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7-20 00:23:00) 读书笔记 -
作者:黄渤
处女座黄渤,亲笔揭秘八年从台前到幕后不为人知心路!《一出好戏》全记录,精彩内容还原从演员到导演进化历程!黄渤曾说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命运需要你努力向它靠近。记录八年日常点点滴滴,全方位展现黄渤在朝梦想靠近的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与付出,为你展示一个大众从未见过的拥有选择困难症与完美主义的处女座黄渤。收录八年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带你走进黄渤的生活,走入他的内心,体验他生活与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从八年前一个念头,到八年中的一步步,揭秘黄渤八年从台前到幕后不为人知的心路,《一出好戏》全记录,精彩内容还原他从演员到导演的进化历程。
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忙碌等于盲目,天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就像头扎在一堆沙子里,慢慢就把自己埋没了。
一直忙,似乎忙得连生活的时间都没有。生活所有的空隙都被工作填满了。流水线一样的工作,来一个干一个,没有空闲的时间思考、分析、判断。这样的节奏不适合文艺工作者,这是脑力与创造力的透支,缺乏了酝酿与发酵。艺术是闲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忙出来的只有活儿。(2014年6月9日)
演员这个职业跟生活很像,就像突然喝醉了酒,进入一个房间,换一个房间又进入,可能是服务生叫你过来的,也可能是哪个人给了你新本子,到最后发现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生活还是那条长廊。见过各种戴面具的人,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
休息的这段时间,才知道以前遗落了多少小幸福和小美好。终于有时间和心思去看看那些躺在仓库里的小东西,把玩一下。生活的味道,有时候需要你走得慢一点才能品尝。
想想之前,每天拍戏,从不停歇,忙忙碌碌,不知为什么,其实是弄反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不是机器,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机器。要善用自己,即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我也要学会生活。人要有自己的节奏。要重新找到能让自己“嗨”起来的东西,哪怕需要面对可能的失败,也是有意思的。
没有沉淀的人生是可怕的。没有反思、没有快乐、没有对生活的直观体验,其实从长时间角度来讲,也是不利于创作的。(2014年10月5日)
——黄渤
一、念起:想讲个小故事
2010年2月28日,黄渤有了《一出好戏》的最初想法:
所谓简单,也就是少欲。然而,最近我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似的。每天忙完一天的活儿,不自觉地就会东想西想。
我的心里冒出来一个故事。这是一种让人兴奋的感觉。我好像看到了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经历和说话的样子。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故事。
现在开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就能拍摄完成,后年就可以上映吧。这也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万一实现了呢!
然而,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18年8月10日,也就是八年半之后,远远超出了黄渤最初的估计。
2012年12月9日,黄渤又看了一遍《2012》,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想法:
如果有一天,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命运,一个互相依靠的小群体如何生存?个人该怎么选择?极端环境其实是一个人性的实验室。此时,所有的道德、法律都会失效,秩序直接崩溃。人们处在生存和死亡的关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有人始终坚守着信念、秉持着善念,就显得了不起。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有人坚持“老人、孩子、妇女先走”,这就是伟大和高尚。因为他们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把他人生命置于自己的安危之上。
但如果秩序崩溃后,人们获得机会面临秩序的重建呢?这时候的人类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嗯,感觉有点意思,我很喜欢这种主题的表达。
其实这个故事我想来想去,不就是《2012》电影延续之后吗?我说这个故事要不就叫《2012后》吧。徐峥特别“负责任”地说他看行,让我“赶紧写吧”。
我就赶紧写吧!
2013年1月20日,剧本的创作依然没有进展:
还是对《2012》这类主题很感兴趣。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事,有人担心孤独终老,有人担心丢掉工作,有人担心变老变胖,这也是我担心的,而我最怕的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抽水马桶似的,每天一按,“哗啦”一下过去。这样的日子最是恐怖。苦点、累点都没关系,明天不知道干什么最让人发慌。
我喜欢这种探索明天去哪儿的题材,也想弄明白,如果有变化发生,我们明天会怎样?
《2012后》的故事还拖着,没有任何进展,心里有一点焦急。
2013年2月1日,黄渤说自己有许多新想法,但是始终下不了笔:
故事越来越具象,经常会想到一些新的东西。当面对死亡、生存困境、权力之争,大家会怎样?如果一群人遭遇“世界末日”,又被扔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在小岛上开始这个故事,这些人会怎样?爱情、友情、伦理、阶级、善恶……《迷失》?应该不是。《迷失》的那个故事,应该不是我想要的。
但我始终下不了笔。
拖,拖……拖!
