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大河湾读书笔记(3)篇

(2019-07-22 00:10:03) 读书笔记

大河湾

作者:V.S.奈保尔

如果想读一本书了解V.S.奈保尔文学的精华,那就是《大河湾》!黑暗就是黑暗,奈保尔从来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萨林姆同大多数人一样千里迢迢跑来到大河湾上的小镇,憧憬着梦想和未来,却不知命运早就布好了陷阱!在这个充满仇恨、平穷和不安的地方,人对人是狼,没有人是安全的!多年以前,我的邻居纳扎努丁一时兴起把生意停掉,沿着古老的商路线往内陆深处走,一直走到大河转弯处才停住。多年以后,就在我们都以为纳扎努丁已经破产已经死掉了时,他回来了,要将河湾上的商店盘给我,还想把他那漂亮女儿嫁给我。我兴冲冲的远赴大河湾上的小镇,却发现繁荣里透着无边的仓皇,大家都在等死……

大河湾在线阅读地址

大河湾读书笔记 第(1)篇


故事主人公萨林姆为了摆脱自我的虚无决定到非洲腹地去。这个理由十分牵强。初看很容易就被当做商业流行小说中“为了展示一点特别的迷人的异域风情”而安排的媚俗桥段——一开始我就是这么想的,然而书极好读,耐烦也就读下来了,直到近半才惊觉“嗯,有哪里不对”——主要因为写作技法,很快我就发现原来是诺贝尔大触。整本书读下来可以稍微夸张地说,这是两年多来读的最好的一本小说,无限接近于惊艳,难得的一次书商竟没有坑我。

从背景介绍看:

1965年奈保尔首次造访非洲,并以此创作了《自由国度》和《大河湾》。其中,《大河湾》是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背景的作品。

从这里看,作家奈保尔和书里的主人公似乎有着同样的身世背景,一个杂乱破碎的印度家庭。不同的是,奈保尔从中美洲漂洋过海去了英国,而主人公则在对现实的逃离中深入更加杂乱和破碎的非洲腹地——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是刚果。

刚果曾经的比利时殖民地,1960年独立。故事从独立后的过度期开始。

当然书中的“我”——主人公萨林姆——是以一个类似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周边发生的大小事,同时展现了刚果“那一段时间”的历史——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而后我居住“小镇”从萧条到繁荣再到崩溃,只有水葫芦依旧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无语。所以书中的我其实无关紧要,我的诉求亦无关紧要。“我”更像一个视角,用来展示小镇上曾经居住的和正在生活的人——外乡人商人“纳托努西”,乐天不知命的印度夫妇舒芭、马赫什,“自由”以后反客为主的仆人阿里/梅迪,神父惠斯曼斯,独立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非洲人费迪南,还有同样漂泊异乡最终迷失的老友因达尔,以及总统的白人亲信作家雷蒙德和妻子耶苇特。确实,我似乎始终是被抛到小镇,如水葫芦一般从外面来,因此全书“我”始终游离在国家和政治之外,又不得已被国家政治的剧烈动荡吞没。这也是现代小说常用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在书中提供一个支点——视点人物。我发生在故事里,却通常是局外人。

或也因为这种局外人的特殊身份,作者用平和几近清淡的语言将一段混沌而又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慢慢地讲出来,用侧写展示政治变革流血冲突。读起来往往会觉得那些暴力和血腥似乎时可远时可近,我也毫不怀疑主人公自以为平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最终会被撕碎。

同时,这种局外人的视角也使得作者可以很轻易地借因达尔之口说“要学会践踏过去”,也是惠斯曼斯神父所预见的而“我”深以为然的小镇必将重建,欧洲人依旧会卷土重来。这也是奈保尔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政治观点。从全书一开始便可以感觉到一种诡异的语调——嗯,啊,大航海时代。确实整本书读起来在非洲发生的事情总让人感到熟悉,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读起来都能让人感到熟悉,因为历史弥漫着破坏与毁弃如此雷同,历史提出的问题惊人的相似,历史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大多相同。正如我读到中途时想到读《帝国的崩溃》时的感受(描写鸦片战争时的中国)——英国人不懂鸦片战争带给中国人的伤痛。其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很难轻易地说出那句话——要学会践踏过去。从这本书也能看出奈保尔的观点,去欧洲化的非洲不会有未来,非洲的历史只有在西方的文明下才能得到保存,才能前行。总统,大人物们去现代化,寻找非洲圣母的行为更像一种对非洲历史母体的重新塑造,而恰恰是这种非洲人的非洲化将非洲改造成怪异的模样,最终只能失败,导致更大的动荡,撕碎这个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移民作家所展示的无根性和迷失很特别——是特别与正确无关。

我们都知道历史(时代)很难被文字完整再现,因此好的作家通常通过描写人,人性,人的共性来构架史,而某些作家却热衷于用喊口号的方式描写沧桑巨变——与大字报只有字数上的区别——这类书很多,不具。《大河湾》写人,写无知的精明的或是粗鲁的,人的懦弱,恐慌,虚荣和贪婪。在“小镇”只有制度和金钱才能使人安心,要紧的是作者通过写对于历史,宗教的探讨来展示“这里”没有宗教,而历史正在迷失。全篇近散文,其中穿插白描,通感绝佳,在人物语言中展示场景和场景切换的写作方法几近炫技——只用几段人物自叙就足以把读者从小镇抽离出来穿过时间隧道抛入现代社会。当然此类写法包括人物心理、人性的精准刻画绝不可能在商业通俗小说里遇见。

尽管作者说的不能完全同意,尤其是政治观点方面,但依旧是五星小说。

大河湾读书笔记 第(2)篇


《大河湾》又是一次读完好天后迟来的点评,读完那一刻真的感到一种挫败感。

    奈保尔是个伟大的作家,越读到后面我越相信,对殖民地人民的认知和情感的描写无人能出其右。只是自己阅历不够,对非洲、对旧殖民地的历史不够了解,体会不到奈保尔“字字带血”的情感,读完后有很多芜杂的思绪,却始终没办法理清。

    “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萨林姆、因达尔等人走出故乡,去往全新的世界,并渴望做出一番事业。可是,个人的力量掀不起什么浪花,他们奋起反抗也只是大河上随水而逝的水葫芦。最终,因达尔做着卑微的工作,怀才不遇又无足轻重;萨林姆也在动荡中一无所有的离开大河湾。

    奈保尔让我觉得可贵在述说了殖民地人民到达新世界后那种不被尊重和认同的、处在边缘的迷惘和悲哀,当然还有一种怀才不遇的不甘、怨怼,而这些都化成了异乡人的痛苦。他们时而苦闷思乡,时而心有领悟,时而生出一种“践踏过去”的决绝,但最多的,也是全书弥漫的那种深深感染我的一种虚无感。非洲费迪南在最后告诉萨林姆:“大家都在干等着,在等死,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知道。我们都在被人谋杀。”他们曾获得了金钱,获得了名声地位,可这些到最后都是假的,从繁荣到崩溃,所有人都流向了失败的终点,一切都像幻梦一样。

大河湾读书笔记 第(3)篇


只有读完整本书才能真正理解开头的那句“世界如其所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那些听任自己变得无足轻重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

故事中出现的每个大小人物身上统统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作为印裔英属移民,缺乏身份认同感以及灵魂归属感造就了他们骨子里的自卑,何尝不是大河湾上的芸芸众生,那些无处可逃的身体及无处安放的灵魂,就像河面上驱赶不尽的虫子,绝望到不能再绝望。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