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6 00:10:11) 读书笔记 -
作者: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 第(1)篇
胃战——《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看扶霞邓禄普的这本《鱼翅与花椒》有两个原因,一时透过“外国佬”的眼睛和胃感受一下中华美食的味道和情趣,二是因为“花椒”二字,勾起了十三年前第一次到重庆下了火车凌晨两三点直奔火锅店吃麻辣鸳鸯锅的回忆。
我自己至今未战胜辣椒,但对花椒、藤椒之类的麻香一开始就有种情有独钟的一见钟情,所以肯德基上了藤椒类的产品后我尽情的享受了许多次垃圾食品。
对饮食是容易执持有许多的偏见,说好听点是胃口不同喜好不同。先前读汪涵的《有味》、蔡澜的《蔡澜旅行食记》、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和汪曾祺的《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等等口欲之作,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沿着食物由来的脉络去享受食物的美和情趣。
说狼吞虎咽吃不出味道是有些片面的,味道本身的生灭过程就异常迅疾,狼吞虎咽也赶不上它。
对于味道的感知,更多的来源于内心有多少种味道。这些味道是有根源脉络和文化滋养的。当我们说某一样菜好吃的时候,必定会在脑海里浮现厨师在厨房里精心制作、农人在田地里带着敬畏之心耕耘等等画面。人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的食物和人生一样,贵在它从无到有的过程。
美食作家和厨师作家的角度倘若能互补,想必会开创一个吃货的新局面。吃水不忘挖井人,餐厅里卖的家里做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爱。蔡澜曾说一切快餐都是垃圾食品,大概是一快毁所有。选食材、刀工、烹饪、进食等等每一个环节,要求每一个食客都保持本能的觉知。美食有美食的规律,规律需要用时间去衡量但绝不受时间的诱导,吃饭如做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吃得太快,必然伤身。
扶霞邓禄普这本书从饮食文化偏见开始下笔,走的就是从根源到成品的演进路线,就像她去探寻花椒的出处一样。她还探寻了中国饮食文化、刀工等与美食相关的因素,“旁敲侧击”的诠释美食的由来如何。食物除了是食物,更是情趣。
如果一定要皈依于某种信仰,饮食及其文化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 第(2)篇
扶霞的特别,在于她一半英国人一半成都人,既带着英国人的优雅矜持也有着川妹子的泼辣俏皮。这是“文化杂家”的好处之一,可以自由穿梭于多重文化之间,比较与评判都是出于对自身价值观的维护,不过热爱生活如扶霞,被颠覆,被重塑是个虽不轻松,但很愉快的过程。感谢她口中的那些中国美食,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还有那萦绕在美食之外的思考,人与风景、历史与现今,是全然的信赖使然,才能让人如此沉浸,把自己当成半个中国人,体验诞生这美食的风土人情。不喜欢的就直说,但也不忘拉回一点,理性地小心翼翼辩护,十分可爱生动。
一本好书是作者和译者的共同作品,没有了译者的地道成都味儿,例子本土化的巧妙心思,是很难还原扶霞的“烟火气”的。不得不说这一组合配合极好,都是赤诚的人儿,出于对美食毫不掩饰的爱,you r what u eat.
鱼翅与花椒 读书笔记 第(3)篇
飞机上读的,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扶霞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跨文化人,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描写非常精准,很多连我都遗忘了的旧时光都被她一一提点着捡起。大概是中国这二十多年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每天置身于这种变化的我已经麻木了,经由一个旁观者,有距离感而又客观的娓娓道来真的太有趣了。了解中国真真切切应该从饮食入手,作者在饮食上的对自我的割裂和融入他乡真的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作为一个西化程度比较高的人,我却一直去不掉身上的疏离感,对每种文化很难做到真切的热情,真的感到非常歉意和自责。另外,本书的翻译非常好,很地道,但下次也一定要再看一遍英文版的。(本书唯一的瑕疵在于书名,作者明知道会产生巨大的歧意还是采用了,让我内心有些不适)。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