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金刚经》说什么 读书笔记(3)篇

(2019-07-24 00:08:26) 读书笔记

《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南怀瑾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课记录。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心得。《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注释达一百多种。

《金刚经》说什么在线阅读地址

《金刚经》说什么 读书笔记 第(1)篇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

——南怀瑾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不可着相

诸位千万不能着相,一着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复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着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个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像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着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着相,一着相就严重了。

2、无上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累积起来的,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3、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佛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大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哪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4、净信

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无我相,真正净信了。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5、无我相、无人相

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是知识分子“我”的意见非常重。知识分子什么都可以忍让,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他看着你,哼!这个蠢东西,好吧!看你可怜,让你坐。这就是我相,因为“我”看你可怜,让给你了;因为看到你不懂,懒得跟你讲。所以知识分子的那个我见啊,当然就像我现在一样,是很厉害的。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做得到这样,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需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6、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下面两个更重要,“无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着相,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法相。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对不住,你又错了,你又落在一个“对”上,这个“对”就是“无非法相”。换句话说,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错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换言之,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所以,《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非法相”这句话的注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是不可以空的。

7、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

8、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个铲子。和尚们背着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和尚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着了相,就错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

9、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着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着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1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的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1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金刚经》说什么 读书笔记 第(2)篇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南怀瑾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因我礼汝:不是偶像崇拜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须菩提答复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佛)的形象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佛,就是拜一根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的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着相。有一个人着了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绝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着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着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简单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3、法身、报身、化身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4、法身成就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5、圆满报身

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得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地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祛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到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6、化身:身外有身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法报化三身大致的情况。

7、即身成就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8、不可着相

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分着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着相。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分着相的人,在医学上叫做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地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着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着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9、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

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工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0、道在平常日用间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那是自命啊!是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随时不着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金刚经》说什么 读书笔记 第(3)篇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中有这一段经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n南怀谨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中对此段经文作如下解说:他(指佛)说你啊,千万不要有这么样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你不要认为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实际上,他老人家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五十年,他这里都一慨否认了)。“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什么理由?假使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法,听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他没有懂,所以才说我有说法,这是错误的话。那么佛陀到底有没有说法呢?大家都很清楚,佛说了49年的法,那为何否认自己没有说法呢?这个问题佛曾借有人问他“舍利弗的智慧从哪来的”做了一番解答:佛用一个鼓做比喻,鼓的肚子里没有东西,空空如也,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里头没有任何什么,可是当你叩它的时候,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无论你什么问题去问他,他都对答如流,而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动过任何念头。所以,佛陀虽说讲经四十九年,而其实一个字也没说过。我们起心动念,想想这个话怎么说法,就有说了。佛陀不起心、不动念,他根本就没有说,我们说的他那个说是应。我们若要与佛陀所说的法相呼应,回归本真,那就要懂得“听而无听,无听而听”。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