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读书笔记(3)篇
(2019-07-11 00:24:04) 读书笔记 -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读书笔记 第(1)篇
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有着诗人、词人的浪漫气质,或者说即使这种气质在某些人身上不明显,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靠近诗词本身。
我们常常讲唐诗宋词元曲,但是词并不是到了宋朝才产生的,实际上五代词和宋词常常是混淆不清的,文化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不一样,它一向是连贯的,所以无法把宋词进行非常严格的断代史上的区分。实际上,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关键桥梁,其中,李后主李煜就是最关键的人物。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它产生于大家普遍都认为有一点“低俗”的民间文化。而李后主,他在词上的贡献就是把这种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成功地联系在一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讲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伶工就是古代写流行音乐的人,职业性演奏音乐的人,娱乐性较高,但是在社会中的地位却不高。士大夫之词,那就是欧阳修,苏东坡等人写的词,这些人是社会文化的领导者。在李煜之前,文人一般不太肯写词,觉得不上台面。而李煜之后,词渐渐从民间文化变成了士大夫文化。
命运给李煜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一点儿都没有政治细胞的人,却被放在了最残酷的政治格局中。前半生醉生梦死,后半生亡国之痛。我们常说国家不幸诗人幸。但李煜是一个君主,想必这种痛苦是不平凡的,所以我们再看李煜的词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分出两个时期。从“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到亡国后的“垂泪对宫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由靡靡之音转向了亡国的离愁别绪中。
其实,从情感上来说,词比诗更能和人贴近。当诗的开创性的时代已经过去时,势必就要开始锤炼它内在的形式美,而形式本身不会再民间,在大众中有很高的分量,它们只在很专业的范围内被讨论,这种文学体裁就会越来越远离民间,变得狭窄。正是在这个时候,民间自主地出现了词,它是通俗的,活泼的,和百姓亲切的。
诗言志,所以会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会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会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会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而词,更多的言情,所以会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会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会有“人比黄花瘦”......
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然过瘾,但是读“小桥流水人家”更多的却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词之于诗,就像是把外放许久的情绪统统收敛回来,不再过多地谈论人生,理想,家国,而关心个体的情绪——惆怅,烦恼,喜悦,梦境。当把大的格局去掉,回归到简单的生活体验的时候,文学更多地回归了真实,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身上的细腻和多重性,时空的距离仿佛不再遥远。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时候,内心虽也万分感慨,但是脑子中的画面是有时代感的,是和当下无法联结的;但是你读“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时候,似乎就没有了时空的概念,因为这种和个人更有关系的相思也罢,闲愁也罢,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的生命体验。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罗裙是女孩子穿的绿色的裙子,要你记得这一种绿色,以后走到海角天涯,看到所有和那绿罗裙一样的绿色的草,都会怜爱不已,你的爱扩大了,美学意义也扩大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而且,你看!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对我来说,麦子是无用之物。麦田唤不起我任何的记忆。而这多让人伤心啊!而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当你驯养了我时,这一切都会妙不可言!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将会喜欢麦田中的风声……”这是小狐狸对小王子说的一段话,当有感情联结时,意象就会扩大,原本麦子对狐狸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当它被小王子驯养之后,麦子的颜色和小王子头发的颜色都是金黄色的,这时候看到麦子就会想起小王子,这就是美学的扩大,感情的延伸。
所以有时候,我不是很喜欢“文以载道”这个说话。文学是不可以勉强的,文以载道只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此外,文学应该有更多意义,文学最终应该是看向生命内部的一面镜子。
总体来说,我认为词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长于抒情
2. 有音乐美
3. 视觉是转移的
4. 关注细小的事物
5. 文字更从容
读诗,扩大外部的生命体验,读词,窥见内部的生命体验。但总而言之,诗词,确是瑰宝。
