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读书笔记(3)篇
(2019-07-08 00:21:27) 读书笔记 -
作者:余华
本套装收入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3部经典代表作品。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读书笔记 第(1)篇
写字以前一定要先说一句:余华牛逼!
其实看书吧,很多时候都是乱看,因为在看以前是无法判断什么书值得,什么书不值得的,只有花了时间了,才有发言权。暂时不确定要给这个全集几颗星,但是想给《兄弟》五颗。
有评论说小说的开篇是李光头在厕所的丑闻开篇的,我却以为小说开篇就是李光头曾经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兄弟,叫宋钢。
这本书的跨度太大了,从文革到21世纪,难怪中途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情节在跳跃,难道是内容太多不能慢慢写?想来是中国的发展太快了。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居然让我这个有切身体会的人在这光景被移到书上以后,都差点察觉不了了。
小说又轰轰烈烈的把历史的伤疤撕开,血淋淋的就摆在人们眼前。我现在不太确定余华究竟花了多长的篇幅来写文化大革命,但是我清楚的记得,在看这个部分的时候,我是很煎熬的。这样的历史太痛苦了,我只有一遍遍告诉自己这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文学作品,也许现实要好一点,终于看完了这个部分(但是却没能真的说服自己)。(我可能不太会给别人推荐这本书,就像我不喜欢给别人推荐《追风筝的人》一样,我觉得这些情节太糟糕了,作者的文笔又太能感染人了,看这些片段真的痛苦。)好在黑暗总会过去,清晨的露水会如约而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了,刘镇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国经济极速前进。直到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让所有国人为之骄傲,我们还知道,中国还会越来越好。
李光头的暴富不是特例,在下海的浪潮中,有胆识的人中,很多都取得了成就。虽然单纯财富的积累并不一定说明人有多么了不起,但是回想李光头和宋钢两人相依为命,用古人的筷子的时候,就会庆幸金钱带来的一切。李光头带着刘镇富裕起来,大概是就是共同富裕了吧。
处美人大赛真的是无稽之谈,滑稽到我每翻一页书都想笑一笑。刚开始看到说有一个江湖骗子来到刘镇时,心里有点堵得慌,看到周游如何行骗以后,才发现,他真的是点睛之笔。抛开对女权或者男女平等等因素不谈,处美人大赛真的承包了我大半天的笑点。大赛的初衷,执行,参赛人员,比赛结果,比赛过程等等等,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想笑。
李光头和林红在一起的那几个月,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林红虚荣的本性在小说的言语中被慢慢暴露出来(当然我现在认为适度的虚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毛病),我能想到有一天林红会将心偏向李光头,可是万万没想到李光头说的那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意思,我一直以为李光头会守住这条底线。
其实我有点说不清故事的结局是照应开头说的李光头曾经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兄弟赵纲死了,还是刘镇的人有了崭新的生活面貌,或许都是吧。
小说里还提了一笔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前段时间上课时,有一个课前讨论,老师给了我们关键词环境,我很难过,因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污染”,甚至只能想到污染。如果还要继续联想,就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
大概说了情节,那就再说说故事里的人吧。
我以为这本书之所以叫《兄弟》,是想要说说俩兄弟的感情,后来发现,原来是兄弟见证了中国奇迹般的变化。
有人说这本书严肃地批判了社会。是啊,当我们把大门打开以后,进来的不只有我们需要的东西,还进来了一些歪风邪气。但是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还没来得及摒弃掉这些邪气。一个正常的社会本来就不该要求所有人都大公无私,没有人自私自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减少蛀虫,我知道中国会越来越好,我们会越来越好。
故事里的人是他们自己,又不是他们自己,他们是典型代表。
李光头拥有从一个小流氓变成了大流氓的成长史。我相信他是爱林红的,但是他更珍惜兄弟之间的感情。对李光头,我本来有很多很多话想说,但是现在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李光头是幸运的,他拥有主角光环。
想比李光头,宋钢的一生是真的惨淡。他太善良了,也太懦弱了。他最爱林红,第二唉李光头,第三爱自己。他的懦弱让他甚至不敢多爱自己一些。(我虽然不赞同以以为为中心,但是却也不觉得宋钢的这种排序是一种美德。)宋钢的唯唯诺诺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卧轨自杀真不是一个好主意。
林红也是贯穿了整个故事,她说两兄弟情感上的障碍,却也像是两兄弟情感的归宿。
诗人和作家以及两位主角的童年让我感到恼火,可是一看他们现在的样子,我又觉得还不如小时候呢。
李兰,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如果真要说,那她的故事应该可以说上三天三夜吧,
这个长长的故事里的人太多了,还有宋凡平,苏妈,苏妹,周游余拔牙关剪刀…还有许许多多的群众,每个人都是一群人的缩影。
有朋友说这本书很厚,但是这本书写文革,写改革开放,这样看来这本书又太薄了。
我本来对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话要说,在打字的时候,却突然不想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就算只是一部文学作品里的角色,他们也是有生命的。
(这本书也许写的是社会的阴暗面,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在黑暗中找到光亮。)
“就算生离死别,我们还是兄弟。”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读书笔记 第(2)篇
幸亏先看了《活着》,如果先看这一本,估计不到三分之一,还没等到亮点出现,就顺手扔一边去了。
那么,或许连带着,后面的许多本书,因为《许三观卖血记》的缘故,统统扔下不看也未可知。
原因是,这本《许》开始怎么写得那么那什么?
