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03 00:09:01) 读书笔记 -
作者:河森堡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最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这是个永久的议题。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匮乏导致迁移,有了智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繁殖,有人各种文明的散布。
匮乏导致战争,无论古猿人之间,还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伊拉克、叙利亚的石油战争)。
匮乏导致进化,各种工具的应用,从石块到石器,青铜器,铁器,然后到各种金属的组合,到现在的各种工艺工具,无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加快生产的。
匮乏导致惨剧,相信无论智人,古猿人,还是古代史,近代史都不愿存在人吃人的惨剧,但它确实存在的。因为匮乏,资源的匮乏。
我们人类,或者说物种,一直在匮乏中成长,进化。或者说匮乏是我们进步的压力,一块一直悬于头顶的巨石,或许我们走慢了,那块石头就会掉下来。
那会儿快读完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袁隆平先生。或许他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解决了人口,或者说是中国人口在食物匮乏这方面的问题。不能说中国现在百分之百奔小康,但至少九成以上的人不再为温饱而担心。同时他还让最近流行的一个特别搞笑的词语,就是怪就怪袁隆平让你吃饱撑的(让我皮一下)。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给4星吧,如果不是之前看过王东岳先生关于人类文明和自然机制的相关内容,我可能会给5星。不是说本书不好,作为科普类入门级读物,非常好,可读性强,又没那么生硬,文字幽默。但是,因为有王东岳先生的演说在前,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东岳先生的课,一个是文字形式,一个是演说形式,但是内容和举例有重合,我甚至一度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谁借鉴了谁,不是说抄袭,河森堡在细节上处理的更好。不过,我还是喜欢东岳先生的演说,有层次,有深度,逻辑性强。有兴趣的搜他的视频看看,还可以看看他的《物演通论》,我是真的看不懂,太深奥了。再说说书的内容吧,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匮乏》,匮乏贯穿全文,它一直想要表达的内容在第十一章河森堡有总结: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东岳先生演说的自然机制不仅仅是匮乏,涉及内容和范围更广)。另外,河森堡说:“《进击的智人》,所谓的进击,就是一边搏斗,一边前进”我喜欢这个解释。这让我又想起了《反脆弱》里面一句话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人类能走到今天,这是牺牲了多少个体、多少亚种才被选择到了今天呢,活着就是幸福,珍惜一切吧~
进击的智人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无所不知的网红博物馆讲解员的人文科普首秀,其学识渊博程度再次让人献上膝盖。从环境和气候角度谈进化和天灾,非常有启发。不过,读者不淡定。首先,用匮乏解释进化牵强。进化本来就没方向,随机自然选择。就是以后来人的视角看某些结果而得出特定需求的结论,看上去用匮乏解释成进化的动力是前半部分感觉最困惑之处。第二,匮乏不是新鲜观点,但无疑是新词,作者总喜往匮乏上总结观点,这也很变扭,不过,如上文述,把「匮乏」说成需求也是可以的,也有读者评论,将「匮乏」换成「稀缺」甚至有了经济学的味道呢。第三,质疑很多。作者说了很多学界尚无定论的观点,也有不少是争议观点而非事实的论据被读者扒出。无疑,作者读了超多书,但作为博讲,他不是学者,其严谨程度和权威仍然需再锻炼。不过,作为普通老百姓,看此书够热闹了,只是成书便难逃历史学者的质疑,微信阅读里的读者评论甚至比原文更精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