2013年10月25日,黄渤约薛晓路聊自己的想法:
肚子里有故事,便逮到人就说。约薛晓路喝茶聊天,我说我有个故事,想拍成电影,你看看怎么样?然后我“巴拉巴拉”给她讲了一大堆,抑制不住表达欲望。谈了心中的故事,脉络、人物、架构,我越讲越兴奋,仿佛电影已经拍好了。但是,她没有立刻反应,迟疑了一会儿说,事情有点大。
事情有点大?
看着她的反应,我知道这事儿不能急,再努力吧。
2014年6月16日,陈可辛鼓励黄渤开始拍:
在拍《亲爱的》时,我就跟陈可辛导演提过这个故事。在拍完以后不久,有天跟他完整地讲了这个故事,也已经在心里做好接受打击的准备。结果陈导说:“这个故事很好啊,你就拍啊。”我说,这还早呢。他说:“我觉得很完整了,调整一下写出来就可以拍了。”我内心只有一个字:啊?
大导演就是有底气,可是那些都来自他们多年的实际经验。对大导演来说的一步之遥,对我来说却有千百里的距离。
2014年10月6日,在有最初的想法四年半以后,黄渤想到可以自己执导:
虽然疲惫,但有时候,你也会遇上一直重复却一直保持激情的事情。啰嗦,不停地啰嗦。那是因为内心有火焰。讲了无数遍,可每一遍都还是让我很兴奋。每次讲,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在重复中,它似乎在完善。如果让我计算生平说过的最多的重复的话是什么,大概就是这个故事了。联系了许多导演,听取了许多意见。也渐渐感受和理解了导演其实是一个表达者,他内心的变化一定会渗透到他的作品里面。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故事也都有自己的气质。找到合适的导演并不容易。
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由自己来执导,是最好的选择。
二、剧本:当故事落在纸上
2014年11月1日,黄渤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写剧本:
任何事情停留在想象阶段的时候,都可以完美无缺、随意发挥。一旦真的落实下来,就会发现实施的困难。面对空白稿纸,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这跟故事停留在口述阶段时有了很大不同。
该由何处写起,写谁的故事,故事中人与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个故事该往什么方向推进,情节与情节之间该如何衔接?
最重要的是,你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要通过什么形式表达?
我突然不知该如何入手。
2015年1月9日,黄渤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我常常会设想,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比如灾难大片《2012》。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即将灭亡,唯有诺亚方舟方能将人解救。人性经历各种考验,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如果在这个情境下,一对激情中的男女,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他们一起漂流到荒岛之上,生存都面临考验了,爱情还会大过天吗?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经历怎样的洗礼?当一切真的毁灭,人们还有没有开始破碎重建的可能?当过去的生活化为泡影,曾经存在的是真实还是虚幻?
先想到,才能做到。现在,问题很大啊。
2015年7月1日,剧本的创作过程异常艰辛:
今天接到个电话。张冀和崔斯韦打来的。两位编剧说项目太难,往下趟不动了,他们就不过来了,还是做个外援,出个主意,具体本子他们就不参与了。
是的,故事架构太大,人物众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脑力;我的要求也多,编剧感到有难度,可以理解。说实在的,我有点沮丧。自从有了表达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注定这不是一件能轻易完成的事情。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坚持。我需要感谢的是什么?是一排还没有被咬碎的后槽牙。命运是什么?是你一直不断地往前走,你喜欢一个东西,它对你有吸引力,你便一直为之努力,为之不懈地使劲儿。你使着劲儿,才能走在这条路上,才能碰到命运里那根幸运的小指针。
当你面对困难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怎么做?
