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14 00:08:30) 读书笔记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

作者:斋藤孝

日本企业教育、沟通专家——斋藤孝长期教导企业、职场人士及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并快速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发现很多人一旦遇见自己不太熟悉的事物,就容易默不作声。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沉默只会让你错过好机会。因此,只有把握先机,对任何话题都能找出重点,并立刻提出个人见解,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作者提出的“5天短期集训”的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多写书评,培养思考的感觉;审视生活习惯,打造“思考体质”;多读书,给自己的想法找依据……在短短的5天内改造你的大脑,让你做到任何时候都能提出真知灼见,不会再说“没意见”。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在线阅读地址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我一直很喜欢看《锵锵三人行》,后来停播了,开始追《圆桌派》,窦文涛、梁文道、马家辉、马未都这些人都是圆桌派的常客,我时常羡慕他们在聊一个话题的时候,能够侃侃而谈。对方不仅能够接得住话,还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他们都是“有想法的人”。


现实生活中,“有想法的人”和“没想法的人”给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比如在职场上,让你发言,你能够发表独特的见解,那老板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升职加薪的速度定是要比“没想法的人”快。在恋爱中,有想法的男人通常让女人觉得有主见、聪明、有魅力,没想法的男人让人觉得有些许木讷,尽管老实巴交,但难以挑动起女人“想要崇拜”的心弦。在沟通中也是,流水账似地平铺直述,会让听众倍感无聊,但加入自己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就会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现在是一个全民评论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移动的“自媒体”,只要你有才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一名无名小卒,也有崭露头角、咸鱼翻身的机会。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里就针对“没有想法”这个弊病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个集训小册子,通过5天的密集训练来掌握打造独特观点的技巧和方法,学会了这些方法,你一出声,就会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这本书的作者叫斋藤孝,在日本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写过《学会学习》、《深阅读》等多本畅销书,他还是东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教育学者。那么他的五天集训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一天:通过写评论打好地基


写“评论”,是生成自己独特观点的基本功。评论和感想不一样,比如你吃了一个美味的食物,感想就是“非常美味,身心舒爽”,但是评论在于,你能够说出哪里好,食物的材质、色泽的搭配、摆盘的新颖等等,要稍微带一点专业性。写评论有三个小技巧: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市面上的书评、影评、乐评、文案(产品的体验)、旅行体验师、酒店试睡员等工作,其实都是把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表达出来。还有人专门写金庸、写中国古诗词、写明国历史等,写评论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样最大的好处是,有持续输出的动力。


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看别人写的东西,一方面要分析对方的思路,跟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就是从中摘取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并储存起来。李敖先生才高八斗,也是通过不断地给书籍“五马分尸”,看到有用的知识,就把书的那一页裁剪下来,然后分类整理好储存在素材库,写小说的时候打开它,写一下就好了。


写的越具体越好。按照作者的话说就是“避免抽象表达”。现在自媒体的文章都十分“白话文”,也就是特别口语化,因为很多文章都要录音频。口语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十分浅显易懂,毕竟社交网络上文章太多,每个人都在精挑细选,以优化时间分配。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用细节来替代“泛泛之谈”,比如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从小处着手,也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天:打开“思路”的大门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五个实用的技巧,每一个都可以催生出新的想法。


比较和比喻。比较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比较。比如,村上春树演讲时曾说:“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墙和鸡蛋分别代表着强者和弱者。“墙”象征着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体制,将我们团团包围,像是在保护我们,又像是在禁锢我们,大部分人是鸡蛋,鸡蛋碰到墙,墙毛发无损,鸡蛋却粉身碎骨。


辩证法。简单来讲,就是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悲观的;赞同的,反对的;喜欢的,讨厌的。我们不仅要看到矛盾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比如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看到了祸与福的辩证关系。


现象学。在现实中,贴标签是个常有的姿势,有佛系青年、有剩男剩女、有文艺青年、妈宝男等,标签的背后是一个大的群体现象。作者提出现象学,其实重在强调“观察”,很多很火的文章其实都是来自对表象的深入挖掘。由表及里之前,先对表象有个清晰的了解。


