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读书笔记(3)篇
(2019-07-06 00:25:08) 读书笔记 -
作者:苏茜茜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的诗词人生》从叶嘉莹与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同祖同宗写起,追溯了叶嘉莹对热爱诗词的精神源头。叶嘉莹一生经历传奇,家境优渥却早年丧母,过早体会到了“一别成千古”。幸遇良师顾随,创作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提高迅速,在恩师“御风去”的祝福中,叶嘉莹却飘零孤岛,入狱、贫穷、寄人篱下……“倚竹谁怜衫袖薄”的哀叹让人唏嘘。面对家庭暴力、晚年丧女,在几近崩溃的时候,她在诗词中汲取了坚强的力量。出于对诗词、教育的热爱,她不再“余生海外悬”,而是选择叶落归根,以教育报国,到南开大学任教。本书分析了她各个作品产生的背景,使读者可以更全面理解叶嘉莹诗词蕴含的内在情感。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在线阅读地址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读书笔记 第(1)篇
作者文字美,介绍诗词美,叶先生欣赏诗词之感悟更美。应该是建立在研究王国维诗学理论基础上,叶嘉莹在她诗词欣赏理论中,说“意境是情与景、隐与显、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诗词美的实质是意境美。欣赏诗词,就是要走进作品中的世界,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的意境,并且为之所感动,所沉醉,从而丰富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只是,现代人要如何走入古典作品中的世界?这是否非同寻常呀。这仅仅是一个诠释学的要求,还是对于诗歌欣赏者思维语境需要有身临其境的要求?现代父母想要给儿女们有一丁点像“忆苦思甜”的教育,都没人愿意听。所以,这大概目前是推广古典诗的另外一个纠结。不过,新一代如果知道叶先生刚刚捐赠1711万元给南开大学,估计会有人改变对于学诗的看法。呵呵,只是特别是大多数现代人,甚至每天还常常被小手机拖累,一般都常常是忙不过来,一心往“前”看,.....。因此,作者上见解,肯定十分超甜,超脱。还有,作者还坚持,“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照样会读懂李商隐的惆怅,会欢喜于杜甫的小欢喜?因为无论怎样的人事流转,诗歌里边的情谊与感动是永恒的”。 这种感动,就正是所谓诗歌的永恒之美。只是,仅她拥有或者懂诗歌永恒之美?还是一般人,不太可能像她那样如此接诗气?因为她认为,诗是永恒的,而爱诗的人,那一颗诗心,也与日月同在。话说写诗,“根据叶先生的要求,普通人写诗最好遵循三点。第一,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格律知识、对仗知识、一般的律诗的规律。第二,一定要有真正的兴发感动。第三,是最好用优秀的语言来表达。要掌握这些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多读古诗和关于古诗的书籍”。 这不能不赞,赞!n她从一个诗例分析中认为,“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凄凉与旷世孤独之美,都在诗词里了。这种美,是凄美,骨感之美,又是极尽真实之美”。显然,这像是欣赏古诗人之特别“三观”中,价值观之反射之光?试问,现代俗人真需要如此欣赏这种美吗?例如,难道不是认为,例如,像古人林妹妹葬花时那样的审美观太作?n简言之,书中,作者解释叶先生不寻常,苦难人生之经历,像反而造就了叶先生诗歌造诣。可是今天现代人,有谁又真想,重复如此人生经历?没有她那样人生经历,是否就无可能造就像她那样的诗性与学问?纠结否?呵呵!很难不问。当然,作者认为“《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六个方法:兴、(通“导”)、讽、诵、言、语。这一方法至今仍然是我们认真读诗的正确方法。 “兴”即兴发感动,即我们读诗词时要体会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兴”可以随便联想。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道”。成年人可能缺少这样的老师,这就要靠自己多努力了,免得被误导。”......。但是,现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写古典诗歌了,网上现在已经有一批相应写诗歌软件了。那么在诗歌入门上,是否也可以有相应与时俱进?还是思想经典依旧像诗?n本书中最为精彩内容,可能还是作者解释为什么现代人,依然必须会欣赏古典诗词,及如何辨别什么是好诗或者烂诗。教人会诵读,引领人从诗篇得到感发,要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是叶先生教诗育人精华。作者在宣传叶先生的相应观点上,显然已经非常努力。不管现代人是否还有其它想法。用书卡读本书后,立刻收藏,供反复研究品读。“早在20世纪80年代,叶嘉莹就在南开大学的课堂上呼吁:“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之感到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n赞同吗?想过或者曾问过:为什么只考虑古人,而不是现代人?或者现代诗呢?只是古诗懂得曲径通幽?......地球一个村,古木逢春又一村?此村非彼村?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读书笔记 第(2)篇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90余岁的叶嘉莹气质卓越,文采斐然。她被誉为中国最美“先生”,穿裙子的中国“士”,中国诗词“摆渡人”。可叹的是:叶先生虽享有这些盛誉,然她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更是不幸的一生。叶嘉莹不是一个好命的女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遭受致命性打击:少年丧母,中年入狱,又丧失感情与婚姻,晚年丧失爱女,似乎在叶先生的整个生命历程里都是苦痛与心酸。
叶先生一生九十余载,大半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所有的不幸,在叶先生的脸上,完全看不出半点痕迹,她始终都是风轻云淡,平静的令人难以想象。她说:“我的人生是不幸的,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是啊!书籍虽不及巧克力来得香甜,但于叶先生却是十分相宜。于她这哪里是书,分明是一扇通往斑斓世界的玄妙之门。
都说,离开了爱情的女人是残缺的,但于叶先生而言这句话却是完全不适合的。以梦为马,叶先生和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其魅力和才情,如她诗里的江山一样,恒久绵长。她站在哪里,哪里便是诗词的国度,遍布芬芳的声律。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先生给予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于书中感受来自诗词王国的澎湃余温,聆听中国诗词“摆渡人”的福音。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读书笔记 第(3)篇
用了一周的时间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真是收获很多。正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听叶嘉莹老师关于唐宋诗词的讲座课程,结合叶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于诗词的独特理解,真是觉得特别感动,特别感慨。对于叶老师的生平,我觉得又心酸又感动,又佩服又怜惜。一个女子,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坚强柔韧,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共勉的。诗词塑造了叶老师的人格魅力,叶老师也把诗词中的美好和感动传达到了更多的人心中,这大概就是相得益彰吧。其实,静心体会中国传统的文化,诸子百家也好,诗词歌赋也好,当你能够把他们从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对生命的体悟和智慧的时候,就会发觉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能量会指引你的人生,会让我们不迷茫,不自私,不孤独,不迷惑。会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命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珍贵馈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