写剧本的难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脑海里只有两个词在来回打转,一个是“剧本”,一个是“太累”。一直以来,我都很幸运。但是,要感谢幸运却不能依赖幸运。幸运这件事,归根到底,还要看你自身的参与度。别把结果当成唯一的标准,用心享受和推进“在路上”这个过程才是最好的。
2016年8月5日,黄渤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标签。这是别人认识你的显著标识。
“我是个处女座”,过去这只是一句话,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让大家可以瞬间意会的符号。似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和反复纠结,已经成了我摆脱不了的宿命,折磨着我,也同样折磨着别人。
今天我又拉着豆包和斐然到马场聊剧本,这是又一次剧本集中会的第四天。因为马场比较偏远,聊到兴头上,我说就住这里吧,反正明天还要来,别来回折腾了。结果他俩慌里慌张地说“不不不,我们能打到车”,然后连滚带爬地跑了。这一幕,仿佛是现实版恐怖片再现。他们不想二十四小时都看见我,我知道。
想起Maggie说我的一段话,她说:“每次剧本会你一开红酒,其他人就紧张,你知道吗?因为你会停不下来,太兴奋,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断迸发,而且你还总是在半夜十二点开红酒,这个点你一开酒,大家都会知道今天的工作结束时间不会早于凌晨四点。”
处女座—工作狂—强迫症,这是我的标签吧。
2016年11月25日,剧本的创作终于迎来了突破:
感觉此刻的创作就像是一口深井,井口被厚重的东西覆盖,我们一群人坐在里面,等待着井口的重物被揭开,透进一丝天光。由那丝天光指引,找到我们的灵感,离开创作的深井,走向光亮的世界、广袤的世界,最终可以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咦,一股马粪味,一群“深井冰”。
今天的剧本会阵容很庞大,张冀、郭俊立、查慕春几大编剧都在。发生了一件好玩儿的事。
剧本在紧张的创作过程中,大家聚到一起开会,又一场头脑风暴。张冀老师讲得很兴奋,讲得很开,整个状态也很投入,最后动情地说:“终于要冲破死胡同了!”突然豆包的手机siri响了:“请你再说一次。”
现场大家狂笑,张冀暴走。
真的很感恩。这个剧本可以说是国内一线编剧云集了,他们个个都担当过大戏的编剧。我也要承认自己是幸运的。
2016年11月26日,创作中的趣事:
憋在这个马场,人都要疯了。
今天张冀继续在那讲故事,讲到主人公马进时,一时兴奋,出口成“脏”,说“我操你妈X的”。突然,电话响了,他接了一个电话,完了问大家,他说到哪儿了。豆包生怕打扰了张冀的创作思路,声情并茂地重复了一遍:“我操你妈X的。”
张冀愣了,一下子把手里的笔一摔,说:“妈的,这活儿没法干了,被一个晚辈后生骂成这样。”
现场其他编剧都说:“豆包,你牛!你敢骂张冀。”
生活其实远比电影有趣得多。场面真的是相当滑稽。一连两天发生这样有趣的事,豆包的回答让大伙儿一下子从紧张的工作中抽离出来,笑了足足十分钟。编剧是个苦活儿,尤其是现在,我们整个团队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感觉在短时间内很难突破。越是冥思苦想,就越像是被囚禁了。
而生活本身就是故事。就像此刻的我们,好像在演一部关于写不出剧本的编剧的电影。意外的小事件,是电影里面的闪光点。感谢生活,感恩,我们的生活这样真实鲜活。
2017年2月24日,剧本终于创作完成了:
凌晨四点四十四分,豆包说:“那这就是最终版本了,导演?”
