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酒徒读书笔记(3)篇

(2019-07-14 00:24:04) 读书笔记

酒徒

作者:刘以鬯

《酒徒》创作于1960年代,被评论界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是香港作家刘以鬯名闻遐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问世以来,在各地多次再版。此次推出的版本,依据的是2003年7月香港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作者修订版。除小说正文外,还收录了两篇序、作者手迹、作者相片,以及附录(一篇作者1993年发言稿《我为什么写〈酒徒〉》和十四篇评论的节录或全文。

酒徒在线阅读地址

酒徒读书笔记 第(1)篇


“我”是一个逃避主义者,只会用酒来逃避这个丑恶的现实世界。透过”我”这酒徒的眼,您将看见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看见“我”--一个落魄的作家满怀对于文学的深刻认识,却穷困潦倒,只能靠写武侠小说苟且偷生--“一个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

透过“我”这酒徒的双眼和喋喋不休的抱怨,作者一方面批判了物欲横流的香港社会中纯文学的没落和尴尬地位,艺术成为香港最不值钱的东西。读者欣赏水平低下、出版商缺乏远见、作家生活得不到保障、盗版泛滥、评论界素质堪忧,种种状况导致有心人无法安心从事严肃的文学创作,文学也因商品化与庸俗化而丧失特质。心地善良、满怀理想、思想尖锐的成熟作家,在这个社会无力追逐自己的文学理想,一次次被现实击败,无力反抗,只得沉溺酒精麻醉自己。他想效仿鸟雀远飞,却只能在酒杯里游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埋没天才的社会。另一方面,酒徒自身缺乏定力,他明知应该坚毅地戒酒,却一次次屈服于自己的酒瘾,继而屈服于这市侩的社会、这醉生梦死的人生。刘以鬯暗示出软弱的意志给了酒精可乘之机,它们都是酒徒堕落生活的罪魁祸首。

充斥着如同呓语的酒徒之言,思想如同无定向的风,任性的看似毫无关联的短句,本书理所当然戴上了“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的帽子。刘以鬯借酒徒之口表述了他对于“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的诸多看法,也毫不掩饰对于伍尔夫、乔伊斯、普鲁斯特这些意识流大家的喜爱。其实意识流只是一种写作手法,加强了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潜意识的表白,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手段和内容。意识流出现之前的写实小说叙述方式过于单一,而现代人的心理已经日趋复杂,单线叙述已经无力塑造出圆满的人物形象。所以说,意识流的出现时必然的。

打破传统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意识流”只是写实小说一个必要的补充。如果将意识流的定义变得宽泛一些,那么可以看到它在很多小说中都有体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张爱玲,她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深刻而细腻,但仍旧以叙事为主,这算是程度比较轻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全书回忆了作者的一生,并无明确的主题,却凭借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看似琐碎的片段笼络得恰到好处,丝丝入扣,现实与意识的轮番叙述让人看得沉迷又不觉得费脑。几近做到脱离现实的《尤利西斯》全篇充斥着三位主角天马行空的潜意识流动,百万字的作品竟然只描写了主人公18个小时的生活经历,再加上J•乔伊斯故意将其写为天书,读者更看得云里雾里懵懵懂懂抓耳挠腮,这几乎算是“纯意识流”小说了。

相比于天书般的《尤利西斯》,刘以鬯的《酒徒》其实算是比较友好的,作者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却绝非对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临摹,《酒徒》自有很强的原创性,甚至可以说运用意识流手法叙述酒徒之言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称之为意识流小说,也可以说它是诗化的小说。最起码在虚实之间,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借酒徒之口表达的文学批判以及对市侩社会的厌恶,阅读途中还能体会到偶尔的沉浸、偶尔的“原来如此”、偶尔的“我理解你”。难啃是自然的,可以试试多读几遍,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迷恋王家卫的电影,曾经读过一次,这一次再读流畅了很多。

打5星好评,我们的文学理应且有能力跟得上世界的节奏。

酒徒读书笔记 第(2)篇

没看后文评论前,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曾做过酒徒。因为读这本小说,就感觉是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写的,有一种充满欲望的粘稠,一种朦胧不清的伤感。在狂醉中浮想联翩,又世事洞明;在酣热中失去方向,又渴望救赎;复戒复饮,每每败给现实与软弱,饮辄必醉,又永远都不会真醉。“年轻的时候,笑是一种力量。年老的时候,白发是一种讽刺。只有对于那些中年人,酒才是最好的伴侣。”刘以鬯写窘绌失意的酒徒,遭遇遍寻不着的文学理想,俯拾皆是的廉价情爱,长满虱子的苍凉现世,而同样曾为谋生卖文的他又何尝不是他笔下的人呢?n他的文字,有种光影晦暗,欲说还休的暧昧,像手中转动的一只红酒杯,像雨水中的一束玫瑰,像门帘后一张慵懒的美人脸,让人惊艳。它们有色调,也有声音,有烟雾的气息。它们有时是诗歌,有时是文艺评论,有时是电影。我第一眼看到小说开头,就在心里说了一句:这太王家卫了。其实应该说,是王家卫的电影太刘以鬯了。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文艺十足的人物对白,碎片化的结构,缠绵未满的爱欲情惑,跳跃迷离的泛滥思绪,布满褶皱的内心挣扎,荒诞又真实的叙事,没人比王家卫更能拍出刘以鬯小说里的意象与美感,而读着刘以鬯的小说时,我眼前又每每浮现出王家卫的电影画面。在这以前我看过王家卫的《2046》,却没读过刘以鬯的小说,我不太清楚这本书的影响力,却是第一次爱上意识流的小说。早收在我书架的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现在还只勉强翻到六百多页,是我觉得至今为止最难读的一本书。而这本《酒徒》全无枯涩乏味感,只是吸引着我读下去,就像酒徒遇见杯中之物,不可抗拒并无比珍惜,我一字一句也不想错过。慢慢的地读,慢慢的上瘾,慢慢地醉。决定了,这本读完,下一本还是他的小说。续杯。

酒徒读书笔记 第(3)篇

初读刘以鬯,是高中毕业的暑假无所事事地去南方老家,每天晒太阳,在青石板的堤岸上面对着绿油油的甘蔗林,蓝天白云发呆,呼吸着混合着海腥的空气,想着未知的前途,挥霍着青春。书是从舅舅家里翻出来的,《天堂与地狱》的书名大概让他以为是本地摊通俗文学,聊以消遣出差时的无聊,没想到我却一下子喜欢上了作者的文字。后来看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在纷纷离场的人群里坚守,一直等到刘以鬯的名字出现,致敬自己曾经的过往。很多年后,美国南部的小城里,和喜欢文学的香港朋友聊天,她竟然也知道刘以鬯的名字,也喜欢他的文字,不禁感慨天涯遇知己的机缘巧合。再次重读本书,还是感慨逆境中作者的执着,虽然主人公醉着,其实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凉与无奈。书读多了,真的就刻在生命里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