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精神的故乡读书笔记(3)篇

(2019-07-14 06:00:23) 读书笔记

精神的故乡

作者:周国平

跟孩子们谈谈精神,是我这本小书的任务。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精神这种东西太抽象了,又听说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不过,我又想,如今大人们都在忙于物质的事情,譬如挣钱呀,装修房子呀,买汽车呀,等等,哪有工夫关心精神这种没有用处的玩意儿,要谈精神也只有跟孩子们谈了。再说,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提时期生长起来的。所以,只要我谈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如果谈不通,就意味着我谈得不好,甚至谈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别的什么复杂的东西。看起来,写这本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试呢。

精神的故乡在线阅读地址

精神的故乡读书笔记 第(1)篇


一部写给孩子看的关于精神追求的书,不厚,读着不累,总体的讲述风格是耐心的,读完有所受益。后半部略显说教。

开篇作者对抽象的精神&灵魂的概念的解释,深入浅出。

“如果你吃了一顿美餐,你会感到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当然是你的身体。

如果你读了一本好书,听了一支优美的乐曲看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也会感快乐,是什么东西在快乐呢?显然就不是身体了,你只能说,是你的心灵、灵魂感到了快乐。”

作者用身体的快乐VS精神的快乐,身体的痛苦VS灵魂的痛苦, 用每一个孩子都有过的体会, 让孩子感同身受,解释得很贴切。

又说到:“其实小朋友对精神一点都不陌生。比方说,你在海边看日出,面对喷薄而出的旭日和绚丽变幻的霞光,你内心充满惊奇、感动和喜悦的情感,这本身便是一种精神生活。”

感觉整个前半部,节奏都是稳的,娓娓道来,理解孩子的认知和经验,通过故事或常见现象,去辅助解释阐述观点,效果很好。

到后面,感觉节奏有点变化,当然, 作者自己在开场白也提到,“与其说它是一本知识性的普及读物,毋宁说是一次谈心。谈心要是谈不好,很容易成为说教和布道,我也许很难避免这个弱点,但愿不太严重。”

我也的确能从后面的行文中,感到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态度,有一种急促和压迫感。

比如这句:“ 我相信,远离土地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价,迟早会导致精神上的萎缩。一个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人,当然读不进荷马和莎士比亚。在人造产品包围下生活的人,不懂得欣赏神和半神的创造……”

如果这是谈心,如果谈心的对象是一位小朋友,如果他耳朵不断听到的是单方面的“我相信”、“必定”、“迟早”、“当然”这样的词,孩子的感受大多会比较茫然,这样用词显得比较霸道,欠缺说服力。孩子也就难免会因为一时的不能理解而走神了。

还有一些观点,我觉得也许更应该考虑一下被谈心的对方:

比如这段: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有一位作家写道,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我想说,Win95的草原天空是很好看,可当你盯着它看上5个小时,一定也会审美疲劳。纯朴的大自然固然好,草原蓝天固然好,但如果它们已经不能持续唤起我们精神世界的满足,那我们和躺在草地上睡觉的大肥羊有什么区别?(书前文所言,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有精神世界)

如果只是“我们”单方面觉得孩子们“可悲”,但孩子们自己并不觉得“可悲”,那这句“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也并不成立,因为“认为可悲”和“认为幸福”是一样的,都应该完全基于个体精神上的感受,任何他人无法对此妄下结论,就像一个人没有理由对另一个人说“我认为你非常幸福”一样,对另一个人说“我觉得你非常可悲”也是不太妥当的。

我只是觉得,我们自己觉得大自然好,淳朴,自然,安宁,田园牧歌……这是一种美好——但这是我们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而认为它是美好的;

我们也应该尽量去理解孩子们认为美好有意思的世界,他们喜欢的世界,新鲜纷沓至来,科技不断更新生活、 观点多元不单调……,那也是一个比起“唯有敬亭山”有更多选择、更多可能性的世界。

对我们自己未曾到达的世界,我们不妄加评说和指点。因为我们并没有到达过如今的孩子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不必把我们这代人纯主观认为好或不好的东西(不涉及是非善恶),复刻到孩子身上。