最终版本?希望吧。拍摄中也许还会有修改,但就目前看,它是离目标最接近的一版了。
三、选角:平行世界里的那些人
1、舒淇
每个人在少年时都喜欢过几个女孩。无论多少年过去,都会依然记得当时那种心动和想要为之拼命、献上所有的感觉。对她,哪怕是远远看着,都会觉得幸福。
故事里的马进,也是这样设定的。他从不觉得姗姗哪里有什么不好,不好的只是他自己还不够好,没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给她,没有让她有走进更好人生的可能,所以他一直守望。这样一个女生,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想要一个女神的形象,她是男主的梦。
这不是一部爱情戏,但是爱情在这部戏中又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演员能在有限的表现空间内快速抓住观众,使观众迅速相信这种感情的确立?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特别难以完成的角色。要想成功演绎这个角色,除了成熟的技术,演员的自身魅力也很重要。我很了解舒淇和她的各种作品,以及大众对她的外型认知,她是一名成熟的女演员,自带女神光环,美丽又有性格,跟我默契程度又是满分。
从这些角度看,她都是再适合不过了。
去找她。
2、王宝强
宝强我认识很多年了,是朋友,也合作过几次,他是一个非常踏实和本色的演员,有鲜明的风格和极强的辨识度。我之前跟他说我要拍个戏,他就说他一定要来。
果然,今天给宝强打电话过去,宝强说:“渤哥你放心,一定来。”
真是感谢信任。感谢。
那么,宝强演堂弟宝儿还是司机小王?到底是谁呢?这两个角色他都非常适合。第一个爽快答应我的演员,让我自己纠结了起来。
宝强身上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未经雕琢的真实,看似不经意的自然表现,其实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控制力在身体里面作支撑,他是目前众多小王人选中最合适的。而且我跟宝强聊过剧本,他似乎对小王这个角色更加认可。
那么,答案似乎很清晰了。
再说了,我的堂弟怎么样颜值也得和我相当吧,还是让小王去演小王吧。哈哈。
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这本书不长,这本书很长。
上一次看日记形式的书,还是《查理十字街84号》,贯穿了几十年。
这本书,简简单单,没有我想象中拍电影的大制作大背景专业术语一大堆,而是一本日记,一个导演界的小学生,在用稚嫩而坚定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处女作品。
看这本书之前,上一本书是于谦大爷的《玩儿》,语言轻松幽默,读来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又不自觉地学会了很多东西。
读渤哥这本,我总有种与上一本风格交揉的错觉,同样的快意直白,同样的平铺直叙,少了那些花色,只有触碰内心的共鸣。
最近很喜欢读一些很直白却很打动人的作品,从前喜欢华丽的词藻,现在不了。
这部电影刚上映,我就打算一睹为快的,但无奈分身乏术,直到过了放映期,也一直抽不出时间去一趟影院。
前几天周末吃午饭的时候,在电视上联网找电影看下饭,无意中翻到了这部,毫不犹豫地就点开,就着饭菜,把前面的遗憾补回来。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很奇妙,我看的时候并不感觉有多么特别,就这么边吃边看完了。等到片尾曲响起来,我把目光收回,投向早已空空如也的饭碗,我却开始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了,那种对于现实与虚幻的切换与重叠,让我仿佛陷入了一团迷雾,前方有亮光,四周都有亮光,可我总觉得那都不是我的光,再亮也与我无关。
我找到这本书,就是想找到属于我自己的亮光,不算我夸大的话,我甚至可以把它定义为人生的真谛。
我要想想,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我们出生时,并不知道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才慢慢了解了这个世界。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了解都会不一样,那究竟这个世界是它本身存在的样子,还是我们每个人理解的那个样子呢?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我们又从何而知?
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就算看到电影中的世界末日,所有事物化为乌有,整个天地垮塌为一片混沌,我们眼中的真实世界,却一点变化都没有,除了,这秒与上一秒的区别。
看书的时候,我就发觉,渤哥很有哲学思维的天赋,他把在拍摄中遇到的困难重重,全部都与自己的处女座挂了钩,是人为决定天意?还是天意扰乱人为?渤哥是乐观的,我是中立的。
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因为之前在石林拍片子,这部电影断断续续看了三遍都还是睡着了,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是因为拍片子太累了,所以抱着愧疚的态度,翻开了这本日记。今年应该算是自己进步和成长最多的一年,慢慢摸索着当导演,竟然这一个学期下来,也做了四五部小片子,如果让我来写这样的一本电影日记,估计是和渤哥一样的处女座纠结,一样的不喜欢怯弱,但是我还有很多的坏能量,负情绪,因为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工业制作,所以在这个工业品的诞生过程中,一切都要按照程序化来走,只要有一处做的不好没有达到预期,自己的脾气也是相当暴躁,而且导演这个位置,要兼顾的方面太多,时时求圆,事事求满,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而且我们学这个专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极需要社交的事情,即便一个人在怎么四通八达,但是依然无法独立制作一个片子,所以电影的制作还是要讲求团队合作,我很感谢上一个学期,我的组员真的对我很信任,给了我很多很多鼓励和支持,让我才能不管再怎么心烦意乱,依旧想要去坚持,真的很感谢他们。现在看完这本书,内心的焦虑又不断涌上来,因为马上又要开学,投入到这种紧张学习不断成长的节奏中,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总想做到更好一点,少留点遗憾,“痛”并快乐着???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