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人的吃喝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11 00:08:29) 读书笔记 -
作者:汪曾祺
本书收录的文章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谈自己,汪老自报家门,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生病回忆,以及创作《大淖记事》等作品的经过;谈吃食,精选汪老谈美食的精彩篇目,令人有大快朵颐之乐;谈历史,在历史的鸿爪雪泥中感怀人类的命运,见证汪老深厚的学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谈师友,追忆师友乡邻,清淡笔触之下再现真纯的人性之美。
宋朝人的吃喝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真名士,自风流n——读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n汪先生的书和文读的不算少,但是这一本的感受确是诸多不同。虽然名字有吃喝,但是里面许多辑成的文章却与以前读过的风格完全不同。因为,第一次,看到了先生谈自己、谈文革,谈师友,谈沈从文的文字,尤其是谈及西南联大的师友,很多时候在先生依然清雅的文字中,却在内心涌起一丝神往,几番心伤,以及更多的对岁月无情、时代远去的无奈。很喜欢读汪先生谈及师友的文字,虽然文字令人颇多怀想与感伤,但是那么多可爱的背影,才华横溢的大师,令人在伤感中涌起无限景仰。沈从文先生对文字的才情与转行的伤情,一个并没有受过现代教育专业训练的人,却能禀赋天才,做什么什么皆优,还有和他并列着的如闻一多、金岳霖等等西南联大的先生们,都是上天对一个时代的厚爱与馈赠。而充和才女的那十六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千古誄文,不仅仅适用于沈先生,也是对很多人的写照。他们为人天真, 热爱生活,将身上学问上的深厚与做人的简单挚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真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本书之前其实读的是秋雨的《走遍欧洲》,忘记因何翻开了汪老,于是交叉着读,后来渐渐放下了余先生的书。如今反思,曾经很喜欢秋雨的表达风格,也喜欢汪式平淡,为何最近两人同读,最终却舍余而取汪?还是在于语言,当年喜欢余秋雨是因为语言高大上而且有力度,感情又如许充沛,但缺点确是有点绕。喜欢汪曾祺是因为语言简朴平实,说得好听是清雅,其实就是简白,句子也不长,甚至有时能读出孩子式的天真,但是却往往能激发出共鸣,不足是能够记得住的警句少。随着年龄越大,却越来越喜欢这样白开水的文字,尤其这开水后面涌动着并不浓烈却很真挚的温情。我想,这样的文字是不是越来越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至于汪老作为京派作家代表,在当代中国算不算名士,我并未去考校,但是他的文字却真是自有一段风流的,令人欣喜。
宋朝人的吃喝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原本是冲着标题而来,读完却认为此书依然可名为《生活是很好玩的》。汪老谈自己被划为右派的种种遭遇时的心态可简单概括为包容、豁达,而这种大事化小、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处世哲学也使汪老多次避免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皮肉之苦。读此书期间,我去了川滇交界处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女儿国”一一泸沽湖,并从湖畔的一位摩梭族阿妈手中买了两条据说是摩梭人自己手工编织的围巾。同行小伙伴一路嘟囔,说围巾肯定是批量生产而非手工编织。许是受了汪老的影响,我心说:那又何防?100块钱两条围巾,还可以让那位摩梭族阿妈开心好久,这桩买卖不论哪个角度,都绝对是一个 great deal!n虽然汪老书中谈到的西南联大时期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都非常熟悉,今天上午读完此书又一次看了电影《无问西东》,依然数度泪目。联大学子在最好的年纪却遭国难,他们追求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而汪老定是传承了联大人的“真”,才能在面对人生的种种藩篱时,总能保持从容与淡定。影片中,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梅贻琦先生在回答关于“真实”的问题时说: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n戊戌即逝,己亥将至,愿自己在今后的岁月,坚信自己的珍贵,不放弃对自己的真实。如影片所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n也愿自己将后所有的掏心掏肺都被诚心以待,不敷衍。PS:[嘿哈]喜欢银杏叶也源于电影《无问西东》的一个镜头:王敏佳从一个木头盒子里拿出陈鹏寄给她的雪花膏,盒子底厚厚铺了一层金灿灿银杏叶。从此后,见到银杏叶我就捡回来夹到书页里。
宋朝人的吃喝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宋朝人的吃喝》其实只是书中“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谈师友”中谈吃食的一个篇章。被书名吸引而来,却赶上了期待内容以外的惊喜,也蛮有趣的。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在历史的洪流中“随遇而安”的乐观平和以及他豁达的待事观。很欣喜看见了一个真正热爱生活,和生活混成老友,充满烟火气又不完全囿于世俗的人。
汪曾祺的书于我这种易浮躁,内心常积压交织着抑郁与愤青情绪的人来说,是一杯素雅怡人的好茶。在我看来琐碎的生活,现却以书为茶,品出一些人生的清欢与有趣。真好。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