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世奇人:足本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5 00:25:06) 读书笔记 -
作者: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足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18篇新作而集成,并独家收录冯骥才先生亲自手绘的39幅生动插图。
俗世奇人:足本 读书笔记 第(1)篇
最早是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泥人张》、《好嘴杨巴》这两篇,这两篇并不是精讲课文,几乎是一读而过,但印象却出奇的深刻,很多语句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如今终于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俗世奇人》,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书叫《俗世奇人》,有多俗?写的是连泥带土、吵吵闹闹的市井生活,读起来感觉像逛菜市场。但正是这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字,读起来有声有色,跟喝茶一样舒服。
这本书由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语言诙谐,文风幽默。每个故事都不长,但这几十个小故事,把天津话、天津人、天津城的形象全立起来了。哪怕是从没去过天津、也没和天津人打过交道的读者,也能品出字里行间的地道天津味儿。这靠的不仅是津门方言的魅力,更是作者的写作水平。没见过、没尝过世间百态,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把这几十号奇人写活了的的冯老,也堪称一位俗世奇人了。
可惜的是,老北京、老天津这些在作家笔下活灵活现的城市,今天都已消失了。写字楼的丛林里,估计是没有奇人的吧。
俗世奇人:足本 读书笔记 第(2)篇
自从初中学了《泥人张》和《好嘴杨巴》,便做梦都想去转一转北门估衣街,尝一尝杨家茶汤,学一学捏泥人,卖一卖海张五……
实际上,上初中的时候,除了《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在相关的习题册上,有幸看到了《苏七块》、《背头杨》和《认牙》。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近几日翻出来重温,听了听空气中飘着“嘛”和“赛”的天津卫,看了看杨柳青“鼓”出的年画、身无白点的刷子李、面冷心热的苏七块,品了品狗子的狗不理包子……大冯此文,插科打诨,活灵活现,好生有趣。还看到了大冯亲绘的插图本,心里那个美呀!于愿足矣!
简单评价一下这本书吧!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寥寥几笔,和大冯的简笔画一边样,神态就勾出来了,挥之不去。虽然从思想深度上来说算不得好文,但正因此,文章读起来才妙趣横生。——我们不能拿思想深度来评论一本民俗小说,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俗世奇人:足本 读书笔记 第(3)篇
呼~断断续续地终于看完了,好像好久都没有酣畅淋漓地看完一整本书了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从小学课本上,他的《刷子李》挠的我心里痒痒,我在想怎么会有这么有意思的书呀,真好玩。闲着没事就一遍一遍地看,后来老师给我们读了《泥人张》我就更喜欢了,“贱卖海张五”几乎成了全班同学都喜欢的一个梗,老师的笑脸同学的笑声现在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到处去找这本书,在书店里好像没有翻到,那时候也傻,没读过什么电子书不知道去网上找,后来大概可能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翻到了吧,反正有已经读过一部分的感觉。现在读来依旧很好玩,但是却没有小时候的那股子劲儿了。
现在读来,零零碎碎的联想到的东西都唠唠叨叨地写在了评论里,猛然间也想不起什么总结性的感受了,只记得最近觉得,现在的社会也未必没有这样的“俗世奇人”,旧时的天津趣事放在现在也一样鲜活,如若有人也能仿照这本书写一本就好了,喻事讽今也别有一番趣味。这世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还多着嘞。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