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书笔记(3)篇

(2019-07-26 00:09:33) 读书笔记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作者:赫伯特·斯宾塞

小斯宾塞是作者赫伯特·斯宾塞的侄子,因为一次不幸,失去了父母,于是被作者收养。在家乡的小镇上,小斯宾塞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他接受的是名符其实的快乐教育。尽管小斯宾塞的天资并不聪颖,但在作者的教育下,他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顺利取得博士学位,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那么何为快乐教育?作者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此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而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对孩子发布命令,要用积极的暗示令他们看见希望,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线阅读地址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书笔记 第(1)篇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喜欢这本书。


>> 1. 避免强迫的教育


>> 2. 教育的障碍在家长


>> 3. 夸大子女不正当的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苦恼


>> 大多数家长的命令,都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并不是为矫正孩子的错误。


>> 4. 不必用强制的做法教育“问题”孩子


>> 忍耐、自我克制、同情以及对孩子情绪的足够认识,再加上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做到这些就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 5. 把平等、自由的法则推广到教育上


>> 6. 对孩子道德的培养必须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


>> 7. 必须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尤其是关于生命自身的科学教育


>> 8. 生命科学是打开其他科学的钥匙


>> 9. 生命规律的知识比其他知识都重要


>> 10. 生命的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 11. 绘画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绘画对心智培养有重要作用。


>> 12. 尊重孩子的兴趣


>> 13. 实物教学


>> 实物教学应采取和书本教育不同的办法,并且应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实物教学不仅仅限于室内的东西,还应该包括田野、树丛、高山等自然的事物。


>> 14. 自我克制的能力需要引导--教育的工作要顺其自然,孩子性格中存在的缺陷要交由自然处理。防止轻率行为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


>> 15. 关心孩子的身体


>> 16. 切勿急于求成


>> 17. 交流育儿经验


>> 18. 教育需要付出:通常来讲,目光短浅、缺乏同情、感情易怒的家长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付出的劳动,它需要许多经历和自我牺牲,但这种付出却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幸福。


>> 19. 教育别人,先要教育自己:一个教育者在分析孩子们的动机之前,要先分析自己的动机。分清哪些内心的想法是由于做父母的真正关怀,哪些则是出于自私、好安逸、想压服的冲动。在教育孩子时也要进行对自己的教育。在心智方面,我们必须学好那门最复杂也最简单的学科--孩子和自己在社会中所表现的人性及其规律。


>> 20. 成年男女的心智发育,只有在他们好好地尽了父母责任时才算完成。自然的安排就是这么巧妙。


>> 21. 教育是漫长的


>> 22. 必须作一些教育的准备:这需要教育者的钻研、机智、忍耐和自我克制。


>> 23. 让孩子学会自治:管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命中注定要过奴隶的生活,那你无论怎样让他在儿童时期习惯于屈服也不过分;而如果他注定成为自由的人,那就应该在儿童时期让他们学会自治。


>> 24. 少发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能使用。


>> 25. 别管得太多:家长应该让责任感来约束自己的统治欲,尽量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依靠专制只作为最后一招。


>> 26. 如果你不得不使用命令,那就要决断,并且前后一致。一旦发出决不动摇,但应该事先考虑,衡量一切后果。


>> 27. 有时,教育者的情感和评价也是孩子行为所应得的后果之一。做母亲的要避免那种常有的软弱冲动,还没有骂完就马上宽恕;做父亲的,要避免表示冷淡的情感过长,免得孩子习惯于不需要你的关怀。


>> 28. 避免道德和心智上的早熟:较高的道德能力和较高的心智能力一样,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演化的过程中也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用刺激的方法提前导出孩子的这两种能力,结果会使他日后性格吃亏。


>> 29.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 30. 避免极端的惩罚:极端严厉的惩罚危害多多。在其他情况都类似的情况下,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好人的概率最小。


>> 31. 建立开明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管理就如同政权的管理一样,层出不穷的“犯罪” 大多是这种粗暴的统治本身所引起的。相反,开明的统治既减少了引起犯罪的原因,也会减少犯罪本身。


>> 32. 以快乐的方式学习:痛苦的功课使人憎恶知识,愉快的功课则使人喜爱知识。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一旦有机会就会抛弃它;而那些以愉快的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但发现了知识本身是有趣的,且会受这些快乐和成功体验的感染,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 33. 用快乐的办法去教育:人们从心智上有了恰当指导而得来的乐趣,往往比肌肉力量得到练习的乐趣大得多。这一观点,包括裴斯泰洛齐在内的很多知名教育家都已经予以证明。


>> 34. 激发学习者的快乐:教育所用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引起学习者内心快乐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外来奖励。必须承认,保持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 35. 效率与快乐相关: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与学生从事那项学习的快乐程度成正比。


