“真正的”音乐家的证据,留给以后长大成人的孩子,在领略到风间尘音乐之盛大华美,他埋藏在心底的愤怒和疑问却再次浮上心头:

“我一直觉得荒谬——只有孤高的音乐家是正确的吗?只有为音乐而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吗?生活着的人的音乐,真的比不上以音乐为生的人的音乐吗?” 

他回想起一年多来为了准备比赛,夜以继日地利用业余时间不懈地拼命练习,因为他深信钢琴不光是属于天才少年少女的。

高岛明石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才从心底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舞台,他看着参赛者精彩的表演,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依然属于音乐,在根据宫泽贤治诗集改编的创意曲目《春天与阿修罗》的华彩部分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入了原著“给我一碗雪”的演绎,并获得了评委和听众的青睐和好评,虽然落选但却从偶像亚夜的浴火重生中获得了心灵的释放,那种对音乐的热望和渴求再度充盈饱满。作为普通人,虽然少了天才们的光环加持,但他对音乐的热爱不逊于任何人,比赛落选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是一次长跑,音乐之路更是如此,就让这执着的追求和演奏带来的喜悦去驱逐畏缩胆怯的自己吧,梦想虽然在远方,而信念却赋予其足够强大披荆斩棘的力量,每当困难来到,挥舞手中的音乐魔法棒,智慧与乐观定会保驾护航,相信高岛明石成为音乐家在舞台上演奏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只因此心安处,唯有音乐,音之所向,心之所往。

五、Music:缪斯的丰收
“风间尘引爆的并不是音乐教育,他自身的才能成为引爆剂,他的才能让隐藏的天才们开始弹奏。那不是千篇一律的演奏、技巧性的演奏,是真正的有个性的才华,以风间尘的演奏为触媒开出的花。”

少年作为音乐本身,在满山遍野祝福这世界的无数蜂鸣中,带来了远处缪斯神殿的轰隆雷声,这馈赠是神的恩宠,为热爱音乐的人打开了通往梦想的大门,给予他们无尽的灵感,“弹奏时飞舞的手势,陶醉的面容,被灵感激动得微微颤抖的身体,夹杂着痛苦与喜悦的表情。倾听大自然,与百鸟对话,赞叹雪山大海,命运的挣扎,来自地狱的火,远方的隆隆雷声...” 侧耳聆听,用心度量,我们也能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蜜蜂与远雷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打破耳朵的束缚,去自由自在的享受音乐

《蜜蜂与远雷》这本书以虚构的日本芳江国际钢琴大赛为背景,以时间为主线,天才少女亚夜的回归为暗线,穿插以明石、马赛尔、陈、风间尘、三枝子、纳撒尼尔、奏的故事。不知道细腻柔美是不是日本作家的共性?有着丰富视觉、动作细节描写、又略带些漫画式夸张的文字,让我领略到了肖邦、巴托克、舒曼、李斯特、德彪西、圣桑、拉威尔、西贝柳斯、门德尔松、普罗科耶菲夫、拉赫玛尼耶夫、贝多芬钢琴曲的美。

不止是一本好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古典钢琴音乐科普书。

来看看作者对于西贝柳斯《五个浪漫小品》的描写吧,生动的画面让人体味到曲子的内蕴,同时又让人意识到钢琴家弹奏时考虑的问题。

芬兰的国民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视野里都是白色。雪、冰、冰河,尖尖的针叶林叶尖上堆积的白雪,深深的湛蓝的湖,那白色是优雅的、精练的。
弹奏这首《五个浪漫小品》的时候,他脑海里浮现出了图案精致优雅的白色蕾丝。洁白的蕾丝的波浪拍打着水边。
真浪漫,有人在低语。
什么感觉?
他闭上眼睛开始想象。
恋人们湿润的瞳孔,相依的身影。
有些羞耻,微微发苦,有些想哭,有一点飘浮在宇宙中的感觉。
曲子本身的旋律已经十分浪漫。相反,音就要处理得有节制、掷地有声。和音的每个音都要均等,和弦要准确。不做无谓的减速。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翻译的不够准确。比如结尾部分风间尘喊亚夜“小姐姐”,让我觉得风间尘很俗,不那么清新脱俗了。或许是因为我受到了现在的网络词汇的影响,总有些奇怪。

