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格尔街读书笔记(3)篇
(2019-07-22 00:23:31) 读书笔记 -
作者:V.S.奈保尔
诺奖得主V.S.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他们都像盐一样平凡,又像盐一样珍贵!本书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米格尔街读书笔记 第(1)篇
《米格尔街》写于1959年,奈保尔27岁。我肯定不是他的粉(《自由国度》实在烂),但鉴于他写作体裁的广泛,某种程度上还会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毕飞宇在他的小说课中仔细分析了其中的一篇短篇——B•华兹华斯,然后评价说奈保尔是少有的同时擅长短篇和长篇小说的作家——长篇俺还没看出来,短篇确实挺有特点。
这是一本由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的故事,文字非常简洁,对话形式简化到只有“xx问、xx说”,所有力量集中到人说的话上——多米尼加底层的人民就是这么过日子的。读的时候有种感觉,假如米格尔街的众生汇聚成一个人,那就是鲁迅先生的阿Q了。
出场的人物中,B•华兹华斯以及另外一对夫妇与米格尔街的其他居民均无关联,前者突然的出现,又在默默无闻中消失;后两者更像是富人来贫民区体验生活,最终还是返回他们的阶层;哈特是全书的灵魂,因此放在倒数第二篇讲,讲完哈特,作者也长大了,也就到了告别的时候了。
米格尔街读书笔记 第(2)篇
8.5万字,两小时看完,看的比较轻松,语言很俏皮也绝对没有故弄玄虚,奈保尔1932年出生,2001年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写这本短篇的时候他仅27岁,但是对话写的已经很精彩有趣了,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充满讽刺意味。《鲍嘉》那个故事里面,凡是有对话的地方对话对故事情节的推动毫无用处,语言像“念经”,每日必修又没有意思传递,仿佛在高速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语言交流都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名字的东西》,写一个仿佛和生活过不去的木匠,一开始给人感觉他是做不好东西所以说自己就要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内心有点信仰的家伙。《华兹华斯》,全本最喜欢的故事,亦真亦幻,疯疯癫癫的诗人,其实有温情,如“我”的感觉,这人好像从来耐心出现过。仔细想来感伤,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编织了故事,为了让我们留下或者离开,用心良苦或者别有用心过。n写了米格尔街的每一个人,最后是“我”的离开,如一盘碎珠子,参差不齐,可是每一颗拿起来都有精致可爱之处。
米格尔街读书笔记 第(3)篇
社会是充满无奈的,每个人都不能决定自己的身世,出身底层社会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逃避的事实,但是如何做就是我们自己份内之事了,父母没有错,我们应该学会客观看待事实,真正做到自强来改变自身从而改变家族命运,这就要求我们明确,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社会是个大舞台,没有哪本书能教会你如何做,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书和社会真的是两向的吗?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善于观察的人,可以通过每个人的行为来分析,认识,并从中学习,有的人可能读了一辈子书,也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作者把的身边卑微的人,细小的事,描写的绘声绘色,二战那么大的事,只是轻描淡写,方方面面发人深思!别人身上的悲剧,难道不能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避免吗?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