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判读书笔记(3)篇
(2019-07-18 06:00:53) 读书笔记 -
作者:卡夫卡
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莫名其妙的被捕,他虽然自知无罪,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被捕的下场。奇怪的是,被捕以后,他可以自由地工作,生活。但是,他需要定期接受审判。他通过多方途径证明自己的无罪,找律师、法官、所谓的证人,然而最终一切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他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有罪的指控。最后他被杀死在采石场,莫名的匆匆的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
审判读书笔记 第(1)篇
30岁的银行高级职员K先生陷入一桩莫名其妙的案子中,他不知道原告是谁,也不知道被指控何罪。他开始时是惊讶,以为是别人和他开玩笑,配合一下也无妨;然后是蔑视,没犯罪怎么会陷入诉讼?到后来,他完全陷入其中,他被各种暗示牵引着,仿佛真的犯了罪,仿佛应该被指控。于是他求助法警、法官,他们的老婆,情人,甚至给法官画像的画师,看门人、牧师,等等法院受托人,他全部精力都用来摆脱这个案子,最后却发现根本无法摆脱,自己像瓮中之鳖,完全被困住了。只要法院愿意,他随时都会被逮捕、审判、处决,除非,他甘愿永无止境地和法官私下处理关系,连法官身上的虱子他也要和它混熟,和它处理好关系……他跌落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里,永无自由之日。
卡夫卡的K先生应该就是他自己,私以为K是他对自己的简称,他窥见到了生活的另类实质——每个人都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荒诞地活着,像一条狗一样,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却不得不那样做。
读《审判》,就像做了一个荒诞的梦,一个困苦不堪的梦,一个拼命也醒不来的梦,无法脱身,没有逻辑,很不真实,却把你深深困住,你已束手就擒,只能跟着它走,除此之外找不到一个出口。
读《审判》,自始至终如鲠在喉。腐败且无处不在的法院系统,就像这个强加给你的世界。你没罪吗?很快就有了,只要大家都说你有罪,你很快就认为自己有罪。你蔑视吗?很快就不蔑视了,只要把你限制在里面,你就成了它的一部分。据说猫在吞吃老鼠之前会先玩弄一番,K先生就是那只老鼠,猫给它希望可以逃脱,让它逃一会儿。
然后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被认定为精神病人时,他很难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到最后,K先生耗尽了所有的力气,连反抗都懒得反抗,任凭不知道什么人处决了自己。
精神之路是一条幽暗之路,连卡夫卡都说:这里太黑,我找不到回去的路。
但多数人并不会走那么深,他们像《审判》中的守门人、画师、法警、法官以及法官们的情人们一样,不求甚解地过了一生。是他们欺骗了世人,还是世人欺骗了他们,众说纷纭。他们也不在意。他们只知道,只要“K先生们”存在,他们就有存在的价值,就有薪水度日。
世人都是“K先生”,读《审判》,知生死。
审判读书笔记 第(2)篇
用沉默去沉默
前年家里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真正终结,对于这种等待心情,满满的无力感,并时刻觉得委屈和荒谬,年近古稀之年的父母成了被告,还要饱受刀笔吏之苦。虽然仅仅是民事,非刑事,那种无冤可诉,无理可讲的境地依然让人痛苦不堪。
我的母亲是一个刚烈的人,总有各种精神,比如十年前家里买了一张真皮沙发,运到家后发现是仿货且是旧的,她可以找店家、消协、媒体,足足用了 近一年的时间维权成功,“总有说理的地方”这是她的话,她坚信她的意志,不屈,她绝不是一个不经事的人,沙发维权的胜利,她是坚信这一点的。但是,这次官司,让她彻底感受到了这种无力,她老了,多了很多忍一忍的心态,她认栽了,现在的江湖,更是人人都支吾过去。到现在这个官司,我家败诉,母亲很多不甘,可又能怎样呢?二审、检察院,他们依然都是穿一条裤子啊!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述往的人,今日无他,仅仅因为我耐着性子看了卡夫卡的《审判》。对于现代派的作品我始终是有点抗拒的,看多了下回分解,花开两朵,现代派的东西总有一点空旷感,你少了下一秒钟的期待,头里抻不出个头绪,从前没有一座山,也没有后来呢?好像天地里无端地一脚踏进了棉花垛,空旷的想朝自己打棉花拳,撞个鼻青脸肿,我不想用任何理论来解释这作品,只想用感觉来诠释读后的理解。
《审判》的事情很简单,请允许我不用“故事”二字,小说可以不写故事,虽然这样读起来缺乏欲望。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K,某天醒来,发现自己被某个法庭逮捕了,这个机构不是正式的国家暴力机构,但却凌驾于一切之上,k虽被逮捕,却行动自由,k想给自己申辩,却了无头绪,也不知犯了什么罪,一切都是徒劳的,最后在生日前夕的晚上,k像一条狗一样被处死了。我不想过分的解读制度或者象征。仅仅是文本中的人面对责难的无力,已经让人感到冷彻心扉。我们紧绷的精神,总无处宣泄,神秘的开始和结局,总像一个莫比乌斯圈,无边无际,这种表现主义手法,在各种枯燥无比的境地里折磨你的耐心,无论是读还是作品中的人生。这样说是双重的象征意义,能够读完,对于我是个进步,我不禁犯了难,手上还有皇皇《卡夫卡文集》十卷。如果不是因为对现实的无处宣泄,这本书我看不完,但看完后拥堵依然。这就是人生吧,只有试着接受,任何结局。
卡夫卡用无可宣泄去宣泄,周星驰用无法乖张去乖张,我只能用无比沉默去沉默。
审判读书笔记 第(3)篇
主人公K无端被起诉,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什么,但他被认为受是有罪的,审讯被不断地拖延,每一步努力都将自己推向罪的深渊。
他的努力没有方向,也不会有结果,挣扎是徒劳的,审判和处死则是必然的。
“真他妈的像条狗啊!K说道,似乎这种耻辱不仅是今生,来生、再来生都将一直笼罩着他。
结尾监狱牧师讲述守门人与乡下人的故事,具有具有象征意义…
1981年周建生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述评:即小说中的“审判”既被人看作是对无罪的审判,也被人们读作是对有罪的审判,同时还被人们解释为对“审判”的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 莫名其妙地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了,最后被判处死刑,这是对“无罪”的审判;K在上诉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在这个罪恶的世界里,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作为这个罪恶世界中的一个环节,虽然为罪恶势力所害,但自己也在有意无意的为害他人,这便是对有罪的审判;在所有这些审判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后的总审判,卡夫卡说:“我们发现自身处于罪孽很深重的状态中,这与实际罪行无关。《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法庭的一个总诉讼”,这就是对“审判”的审判。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