系统思考。这个思路不难理解,就是要有大局观,有俯瞰全貌的习惯,有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比如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生家庭的概念,一个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很多精神疾病,在进行医治时,不能单独只了解他个人的历程,还要了解他的整个家庭背景,这就是一种系统思维。


第三天:打造熟练的“遣词造句”能力


想法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语言组织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打磨你的词汇量。我觉得拓展词汇量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作者也觉得听电视、广播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想要把好的词汇牢牢地储存在脑海的“活跃区”,需要的时候就能够“提取”到,还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好的句子是如何组成的。


转述。对于经常开会发言,发表演讲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转述、复述的方式来提高对口语的熟练度。我平常会经常看TED视频,还有造就、一刻等中国的演讲平台,无论对于提高口语水平还是提升认知都大有裨益。


运用“概念”。概念,可以让思路聚焦,同时也是对一系列事情的总结,比如极简主义就是一个收纳整理方面的概念,涉及到家居设计、家务、生活美学,甚至包括心灵和头脑的极简。


第四天:通过主题阅读深化思考


快阅读与慢阅读。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速阅读,目的在于抓取信息;另一种是慢阅读,要“细嚼慢咽”,体会其中的意境,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思考的“耐力”。


畅销书和古典书籍。在阅读的书籍里,有两种书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畅销书,很多畅销书并不一定是特别有营养的书,但是它能够“火”自然有它的道理,里面通常能够发现一些有重大“受众”的话题;另一个是古典书籍,我过去一直淹没在所谓的“畅销书”或者“成功学”书里,但后来发现它确实没有给我很大的养分,如果把浩瀚书海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读“树叶”部分,很少有人会读“根部”,但那其实是所有知识的源头。


主题阅读。把这个领域内的所有优秀作者聚集在一起,像是开个研讨大会,相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会发生碰撞,也正是因为这种碰撞,灵感的火花才会产生。


第五天:加速决断,付诸实践


整理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还需要整理一下,比如写一篇文章,写三个论点就足够了,不够精彩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抛弃”。


快思考与慢思考。在做决断的时候,人通常会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快思考,也就是依靠直觉和经验,“瞬间”就决定了;另一个是依靠理性和逻辑,慢慢推理,深思熟虑之后下结论。最好的方式是,双剑合璧,威力才无穷。


做出决定后,自己的想法才算真正“落地。


打造观点的过程,其实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人没有想法,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启动或者懒得启动自己的独立意识,淹没在他人、社会和网络的信息洪流里,选择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思考。在面对人生很多决策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没有想法,就会随波逐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长期以往,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就会渐渐被封印。其实每一个灵魂都渴望被“唤醒”,每一颗大脑都渴望被主人得到充分的利用,当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会变得更有自信,更能感受到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总结篇——慎入

作者 斋藤孝


1、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课


如何写出一条好的评论?


1、首先应该具备一种“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的心态。

2、从内容上来讲,八分堆砌事实或信息等,剩下二分添加个人色彩也是足够的。

3、从评论对象的选择上,首先从自己喜欢的主题开始;逐步掌握要领迅速进步;可以获得更多人的评价

4、无论评论什么样的事物,自己是否有话可说,比起感觉,更重要的事将之看成是练习。

5、提取自己“体会深刻的部分”;

6、评论就是讲述一些关对象的内容,然后对此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

7、在评论的过程中,尽量明确自己的立场。

8、只选取对象作品的一部分或者从某一个特定的观点角度进行评论的限制,这种限制X限定的形式更能体现自己思考上的独特性。这也可以说是好评论的必备条件。

9、从“制作者角度”得出的评论也很有趣;比如“如果我是导演,我可能会邀请那位演员…”