PS:最近喜欢念叨的一句是▼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读书笔记 第(2)篇每个人,大概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遇见别人、遇见自己,不断成长的吧,私以为我是如此。读《蒋勋说宋词》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偏爱宋朝了。自小到大,不止一次被问及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多数人选大唐,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我每次心里想的却是宋朝,然而又说不清楚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宋的文化?比如诗词、书画、丝绸、建筑、瓷器、贸易等,但好像不仅仅是这些,总之是说不清楚。
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更加理解了自己。
这得从宋太祖说起。宋太祖赵匡胤是军人出身,他是通过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取得政权的,所以他很明白军人意味着什么——它可以帮你推翻敌人,也可以回过头来推翻你。赵匡胤充分吸收了唐朝“安史之乱”的教训(兵权在地方节度使),也严密提防像他自己一样有可能“黄袍加身”的武将,所以,他执政后果断做了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三下五除二解除了大将们的权利,他还要求子孙后代也不能让军人干政,严格防范军权落入武人之手,当然,他还是需要人辅佐的,所以他给文人很高的位置,也让文人去领导军队。
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文人),蒋勋认为,“宋代的科举制度是所有朝代里最上轨道的。把当时的精英全部选拔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全部是通过科举出来的”,“他们的品格之高、品味之高,形成了历史上最高的文人风范。”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可以在政治上没有恐惧感,可是宋朝的文人有很大的自信和安全感。”因为宋朝有“太祖誓碑”,继位的皇帝都必须遵守,其中一点就是“刑不上大夫”,在这样的环境里,“知识分子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此一来,宋朝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最从容的一批知识分子。在官场里,他们不用一个劲地装,不用狠劲作假,他们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不同的侧面,比如范仲淹,他可以“居庙堂之高而忧其君,居江湖之远而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再比如苏轼,他可以与王安石慷慨激昂辩论新法之失,可以“千里卷平岗,西北望,射天狼”,也可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为什么有些模范、英雄让人感觉假得不愿意亲近?为什么他们没有亲和力?因为,人都是有不同侧面的,但为了迎合什么,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拼命压抑和掩藏自己的某些侧面,以至让人感觉虚假,甚至不健全,甚至扭曲,甚至残忍,甚至变态。但是,在“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文人是从容的,是自洽自足的,所以他们鲜活、亲和,有人味。私以为,有高风亮节又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大夫是大宋的一张名片。
此外,宋在军事上常被认为积贫积弱、每战必败,苟且偷安,然而,中国历朝历代通常不过二三百年,宋却朝享国319年,比大唐还“长治久安”,而公认军事猛于虎的秦朝,从来不缺霸业与雄心,不缺收拾山河的决心与实力,但大秦享国不过区区14年。北宋被屡屡诟病的“澶渊之盟”,看似丧权辱国的屈辱条约,虽然每年向辽岁币,十万银钱,二十万绢,但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最大的智慧,是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百年的和平。无论如何,这换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宝贵的时间,换来了文化发酵与成熟的温厚的土壤,并由此确立了战争谈判的一个方向——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相处,而不是继续战争。
我并非赞成军事上的软弱,然而,战争经常是两败俱伤,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能让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倒退100年,战争满足的经常是争权夺利者的野心,而普通百姓却被草菅人命。无论如何,宋朝的300年,给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适的小环境,所以才有了后世的繁荣。
前不久还读到一篇文章,我国在宋朝就有了养老制度。大宋颁布居养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居养院。为了维持居养院的运作,大宋每年都要砸入大量资金。一个朝代的是是非非永远说不尽,大宋强也罢,若也罢,穷也罢,富也罢,政府能做到这样,已是良心所在。
中国有个成语叫齿亡舌存,坚硬的牙齿掉光了,柔软的舌头还健全,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之道呢?
遇见宋朝,遇见美好。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读书笔记 第(3)篇你可知道从唐朝的诗到宋朝的词,有一个重要的衔接人物,那就是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李煜;
你可知道诗长于叙事,词长于抒情,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宋词靠唱,特别注重音乐性;
你可知道读苏轼的词最大的感受是易读,他只是将深沉的感情与宏大的格局混合在一起,就已经成为了宋词世界里的一座高峰;
你可知道文学、美学和时代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是为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所发出的深深悲鸣。
今日读书:蒋勋《蒋勋说宋词》。
在此书中,蒋勋老师把许多知识通过平和的叙述,自然灌输给读者,如怎么欣赏苏东坡最有名的书法《寒食帖》;如押韵,婉约派喜欢“由求韵”,豪放派喜欢“中东韵”等等。
他如同幽暗之路的掌灯人,用口语化的写作方式,将宋词之美娓娓道来,他点亮了灯,把我们从文学的表面带入美学的境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