谈心不致于说教,关键看是否会体会对方的立场。就像书的开头,用特别亲切常见的情景去解释抽象的精神世界,深入浅出,字里行间读得到作者站在小朋友立场的那种爱心和亲切,这种谈心就非常温暖动人。

而一旦试图去说服对方,谈心的双方就变得不平等了。

精神的故乡读书笔记 第(2)篇


无意间看到周国平先生这部短小的作品,便尝试着看能否读进去、读下去。文字里的我是一个爱叨叨的人,虽才疏学浅,可此刻就想借着这本书,嘚啵两句。

开篇周先生就道明该书是写给小孩子的。为何?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信息化的时代,平日快节奏的生活,固化的思维模式,社会中的人形色匆匆,留出的点点时间,无暇顾及周边,只够冷眼相看。成年人为了谋生,为了家人更优质的生活,说白了也就是为了那该死的金钱,忙于工作,忙于打拼,当然会有快餐式的消遣放松。如此,好似每日就过得很充实了,实则内心多少贫瘠。不过我觉得呢,一个人总能碰上一个难得的僻静,做几番思量。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谈到精神、谈到灵魂,这摸不到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停一停,适当调整,让灵魂和精神跟上自己的步伐。

作为一枚小小“书童”,以我现在的修为,枉自和别人谈论精神、灵魂,这是一种不自量力。但这本书讲到的“何为独处”、“ 面对苦难”、“ 做人修养”,文字虽不多,还是给了我一定的启示。

我们绕不开独处,无论你是怎般的喜欢热闹,怎般的害怕孤寂。但正如周先生所言,独处是面对自我时的一种检验,能否在这种情形下收获一份充实,同时能否真正享受这一段自己存在感最强的时间(人一向看重自身的存在感),这是要自问内心的。

我们也绕不开困难,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幸运光环,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段艰难时期,或许是生死与灾祸,或是与金钱名利有关,也或情场上的惆怅。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该如何保持镇定冷静,这可能更在于平日点滴修为的累积吧,这也反衬出平时简单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幸福,人活于世别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之时自己就要亲身做出改变。

而做人修养实则是可以绕开的。可真要绕开了还能称之为“人”吗?修身养性,心胸坦荡,自不愧于此生。当然,有这样一种认识我是要提及的,当你对陌生人饱有礼貌和谦逊,对家人和朋友却是一味的抱怨粗鲁,那我想,你定是一个极其愚蠢之人。

最后谈一谈读书和文字。文中谈到书的可读类型,其实就是人们的对于所读之书的选择,分别是,完全不可读、可读可不读、必读。虽全凭个人爱好,但就我看来,每个人每日该抽出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用在读书之上,这是一个基本。关于写字则是兴趣了。我自己的小小感受,五千多个常用汉字,由着自己在一定规则下任意组合,落笔成文,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这就是我如今为何醉在其里的原因吧。现实生活中,一本书不说它是鸡汤还是毒药,能令你有所感悟的,你与它就是一场不错的邂逅。

当然,真正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最基本的考量标准,那一定是时间。在历史的风尘下,看能否留下。每日内心的种种驱动,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就是一个人的灵魂。

精神的故乡读书笔记 第(3)篇


周国平曾说过,让女人学习哲学,对女人和哲学而言,都是痛苦。为着这句台词,开始读周国平的散文,其中不乏金句箴言,受益匪浅。

印象中思考这些精神相关的抽象的东西,是源于一次初中语文课的作文作业,要求以“ 谈谈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题拟文。那次作业没完成,因为实在不知道从何写起。但是这一题,让我开始注意到这平日里常常提到的“三观”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本书中,《生命树上的果子》这章里讲到了生死是人与神的区别,同时也提出了一种人生观,“把肉体的易朽变成一种动力,驱策自己去追求某种永恒的精神价值,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读永恒的书》章里提到“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揭示了世界观的特征,是否也提示世界观的塑造可以读永恒的书。“真是理智的对象,体现为科学活动;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 ”,讲的便是基本的价值观。本书不提三观却融入字里行间,也算是给当年的语文作业一个交待吧。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