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读书笔记(3)篇

(2019-07-11 00:21:59) 读书笔记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作者:蒋勋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读书笔记 第(1)篇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这么多东西呢?因为读书不够多,没有心境,积攒不到这种仁厚的生命感悟。我一直认为不同心境的人在一件事上会看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你今天可能换了个不一样的发型,你在大街上可能就会格外看到别人的发型,穿了双新鞋可能就会不知觉关注别人的鞋,宋代佛印嘲笑苏轼的故事讲的也是这种感受。第一册看下来最大感受就是蒋勋先生是怀着慈悲心来感悟这本书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命运。他在书里反复强调曹公大才大德,把一个个小人物写的那么生动,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形式,让我们体会到小人物的生命活力,告诫我们人性是多变,不要轻易的指责一个人好或者坏,要好好反思自已是不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是扮演着那个让人不喜欢的形象。与其说事曹雪芹写出了这些生命,不如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蒋勋自已的慈悲生命,因为我们不是用自已的体验来看,我们看到的不是第一文本。

       好的作品要有好的读者才算真正成功,那么来看《红楼梦》从几百年前出现各种参差不同的版本,到现在直接发展成一门高深的红学,已经完成了作者当年要为些红尘中佼佼女子立传的目的。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角度切入去看,我们都能看到或者稍微感受到那些有着异样光彩的十二钗,随便抓个人出来大家都说认识林黛玉或薛宝钗呢。蒋勋先生之所以那么吸引我就是因为他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他关注到每一个人,关注那些我在阅读时会随便忽略掉的那些我不喜欢的不会注意到的人物。他可怜薛蟠,同情贾瑞,他看到这些人生命里的可悲,他用包容的眼光带我们感受几百年前那些孩子们的青春,带着宽容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刘姥姥,金大奶奶这些努力存活小人物身上隐藏的慈悲。人没有简简单单的好与坏,在这里表现的更加突出。

        研究谶言是一种读法,研究学问是一种读法,知人论世是一种读法,但是从文本中感悟一个个未加预设的鲜活人物,似乎是更温暖的读法。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读书笔记 第(2)篇

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存在主观性很强,希望它能影响人,或者希望这个小说能使人性发生变化。一旦我们预设了这个立场,在搜集资料和观察人性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需要的就故意排除。这种预设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只要有预设立场,对人性的观察面一定是比较窄的。有时候,父权、君权、师权各种权威都表示,因为我想爱护你,所以你不要知道太多。所有的爱都可以变成权威的借口。可是什么叫爱?给对方最大的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爱。小时候对《红楼梦》有特殊的情怀,虽然看不懂,但是一直很喜欢,反复看。因为它所体现的爱是真正宽广意义上的爱。在作者笔下,人性是复杂的,它有时候会堕落,有时候会有各种自己控制不住的欲望。面对人性的这种复杂,他觉得这些向下堕落的人性跟所谓向上的、求好的人性是互动的,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权威的选择你的人生,我想每个人看《红楼梦》的时候,对那些人性的思考,生活的态度都能够有自己的选择。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读书笔记 第(3)篇

大四下学期,每天傍晚边走边听蒋勋细讲红楼梦,那时候音频还是免费的,我的时间也是大把的,快乐也是最单纯的。现在又看文字发现了很多细节,再一次惊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透露的中立的悲悯和不着痕迹的写作技巧。仿佛还能听到蒋勋老师的台湾腔,他的解读或许和文中有些读友的批注一样有待考究,但他真正引发了我对《红楼梦》的兴趣,从他的解读里你可以看到它的有趣、它的深意、它的价值,作为名著的解说本,可以是严肃考究的句句推证,也可以是这样轻快活泼的啊,只要它能勾起读者想要拜读原著一看究竟的馋虫,那这种解读就是成功的。尤其是蒋勋老师把红楼梦视作写青少年的书,宝玉也好薛蟠也好,都是可爱的孩子,那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轻快了起来。这是一种让人愉悦的思路,不带偏见不带预设不带愤懑,平和观之,如实述之,这,大概更贴近曹雪芹。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