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5-31 14:04:58) 读书笔记 -
作者:唐德刚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最高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拨开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复杂的一段历史,探寻历史本来的面目,追寻社会转型的轨迹,了解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读这本书的初衷。
唐德刚先生这本书虽然只有七章,内容却很饱满,涉及了从孙文缔造共和,到蔡锷云南起兵护国,时间跨度不是很长,却清晰地勾勒出那段历史发展的轨迹。
对于袁世凯,唐先生没有为他翻案,因为历史已有定论。只是从世事国情出发,依据近代中国社会多元角度的呈现,为后人展现了跌宕起伏的生动画卷,语言极为有个性,表达亦是流畅潇洒,更有个人强烈的主旨立场。
对于那段历史,为什么说是最黑暗、最复杂,是因为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帝制轮回,终于驱除鞑虏、始立共和,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谁成想,在此后短短几年间,共和、复辟、帝制,发展、进步、倒退、抗争、前进,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经典案例,加上列强环饲,日本的“二十一条”就是强加于这个时期。历史教训可谓深矣。
对于苦难的中国,有一条教训需始终铭记:没有国家的统一,就会是各地军阀割据,被列强鱼肉利用,人民饱受折磨。
对于今天的中国,我们始终要警醒: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问题,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因为我们一旦乱了,要重新恢复,又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沉重的代价!
对于明天的中国,我们要坚信:只要我们守住定力,潜心发展壮大,办好自己的事,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左右和打垮我们的,必须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前事昭昭,历史绝响犹在耳畔;后世不忘,当抒奋发雄起振兴之作为!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清末民初真的是近代中国最玩味的时代,帝制虽已日暮,但共和更土壤贫瘠基础薄弱。历史转型年代,旧影挥之不去,新制跌跌撞撞,才会有帝制、共和以及复辟的大变革时代特有的景象。辛亥事举,革命党人虽有心革故鼎新,奈何能力不济,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治国理政内外应对,大家都是一流的理想家革命者,但却都未有过在位主政经历,没有政治军事斗争的历练,革命果实旁落已成必然。反观袁氏,久经沉浮之后已成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清国政权军事尽皆牢控于手,充分利用革命和皇室左右逢源,上下其手,纵看当时中国,凡天下无一人可统驭,时局确非袁氏不可收拾,袁氏当国实为时代抉择。清帝逊位,民国既成,袁氏本有创立共和之历史功绩,然终为旧朝旧臣,骤临共和新变,嫉受共和钳制,新体旧主,水火不容,袁之不适亦为国之不适也,几番缠斗,袁氏凭借老辣手腕掌控局面,新制不顺手,即思回头路,一时之间各路神仙粉墨登场,好不热闹,袁氏之复辟,既有个人之动因,更有旧派裹挟,卒僭权越轨,妄登大极。然共和本为新生之制,有生长蓬勃壮大之路径,盖其辛亥之后已成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袁氏折返复辟,倒行逆施,实与潮流大势相逆,终落毁身败名。与传统教科书不同,作者以多方翔实史料尽力还原当时客观史实,多角度展示大变革时代的时局对于个人的影响和改变,加之以合乎人性的分析,一个真正活的袁氏跃然纸上,他并如教科书一般尽是窃国大盗、卖国求荣、奸诈险恶、倒行逆施之徒,他对缔造共和,统一国家,开展外交斗争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抹煞,我想这才是一个理性人应有的判断。好书!
袁氏当国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读过唐德刚的第三本书,紧接着从晚清到民国和从甲午到抗战。唐德刚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三峡转型理论,基于此理论,袁世凯乃是民国一悲剧人物也。突然想起曹操的一句话,向使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孙中山当时是下野之人,反对党,后感觉革命之不成功,是因为革命党内部不团结,因此革命成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因此他就改组了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也觉得共和政体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于是改用君主立宪政体,其实异曲同工,本质都是为了在当时松散的中国进行集权,只不过袁世凯是加上了自己的私心,选择了黄袍加身这样的方式,最终搞得身败名裂,而孙中山因为没有执掌权利的机会,或者说没有犯错的机会,却成了民国之父。所以,历史欠袁世凯一个正面的评价。2019年5月27日清晨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