但瑕不掩瑜,这本书仍值得推荐。

我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想要听听看作者描写的那么美的音乐,于是边看书边搜索着那些协奏曲、狂想曲。哇,真的是被震撼,有种亚夜、风间尘、马赛尔就在身边演奏的感觉。

强烈建议你在网易云音乐搜索这些曲子听一听,因为直接看别人的歌单,来得太容易,没有惊喜感,也不便和书中的人物、情节对应。

现在我们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没有森林、动物,我们失去了在大自然中听到音乐的体验。

老师用深不可测的可怕目光看着少年。能够真正把音乐带到外面来,非常困难。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吗?关起音乐的,不是音乐厅或教堂,而是人的意识。光是把人带到风景优美的户外,是没法真正把音乐带出来的。那也不是解放。

我翻阅笔记,突然看到前面风间尘的老师说的这段话,觉得老师和作者恩田陆的影像似乎重合了。就像老师希望把风间尘这个“炸弹”作为礼物,唤醒大家觉得手痒、渴望弹钢琴的初心;作者也是想通过《蜜蜂与远雷》这本书,唤醒大家对于音乐的爱吧。

我想继续下去。接下来,我也要做音乐——
    她确信。
    过去她从没有过这样的确信。这不是赌气说的“做给你们看”,也不是模棱两可的希望,而是水到渠成的确信。
    这是多么轻松的感觉啊。
    这是多么安心的感觉啊。
    亚夜一直在咀嚼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自由自在的风间尘,不光是把音乐带回给了逃避自我的亚夜、失去初心的三枝子,更是带给了读着这本书的我们,让我们打开封闭着的耳朵,去欣赏囊括世间万物的钢琴演奏,去体验音乐、生命的美。

冷冷的声音在低语。

果然,你不是音乐家。在公司工作,有妻有子,已经太老了。说什么生活者的音乐,这种不着边际的大话,其实你只是在逃避。害怕自断退路一心投入音乐,只是一种逃避。

这些话,在决定参加大赛的一年间,不时在他心中出现。他一直以为,有普通的生活,才有音乐,但也可以解释为“酸葡萄心理”。如果自己真的有出类拔萃的才华,应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职业钢琴家的道路吧,根本不会去想选择其他的职业。如果自己已经成了职业音乐家,看到那些参加工作娶妻生子,嘴里还嚷着“生活者的音乐”的人,肯定会心生轻蔑吧。 

也让我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后想要做什么事呢?或许我的天份,和明石、亚夜一样,埋藏在那些可以不知疲倦的做很久的事情中吧。

音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音乐的进化,到底是什么?
    它带给了人类什么呢?自太古时代,人类就和音乐密不可分,其中有什么秘密所在吗? 

以后有机会,也想去音乐厅听听现场钢琴演奏呢。

蜜蜂与远雷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11月看台湾严老师的视频,她提到《蜜蜂与远雷》。在微读上订阅了不到半个月,书就上架了。


印象中她给出的评价是,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今对钢琴音乐的哲学性思考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而我,只是想来学习,通感到底是什么。


朋友对音乐表现力似乎有很深的体会。他听成公亮先生的《忆故人》,说那故人听起来是异性,而不是同性。他听声乐,不管是听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Il Divo、还是张宇,都会产生独特的情感波动。他描述出来的那种细微差别,我很难理解,更别说自己悟出了。


我称他为“通感症患者”。我总是用一副“专业”的面孔对朋友说,音乐性需要技术支持,没有技术哪来音乐。而朋友总是对我说,为什么不抛开技术呢?扔掉技术才会有音乐。


看书中的文字,那些自然的、社会的、哲学的描绘,似乎还是比较容易体会的。但这些山山水水、爱恨情仇、还有宇宙的印象,落实到作曲中每一个音符上,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呢?落实到具体的演奏上,触键是如何改变泛音列来产生不同的音色的呢?


我的疑问,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这本书也不是用来回答技术问题的。说到底,我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技术。如何用技术来表现音乐,依然是个难题。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