10、避免精神论和抽象表达,最重要的是提炼一个关键词。如果觉得某部作品很有趣,那么最根本的理由是什么?如果要用几句话概括的话,要如何表达呢?这就是关键词。

11、将关键词体现在标题中是特别有效的方法,通过先思考标题,决定接下来要写的文章的关键词,就可以成为一篇概念清楚的文章。

12、寻找关键词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引用”,通过引用提高文章价值。在引用的基础上,对于自己为何选择这一部分,要冷静思考并陈述理由。在这样的思考过程汇总慢慢探索,文章就会显现个性并且有趣生动。


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准备


1、就像数学问题有多个解法,思考也有多种思路。

2、首先是“比较”,如果接触某一对象,就要养成“一定要作比较”的思考习惯。能够把握对象的特征,是不让思考停滞的基本方法。

3、“比较”的三种具体方法:基于比较“寻找相似事物的差异”“分解、作对比”以及“寻找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的思考方法。

4、接下里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比喻”,也就是“作比较”的发展形式。

5、“比喻”的两种具体方法:通过联想比喻形象,可以利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中的语言引用到工作中;借鉴“优秀人物”的比喻手法;

6、辩证法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对话思考”。在话题中发现对立和矛盾,我们应该持着欢迎或鼓励的态度面对它们,因为矛盾才是思考的原动力。在反复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7、“现象学思考”的要点是,“暂且抛去对经验真理的确信,首先关注现象本身”。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某种认识。轻易使用贴标签的方法,将我们的旧有标签重新替换成符合我们自身特征的新标签。以一种“无知”的状态细致地去耳闻目睹一些事,输入质量和随之输出的质量也大有不同。

8、“系统思考”,通过准备、灵活、反馈来对实践进行指导;通过整体性思维,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发现事物全貌;利用图解系统来获得有机的系统结构;

9、实践是理论学习的意义,如果只是作为知识了解这些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最终能否实际应用这些思考方法,是否能够把这些方法转变为长久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改变行动的习惯,锻炼沟通能力和联想力


1、尝试将听到的话转述给别人

2、准备能够成功加入谈话的小话题

3、熟练运用“概念”,从概念中得到灵感。所谓“思考”,就是熟练运用“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留心那些符合某一概念的事物,从概念的某个角度观察世界,将这种概念与自己的记忆相连接,获得灵感,养成“灵活运用概念”的习惯。从无到有去获得想法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从概念中去引导出想法却相对容易,本来“创造”就多来源于自身的记忆。

4、通过增加适当的紧张感促进大脑活跃度,利用“提问”来聚焦思考点;


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改变“现实”的力量


怎样培养决断力?


- 当有重要的事需要决断时,在纸上列出所有要素。


- 在此基础上做好决定之后,认真思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 基本上就像清算收支那样,列出所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然后逐个验证。应该思考这份挑战里面存在的利弊,特别涉及到风险时,是否允许风险存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材料。


- 通过将自己做决定的思路讲给自己或其他人听来明确自己思路的详细内容,从而返回自己的初心去思考问题。


- 不管是谁,内心都应该是藏有恐惧的。当恐惧过于强烈时,就会转变为压力,容易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此时,用无形的盖子加以掩饰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反过来,直面全部的恐惧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是因为真切看清恐怖的程度,人们反而会感到安心。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中,这些“观点”的所指更多针对于文学作品评论,比如书评、影评等。

作者提出5天练就独特观点的方法。第一天,通过评论提高思考能力,要从自己喜欢的话题开始,具备一种“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的状态。第二天,掌握思考技能,如系统思考和比较思考。第三天,改变生活习惯,锻炼沟通能力与联想力。提高词汇量,把听到的话转述给别人。第四天,深化“自己的想法”的读书方法,深化思考。第五天,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试着做决策。

个人认为独特观点的形成需要长时间对社会和所感兴趣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并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进行输出。观点反应个人的世界观,一个有独特而深刻观点的人应该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在读曹林老师的时事评论中,充满个人风格和冷静而克制的思考。这个很难模仿,只能不断读不断思考和深入。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