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金庸传读书笔记(3)篇

(2019-07-18 00:09:48) 读书笔记

金庸传

作者:傅国涌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金庸传在线阅读地址

金庸传读书笔记 第(1)篇


今晚恰好失眠,把拖了很久的《金庸传》看完了。这个世界在去年仿佛失去了许多人,记得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一片唏嘘,我没看过金庸先生的书,只是小时候跟着长辈一起看了许多由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可能由于性别的原因,一直不大感兴趣,细细想来完整看完的只有霍建华版的《笑傲江湖》,这大概就是我对金庸先生的所有印象了。

        黄执中说,你以前经历所造成的空洞,你花了一辈子都填不满。 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丧父或父不详,或许是因为他的父亲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中的一个,他在少年时身处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所以他书中描写的也多为朝代更迭的时候。

        浙江海宁的查家是一个名门望族,徐志摩、蒋复璁是金庸的表哥,陈从周也是他的亲戚,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做过他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老师讲“三岁看老,七岁看大”这句话并不算是妄言,大概也是查家曾经厚重的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眼界和格局吧,即便后来家道中落,曾经家族的影响怕是已经深入骨血。

   记得老师有节课给我讲“命”、“运”,“命”先天注定、“运”后天造成(大概是这样),这好像是古希腊哲学所涉及的(我自己查过……给忘记了),起初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是不信的,后来见识了一番我就信了,看《金庸传》的时候我也是信的,毕竟他曾经两次避免卷入党争,任何一次都可以叫他身败名裂,这难道不是他的“运”?好吧,现在我是不相信的(ps:将来哪一天又信了也是有可能的)。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一个人成功与否(广义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界和格局,当然我现在也不是很懂。有人说金庸是个趋利避害的“善霸”,也有人说他善于审时度势,我想这就是他的“运”,趋利避害也好、审时度势也罢,需要的是什么?是他纵观全局的眼界和格局,当一切成竹在胸,什么魑魅魍魉也不过是被贴了符纸的小鬼。

        或许是因为我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漏洞,所以我们习惯于偏听偏信。心有百巧,人有千面,我一直以为金庸只是个写小说的,仅此而已,但是他的主业是写新闻评论,副业才是写小说,或许有朝一日我得以有幸一览金庸的新闻评论(题外话:目前来说我认为主业和副业都比较出色的是韩寒)。有人说,金庸和马基雅维里比较相似,金庸曾就香港写新闻评论说一旦中共要收复香港,必须有十五年的缓冲期吧啦吧啦,然后他在1997年之前把他一手创立的《明报》给买了,这也是我认为两者的相似之处。金庸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出色的新闻评论员,然后才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他人,可能当眼界放宽,格局放大,我们不再局限在这一隅的时候,我们才能在这个江湖浮沉。

金庸传读书笔记 第(2)篇

#读书 《金庸传》 傅国涌著n在金庸先生今年十月底去世后,一直想着看一本金先生的书。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金先生写的武侠,但想起大学时读金庸的劲头,生怕沉迷。后来想起对金先生的生平并不是很了解,就找到这本写金庸的书。有关金庸的传记有好几本,这本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简介中说“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金先生作为大家,粉丝无数,这样作传者容易以仰视的角度来写,不客观而失理性。传记最重要的品质在于“信”,毕竟人无完人。当然,这本传记在传主在世时(2003年)初版,难免有所争议,也引起了金先生本人不快的回应。如今“盖棺定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读的第一本金庸武侠是《笑傲江湖》,大概是在大三的时候。之所以读得这么晚,是因为受家长老师的教导,武侠是闲书甚至是“坏书”。但我第一次接触武侠,却是从祖父那里。印象中记得有很多本,还有一本大部头但没了封面,后来想起来,应该是《天龙八部》。祖父的那些武侠小说和岳麓书社的四大名著、有关李自成和李鸿章的历史小说一起,放在一个大纸箱里,塞在柜子底下。那些大概都是我的“禁书”,想来祖父没有主动拿给我看过。当我敲打这些字句的时候,祖父看书的形象浮现眼前,甚是想念。祖父总是坐在躺椅上,戴着老花镜,书放在膝盖上,旁边有只猫蹲在小板凳上打盹。如今,那箱书里描述的人、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都已经不在了。金庸生于海宁查家,名门望族。他一生交游的人无数,书中多有提及。之前不知道梁羽生与金庸是《大公报》时的同事,他们的父亲也有相同的遭遇。1951年金庸父亲在故乡海宁被处决。后来他们的父亲都被平反,这是相对于其他两百万被处决地主的幸运。1955年金庸开始写第一本武侠《书剑恩仇录》,据说主角陈家洛身上有海宁人徐志摩和蒋百里的影子。老年都是大多数人迈不过的那道坎。有人晚景凄凉,金庸应该说晚年幸福。出售毕生经营的《明报》后获益良多,经历三次婚姻后家庭幸福。1999年以75岁高龄被浙大聘为人文学院院长。2005年以81岁高龄远赴剑桥大学求学,2010年86岁获博士学位。这样的经历,常人所不能及,但作为公众人物,往往会招来非议。也许是由于身处网络时代,一言一行都有人关注。当人的能力没有办法驾驭社会期待的时候,期望就演变成了失望。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可读的,全面而具体。虽然书有近三十万字,但引用了很多金庸的社评和其他史料,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读。

金庸传读书笔记 第(3)篇


让我认识了除了武侠小说作家之外的金庸。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士,他是畅销书作家,也是知名报人,他不是政客但胜似政客。他左手写小说,剑指江湖,快意恩仇;右手写时评,针砭时事,激扬文字。前者让他圈粉无数,让他成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后者让他成为两岸三地首脑的座上客,共商国是。他并不是一个至高至伟的人物,作为老板对员工的苛刻专制小气十足,作为丈夫的婚内出轨,以及晚年功成名就以后出席活动标榜自己是史学家连演讲内容都相差不离隐隐有六老师之感,他爱惜名,追求利,也有作者所说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公之于众的隐秘经历,但这并不影响他最负盛名的武侠小说给人们带来的欢愉和情怀,至此我终究只认他著名武侠小说作家的身份,也认他是一个博学聪敏而仍陷世间泥淖的传统士大夫。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