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读书笔记(3)篇
(2019-07-24 00:24:00) 读书笔记 -
作者:小岛毅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宋朝”一卷。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流”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纭丰富的议题。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读书笔记 第(1)篇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七本。作者是东京大学的小岛毅,书名定为《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就是这本书将这段历史侧重在思想与宗教上,宗教在书中只叙述了道教和佛教禅宗,思想上则是放在了作者擅长的朱子学领域,作者认为朱子学的诞生和朱子学说的体制化,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是改变了包括朝鲜、越南、日本在内的东亚全域的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全书分为三个板块,开篇四章讲述两宋政治史,为了阐述“唐宋变革”这一主线,特意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接下来三章是本书核心,从思想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精神,科学技术革新等方面说明了“奔流”的意涵,再用两章介绍两宋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生活。
在进行政治史介绍时从唐的安史之乱以及后面的五代十国开始,从唐—梁禅让到周—宋禅让的五十三年(907~960)间被称为五代十国,指的是以洛阳或开封为都城的华北中原五个王朝以及周边十个主要政权,政权更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里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冯道这个人了,经历了“八姓”政权,合计侍奉“十一君”,他能在野蛮的军阀们之间游刃有余,一直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其处世术堪称登峰造极,实为乱世偷生的智慧结晶。还有就是终于集齐了“三武一宗”法难的几位正主了。对于“檀渊之盟”,作者的评论也颇具意味:两国指挥者具有通过交涉解决武力冲突的智慧和撤兵回朝的勇气,从那时到现在,一千年过去了,人类不但没有变的聪明,反而更显愚蠢!如今的“好战分子”仍然是很有市场的。
本书近一半的篇幅都用在了对宋代文明和文化的介绍上,作者专业方向是儒教史,专攻朱子学,要了解朱子学,自然就不得不提王安石变法产生的新法派思想,新法中的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等措施,对那个时代而言可以说是很进步的,不过政治基础比较薄弱,且触动利益过大,再加上靖康之变,使得新法与新学很快就破产而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连这方面典籍资料都已缺失,但对于王安石,我还是很钦佩的,他在变法时的繁忙政务中还是花精力亲自执笔注释了“三经”,从而奠定了新学,而新学则是被朱子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东西,被认为异端邪说。朱子学,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针对唐以来儒学没有为人们的心灵归宿提供理论或实践的情况,借鉴和吸收佛教禅宗主张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及道教的主张修仙的基础上,强调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得哲学与政治学得到统一,正因如此,朱子学才能在中国社会长久扎根与持续发展。其实,朱子学即是中国说的道学,从此,儒家可以说转变为儒教了。这里面作者有一段简单梳理了中国思想文化史,其中对当今思想文化定性很值得注意:1989年之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儒教受到重新评价。可见,很多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古及今,观念的变化太多了,每个时代都觉得自身的信仰似乎是理所当然,然而事实却是,没有哪一种信仰是长久不变的,更不要说正确与否了。
在谈到宋代科技文化时,作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并不是由军队强弱来决定的。宋朝作为文化国家,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这点我是无法完全认同的,我觉得两宋脆弱的军事力量使其备受欺凌,至于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我想这也是片面的。虽然说强大军队的国家百姓不一定就会更幸福,但至少不会发生“靖康之变”这样的耻辱,不知道南宋是怎么说服自身忘记这段历史的。两宋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印刷出版、天文地理以及建筑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影响深远。如果说宋在中国人心中有什么印象,我想,一个是词,一个是茶,词自不必说,茶文化的成熟是在宋代,影响至今,日本的茶道则是采用了宋代茶的喝法。
当然,本书还有个特别地方就是关注当时平民生活,因为王朝体制下的史学从来不会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朝廷,记录王朝兴衰的过程和经纬以作为后世的教训。这里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段作者的评论:如此如此这般,世上总是老实人(农民)吃亏。老老实实申报自己的财产,所有家产都被政府掌握的农民,连逃税漏税的人的税金都要负担,最后只有破产。现如今又何尝不是这样,像范冰冰这类逃税还能安然无恙渡过的人,不正是千年来欺负老实人的代表吗,可悲。
总的来说呢,这是一本通史,起初面向的是日本读者,但书中看到了作者满满的诚意,当然也有瑕疵的地方就是书中出现了很多太通俗的语言,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如此,颇为影响阅读体验,四星。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读书笔记 第(2)篇
作者心目中的宋朝是个什么样的呢:与汉唐不同,宋代的特征之一是军事上非常软弱。但是不论在军事上如何软弱,这个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东亚世界的领头羊。而且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艺术,都是这个时代产生的。这是超过三百年的王朝时代——比唐朝和清朝长,比汉朝短一百年左右——也正好处于时代的大变革时期,所以宋代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就有了一种特殊的颜色。不论是文化史意义上还是制度发展还是文明意义上,宋朝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时代。它承上启下却又别具一格,它送走汉唐的恢弘大气,开启明清的内敛、孤傲。本书高开低走,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明一暗:朱子学说和破除日本文化观念的不正确性。朱子学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哈佛中国史宋卷为《儒家的时代》个人感觉这个书名更加适合本书。虽然本书的书名是《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但是以儒家的朱子学为主,事实上佛教的禅宗虽然起于唐朝但真正定型是在宋朝。所以有人说宋文明什么味道?——词的味道、茶的味道、禅的味道。唯独没有理学的味道。当然朱子学的诞生是影响整个东亚文明的大事,其重要意义估计超过宋朝本身。整个中国文化从远古到春秋、从秦汉至隋唐宋是终点亦是起点。朱子学塑造了整个东亚世界的文化底蕴,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浓重的印记。本书的第二个主题是个隐性主题,作为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书籍,主题也扎根日本:通过揭示宋朝文明的底色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互动过程,打破日本人自以为文明自成一体的幻相。作为一个日本人,作者的三观之正有着良好史学研究者的职业素养另人敬佩。不知道日本人怎么看待本书和本书解答的问题,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骂作者呢还是觉得:呀,原来是这样。作者希望中日两国能够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共同语言,宋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重镇里最重要的时代。中华文明是世界性的,它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东亚,属于全人类。本书还论述了宋朝人文化的其他方面,略感不足之处是给到宋词的篇幅太少,有一笔带过的感觉。或许是作者的疏忽亦或许受到唐诗的影响认为诗比词高一等也未可知。喜欢这个作者,假如将来我写书的话大概就是这个风格吧哈哈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读书笔记 第(3)篇
作者小岛毅,是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专攻儒教史、东亚王权理论。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日本学术会议连携会员。专攻中国思想史,著作包括《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国的历史》丛书07,讲谈社)、《朱子学与阳明学》。以宋代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儒教思想的政治、社会作用及其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并试图用今日之视点解明日本儒教正负两面的遗产。他写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可能不算是专业史书,而是一本通俗的历史书吧,因为读起来很顺畅、很轻松。本书内容涉及面很宽,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读后会对宋朝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对哪个方面感兴趣,你可以再去找其他书继续深入研究。看这本书最大感受是一点都不累,语言极其平易有趣、有文采,叙事清楚简洁,毫无装腔作势之态。所以看得十分愉快!作者小岛毅很欣赏我国的宋代文化,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并认为宋代文化对周边国家包括日本的影响非常大。我觉得,中外学者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我们都有必要看看,外国人站在他们的视角是怎么看待我们历史的呢?多了解一些,进行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开拓视野,使思维更缜密。翻译语言很平易,这也是读起来顺畅的重要原因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