>> 36. 倘若一个孩子因为掌握了有兴趣的题材,得到耐心的指导而感到快乐,另一个孩子由于厌学而因此缺乏能力,受到冷眼、威吓甚至恐吓,前者会变得自信、开朗,后者会变得沉闷、胆怯,那么,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 37. 做孩子爱戴的人:一个经常帮助儿童,时刻供给他们胜利的满足,在困难中鼓励他们的人,一定会受到孩子的爱戴,他的管教也会非常有效。相反,一个总是让孩子讨厌的人,他的管教常常无效。


>> 38. 自主学习好处多:学生自己得来的知识,自己解决的问题,会因过程中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以及胜利后的兴奋等而深深地印入他的记忆中。这要比任何强制灌输进去的知识都要鲜明、生动和持久。不仅如此,这还有助于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专注的习惯。


>> 39. 教育应该是在指导下的自我教育过程,它的附加原则是要让所引起的心智活动被内心乐意接受。


>> 40. 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实验到推理的过程,这是符合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的。


>> 41. 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他们自己去探讨、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 42. 喜欢的就是有益的:儿童在每个年龄段喜爱的智慧活动都对他有益;不喜欢的活动就是无益。儿童在某个阶段爱好的某种知识,意味着他的心智能够吸收这种知识。


>> 43. 在孩子表现出疲倦以前,功课就应该停止。


>> 44. 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子女的生与死、善与恶、聪明和愚蠢,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可是父母们却一点儿也不愿意学习一下育儿知识,这难道不是怪事吗?


>> 45. 热爱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音乐能够唤起人的同情心,它使人分享幸福感,让人与人通过另一种语言得以交流、安慰和鼓励。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书笔记 第(2)篇


突然想起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阐述的不仅仅是遗传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还有一层是指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特别同意本书中的一个观点:孩子其实是反射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身上可以大致看出一个家庭的大致情况。生活在幸福和谐民主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和生活在充满埋怨,大声叱呵,发号施令的家庭里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越小的孩子身上越能体现出一个家庭教育的质量。第二个非常同意的观点也就是全篇谈到的快乐教育。我的理解是,快乐教育其实就是家长老师通过最有效的,最符合孩子身心自然发先规律的方式去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使孩子得到终身受益的启发。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手段?教育的手段很多,但是往往很多人会选择最方便同时也是最愚蠢和最没有积极作用的手段:要么破口大骂,要么动手打人。使得孩子与外界的矛盾转化成孩子与家长的矛盾,这样的效果表面上有效,然而长远并不是。很多家长在滔滔不绝,和孩子旧帐新帐一起算了之后,孩子苦不堪言,老师作为中间人去调和的时候,家长送来一句话,我控制不住我这暴脾气。所以很多时候,最根本的错不是孩子屡次犯同一个错误,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你控制不住自己就可以撒气,有一天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发生悲剧的话,那就是家长给他树立了找借口的榜样,自食恶果。因此,家长如何使孩子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个大学问,已为父母的朋友,可以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未为父母的朋友可以有一个育儿规划。

这本书值得反复研究。可能里面写得有些理想化,毕竟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我们肯定达不到他的水平。但是作为教育的启发和父母对自己家庭教育的自我审视,还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书笔记 第(3)篇


育儿书也读了不少了,这本一个世纪前的书,连续将两个翻译版本都读了一遍居然毫无厌烦,必须是好书。这个版本100章的书精炼出来就是书名:快乐教育——快乐是最好的教育。

快乐其实是人本能的追求。看看婴儿就知道了,他们急切的寻找妈妈的乳头,吃饱了就好奇地打量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天生的食欲和求知欲被满足之后就会有十足的快乐。


而成人的世界看似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我们却离快乐也遥远得多,对不能快乐的恐惧和焦虑隔绝了我们的快乐,甚至在快乐的当下我们也焦虑快乐能持续多久。曽奇峰曾说过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快乐”,这话让当爹妈的人不免感到刺耳,想来他一定是见过严重到对自己孩子的快乐都感到恐惧的成人。


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呢?这帐还真得算到我们的抚养者和教育者头上吧。那些焦虑孩子吃的不够长得不好而追着孩子喂饭的抚养者终于毁掉了天然的食欲和吃的快乐;那些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而紧盯着孩子学习的教育者最终毁掉了天然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快乐。好在有孩子来拯救我们,我们真该跟着孩子这个导师重新学会快乐,给自己和孩子快乐的教育吧。


书中的快乐教育强调了这几个方面:

1,t反对强迫教育,不要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孩子,少命令训诫多鼓励关爱;

2,t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

3,t从大自然中学习,重视生命科学、绘画、音乐的作用;

4,t重视道德教育

5,t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