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3)篇
(2019-07-14 00:10:05) 读书笔记 -
作者:费孝通
本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作者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第(1)篇
关于费孝通老先生在社会学上的造诣自是不可估量的。但不得不承认,社会学的书读起来异常枯燥无味,难以下咽。但偶尔还是会被其精辟的语句所打动,大呼牛逼。
截取三段个人思考所感
首先给出来社会制度的定义。进而讲明生育制度并不是简单的为了满足性欲。最后简单论述个人与种族之间的绵续关系。导入了本章主题: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进而说明生育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只有回答了这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生育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太牛逼了哇!! 这个角度阐述生育制度之必须。 我尝试着理解下,有不好的点请书友指教。首先,假设人的生存为其基本前提,要满足这个前提,必然需要与其对应的社会结构。而要使这个社会结构具备完整性,就需要里头每个有职务的人作为实体去推动它。但人会死亡,一旦死亡,这个社会结构就会不稳定,而不稳定又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前提,所以,有了下面生育制度的作用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而生育制度分为生和育。生是一种简单的生物现象,而育是一种人类物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至于如何解析,且读下文阐述。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社会分子这一词是指一个能在社会分工合作结构里担负一定职务的人。这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一个孩子要长成一个社会分子须有长期的教育。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在人类里,这基本的生物现象,生殖,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我在以下的几章里就要说明人类怎样用文化手段去控制这生殖作用,使这生物现象成为社会的新陈代谢作用。
这是极其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而且有极大的概率会在21世纪发生。当未来出现了新人类的诞生不需要两性的生殖和抚育时,以两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必然发生颠覆。那么,那个时候,婚姻制度必然崩溃,那新的社会结构又会以什么为基础呢??
连孩子都不必在母胎里长大,假定这是可能的,我们也就没有多大理由来说抚育作用
读此书,要做好持久战之准备。推荐一个小Tip,可尝试在每章读完之后做小总结。费老的逻辑是没得说的,更是推崇其《乡土中国》一书,读来感触更深。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第(2)篇
#生育制度#
正如费老在90年代回顾自己的研究时所说,他的研究成果始终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费老认为的生育制度是指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一套活动,全书也从功能、生殖、抚育、婚姻、社会结构、亲子关系、社会继替、亲属等多个方面来围绕生育制度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学术研究,读起来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学到很多关于婚姻、家庭、亲子、亲属等方面的知识,毕竟这本书是将一门课程的讲义整理出来形成的。
生育制度的功能是完成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继替过程。在人寿有限、生死无常的变动中,一个人的生活却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工结构,所以社会不能不断地预备下新人物等着去接替旧人物死亡和退伍所发生的缺位。这是人类要延续种族的结果,也就是说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时会有这样的原因,可是就个人来说,既然生殖是损己利人的,那么为什么人愿意生育呢?这个问题其实本书并没有说清楚。我想这大概就是费老所说的“见社会不见人”吧!
其实我还挺好奇从个人角度如何看待生育的,换句话说,人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生孩子的人都有着什么样的原因?自己生命的延续?爱情需要结晶?为人类事业做贡献?生了孩子整个人生就完整了?还是纯粹想亲身体验孕育乃至见证生命成长的过程呢?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第(3)篇
读费先生的书觉得自己彷佛被塞了知识,一味地接受,觉得头头是道。一方面是真的对这方面不是特别了解,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则是跟着费先生的思路来,觉得颇有道理。
这本书关于生育制度的逻辑思路,我是全然地接受,十分认同生育制度是为了完成新陈代谢作用的继替过程。虽然费先生最后也说了,他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但是私以为,不兼得有时是好事,才能更清晰更冷酷地去找到根本。费先生“见社会不见人”没关系,其他作者“见人”就好了。读者又不会只读一本书,况且费先生能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指出来,读者也能加以辨别。
这本书让人觉得称赞的地方还有那些将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写得直接简单且“无感情”,令人觉得彷佛这些事很容易,比如“夫妻之间”“父母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想了想,怪不得费先生自己都说自己“见社会不见人”,确实,感情不是根本,社会结构,稳定这些更为重要,但感情不可控啊。不过反过来想,按照“冷酷的想法“,大概就不容易为情所困,也能够去体谅我们的父母虽然可能分配不均,但是对我们的爱并不少等社会难题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