该怎么评价呢?突然词穷了。
反正就是不那么顺眼,当然也读得不顺心。私下里嘀咕,这余华咋这么贫,这么啰嗦,这么不正经呢?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既热闹,又荒诞,又夸张,充满热气腾腾的市井气和活色生香的烟火气。仿佛一个人一天到晚走街串巷,看完东家哭,又看西家笑。
这时的许三观正值盛年,年轻,莽撞,缺乏包容。他的生活,如同一场没完没了的闹剧,让人发笑。
先说他娶回家的许玉兰,让他做了乌龟不说,还动不动就坐在门槛上,抖落得左邻右舍人尽皆知。
再说他的情敌何小勇,睡了 他老婆不说,还送他一个儿子,后来儿子惹了大祸,何小勇不但不认不管不顾,还让许三观和许玉兰出尽了丑,丢尽了脸。
这一部分,虽然也卖血,生活被弄得鸡飞狗跳,狼狈不堪,许三观的人生,却还未真正陷入绝境。
后来,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一乐,先是把铁匠儿子脑袋打破,闯下大祸,后来又因一场大病,两次陷许三观于不得不卖血的境地。
其实无论哪一次,如果不是他自己自愿,没有人能以任何理由逼迫他。
故事至此,许三观已经老了,对生活越来越失去掌控,力不从心。他的卖血经历显得越来越悲惨,故事也因此越来越沉重。看着一路卖血到上海的许三观,看着他趴在码头,一大碗一大碗往肚子里灌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觉得他是真的不要命,为了不是亲生的儿子不要命了。
许三观的悲,来自于他自身的善和他对非亲生儿子一乐无可救药的爱。因此他才会豁出命卖血来救一乐的命。是他心中的大爱超过了世俗的爱恨情仇,超过了一切。
余华笔下的故事,当然除了这一本,目前只看过《活着》,都觉得故事极端了些。《活着》中的富贵,亲人一个接一个死去,除了他,上辈下辈都死绝了。《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一次又一次卖血,卖到血几乎抽干抽尽了。
寻常人的一生,大约无论经历的悲欢离合,还是坎坷苦难,都不会真有这么多。我想,余华的意图,大概只是借助这些被夸张了夸大了的故事情节,写出活着的不易,人性的复杂。
人生的大悲大难,只要活着,咬紧牙,坚持住,总会过去。无论是《活着》中的富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演绎了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寻常百姓的一生,或许称不上惊天地泣鬼神,但只要每个人用尽全力活过一场,对自己,都将是精彩而无悔的吧。
最起码,是值得的吧。
也许我还不够老,远未参透人生,不过不要紧,我读着别人的故事,或许也如同恍惚过了一生。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读书笔记 第(3)篇
长篇都看过,这次只看中短篇。《黄昏里的男孩》这些短篇都很跌宕起伏,很有海明威的风格。电报式结构,冰山一角,留白的结尾,引人遐想连篇。《战栗》关于性和情,还有隐没在黑暗下涌动的暗流。错杂的时空,男女碰撞的荷尔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内容很杂,印象最深的是余华谈作家。其实他的作品里也有大部分他所读作家的影子,尤其最具先锋色彩的那批小说,很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了斯卡尔帕的歪曲技巧。《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总感觉和看过的杂糅了,可能是选编的问题。不过没关系,再看一次也受益颇多。深深沉浸,余华写文学评论是真好。从前看陈忠实写评论,那优美劲儿比白鹿原更强。余华写的字字珠玑,他读过的书喜欢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构成了他作品的一部分。《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穿透灵魂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