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明亮的人读书笔记(3)篇
(2019-07-20 06:01:26) 读书笔记 -
作者:王开岭
在思想界,王开岭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他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其作品大量涌现在各类文选、年度排行榜、大学中学教材中,更被师生公荐为“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本书了收入王开岭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在这个浮跺的速写时代,本书具有一种鲜见的“世外”品质。
精神明亮的人读书笔记 第(1)篇
优美而有力的文字!
在成人世界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对少年心理有着诱惑和塑造功能的并非课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价值面貌。
这个让心灵屈从于感官的时代。
我突然看清了一个事实:人生,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余生”
即使不能飞翔,即使还要匍匐,也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前行。
哭和泪不一样。放声大哭,是灵魂能量的一次迸溅,一次肆意的井喷。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其心灵的细节!
有位老先生,教弟子识字:何为“树”呢?“木”,“对”也!就是说,先人造这个字是为了告诫后人——凡“木”必“对”,不可伤木。
宗教是人对神(宇宙意志)谛听的结果,反映的是最原始的心灵契约和精神秩序,它传达的并非人群意志,而是神之律令,其尊严乃天然的,无须人工假设或求证。
虽然我们发明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利他伦理,可这只是被鼓励在人类集团内部上演的故事,于人之外的事物毫无意义
饮食上的“无法无天”,背后不正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吗?
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
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真正的英雄须是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生命支持者。是圣雄甘地,是反抗加尔文的卡斯特利奥,是马丁·路德·金……而非恺撒和李自成之流。
将种子最直接地埋在这块土地上,参与对它的开垦、耕种与浇灌……像一位农夫,只有吃到亲手种的蔬菜、亲手烤的面包,才会欣慰而笑,才会获得价值和意义,才会真正地器重自己。
所以,政治通常都喜欢鼓吹“无私”,而这恰是最难兑现的,因为“私”是根植在生命内部的,只要主人不主动出卖,这份“私”就是安全的、永恒的。
我尤其觉得,“深夜”是一天中内心光线最亮的时候,是灵魂纷纷出动的时候。白天,灵魂在睡觉。
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没有真相,而是没有灵魂。而灵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无论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精神明亮的人读书笔记 第(2)篇
喜欢开篇因福楼拜“按时看日出”,作者之于破晓时分的细描:n“日出,是大自然最宠爱的一幅杰作。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受鼓舞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n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n作者对于风景的描写丰富、细腻,令人心生美好,像是绘画高手表现了更多的细节和写意。但是不喜欢书中后面不少段落,感觉用力过猛。似乎为了批判性的审视而批判,为了思想深刻而处处强音的深刻敲打,非黑即白。感觉作者还是更像一名记者,离作家似乎还缺少一道更温暖的光。不过也有可能是我已精神不够明亮了[调皮]
精神明亮的人读书笔记 第(3)篇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褪去了天真与梦,生命就失去了生动。没有人会以面目模糊地生存为初心。谁不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梦想?奈何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坚持最初的梦想,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留住从前的自己。而过分强调物质的社会中,“关注自我”的教育被世俗化,金钱化,精神上的自我几近贫瘠的沙漠。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摆脱社会。然而我们可以选择生活,而不是单纯地谋生。哪怕一生无法脱离社会的熔炉,我们也可以保留灵魂深处的自我,将生命活出明晰的样子。于复杂陈旧的规则中保留一份宝贵的天真与浪漫,精神便明亮;于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感知生活的细微美好,生活便明媚。心不迷失,便永远能在大千世界里找到渺小的自己;对复杂现实不感到绝望,在阴暗间行走便不会迷失方向。愿你我像一个诗人那样活着,做一个“在路上”的行者,将灵魂和梦想一起盲目而执拗地洒向远方。永远,向死而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