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弥留之际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7-15 00:21:25) 读书笔记 -
作者:威廉·福克纳
此版本《我弥留之际》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指定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苏童作序深度解读。 《我弥留之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的成名之作,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尽管这个家庭有种种愚蠢、自私、野蛮的表现,但还是为了尊重亲人感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与阻碍,完成了承诺。小说展现了福克纳高超的创作技巧,为他带来国际性声誉,被誉为“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我弥留之际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2019/4/8。第十本。
“接着我发现自己又怀上了达尔。起先我还不肯相信。接着我相信自己会把安斯杀了。这好像是他骗了我,他躲在一个词儿的后面,躲在一张纸做的屏幕的后面,他捅破纸给了我一刀。可是接下去我明白欺骗了我的是比安斯和爱更为古老的言词,这同一个词儿把安斯也骗了,而我的报复将是他永远也不知道我在对他采取报复行为。”
“我给了安斯杜威·德尔来抵消朱厄尔。接着我又给他瓦达曼来补偿我从他那里夺走的那个孩子。现在他有三个属于他而不属于我的孩子了。于是我可以准备死了。”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怀着同情的恐惧与惊愕注视着这个人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行径。”
第三段话摘录是卡什(老大)对达尔(老二)的评价,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在于我对达尔这个人物的印象深刻。我对达尔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作者福克纳对达尔人物描写的与众不同。福克纳在描写其他人物的时候,如果非本德仑,那描写的就是他们个人对本德仑一家的看法,进而从侧面看出本德仑一家人的性格特点,而在描写本德仑一家自己的时候,第一人称更多关注个人私事以及身在其中的他人个人对过程的其他人其他事的整个意见。
福克纳在描写本德仑一家的第一人称描写的时候,很少安斯(老爹),大概一两章,作者极度厌恶这个人物,所以都是从旁人那里描绘本德仑先生;朱厄尔(老三)也很少第一人称,而恰恰相反,从别人的第一人称中对朱厄尔的描述,感觉作者是很喜欢这个人物的,因为太过喜欢,所以也从旁人那里进行描述;而达尔就很奇怪,达尔除了用第一人称描写外,还有第三人称,以及中间他们母亲艾迪(我弥留之际的我)死去的那几章节中,属于达尔的那个章节也有可能是他想象中他母亲死去的情节,而且他在涉河并没有抓紧他母亲艾迪的棺材,最后也放火企图烧掉棺材,最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中从来注视的都是朱厄尔,所以对朱厄尔的特点的了解很大程度上都来自达尔第一人称的那些章节,之所以他注视着朱厄尔,大概是他对朱厄尔的羡慕和嫉妒,羡慕他们不是同一个父亲(有一章节他问朱厄尔他爹是谁),嫉妒朱厄尔作为私生子能得到他母亲的爱,知道他母亲的所犯下的罪,知道杜德维尔(老四)的怀孕,所有的这一切都心知肚明的他冷眼以待袖手旁观,全书中隐约透出一种达尔才是那个明白事实真相且聪明理智的人,最后却被送进疯人院。
第一段和第二段摘录都是来自艾迪(母亲)的章节,从她的自述中,我个人的理解是,其实达尔和朱厄尔两人都是她母亲和惠特菲尔德牧师的私生子,所以说生下达尔是对安斯的报复,且安斯有三个属于他的孩子,这样说达尔和朱厄尔并不属于安斯。所以达尔一直注视着朱厄尔,达尔和朱厄尔性格中隐隐的相似,大抵也是有原因的。
最后,在看全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因为不适应作者每章节第一人称描述的跳跃性,人物关系的确出现混乱,分不清出场人物,但看到全书的后半部分,除了全然了解作者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且对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基本熟悉,读起来就十分流畅,而且不同人物在相同时间内对相同事情的不同看法和评价就有点意识流的感觉了。
我弥留之际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一家荒诞不羁的人展现了一篇荒诞不羁的故事——五个子女和父亲经历种种荒诞不羁的苦难,只为把母亲(妻子)的棺材成功运送到其娘家安葬。
文中说:“生命是在低谷里形成的。它随着古老的恐惧、古老的欲念、古老的绝望升到山顶上。因此我们必须一步步走上山,这样才可以坐在车上下山。”
运送棺材的过程中,本德仑一家经历了各种苦难,正是在这苦难的低谷中,正是借艾迪弥留之际,他们形成了各自的生命。安斯形成自私自利、邪恶丑陋的生命,卡什形成孝顺却又刻板的生命,达尔形成聪明看透却又悲怆的生命,朱厄尔形成骄傲凶恶却又柔软忠心的生命,杜威•德尔形成野蛮愚蠢的生命,瓦达曼形成无知天真的生命。他们的生命线自成脉络,却又互相缠绕。
运送棺木的过程中,他们苦熬各种苦难,也苦熬各种人性。在其中,有冷漠,有疏远,也有亲密与爱意。冷漠如所有人冷眼静看达尔被抓进精神病院,疏远如女儿杜威•德尔始终不敢向家人袒露她的担忧,爱意如即使心有距离却仍能拧成一股绳克服种种苦难把母亲的心愿达成。
书里提到有句格言说:无论何时都要钉紧钉子,刨光边缘,就像给自己打、为自己所用的一样。
无论人生有多么难熬、人性有多么丑陋,“天底下好像总有一些人有可以用来盖法院的光滑、漂亮的木板,而别的人只能有配搭鸡棚的粗木料。不过,与其盖一座徒有其表的法院还不如盖一个结结实实的鸡棚呢,两样东西盖得都好也罢盖得都坏也罢,反正不会使一个人觉得舒服些或是觉得难过些。”
所以“在苦熬”的人们呐,盖好我们的屋棚,钉紧钉子,刨光边缘。
我弥留之际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全程是用膜拜经典的虔诚姿态去读的,虽然这本书不长,但是作为意识流小说读得还是十分吃力,分了几天时间才读完。我读的第一本福克纳的小说是短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跟他的很多长篇比起来显然要“接地气”许多。这几年福克纳一直被列在我的书单里,但和乔伊斯一样都属于极其崇拜的经典却不敢挑战的一类,这次鼓起勇气尝试了一下发现意外很喜欢,读完你会发现天才作家和优秀作家果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小说比较晦涩难懂,时间空间叙事混乱,情节模糊,意识流加多重第一人称叙事突破常规阅读习惯,并充斥着各种人物的想象和噫语,但是跟另一本著名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比起来说还是相对好读,更适合初读福克纳的读者。生命的荒诞与虚无,亲情的淡漠与疏离,都在一场送葬的闹剧中被无限延伸,庸常琐碎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苦熬”,体验着无尽的虚无感和无力感。虽然读起来比较晦涩,但是书中穿插的大量精妙绝伦的比喻带来的美学效果甚至比诗歌更有诗意。“我们的生命怎么就悄然化为一些无风、无声、疲惫地重复着的疲惫的姿态;化为没有手在没有弦上拨动的古老的振响的回声。”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