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个汉语辞彙。拼音读作xiǎo kāng,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民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小康
- 外文名:Well off
- 属于:一种生活水平
- 最早出现时间:西周
- 释义: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辞彙简介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达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小康(或中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已开发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中产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贫困阶层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会阶层固化。在中国,城市一胎化的人口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产家庭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中产阶层的最大风险,并使现有的中产阶层快速减少(流失)。“非均衡生育”是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源,採用“均衡生育”是中国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已开发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开发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开发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因此,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徵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徵税),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儘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释义
“小康”一词,古代共有三种解释。
一
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
二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定)田里……是谓小康。”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三
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着《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用小康这个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我国将要出现的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富足的喜人景象。(材料摘自《套用写作》杂誌 2003年第9期 写作杂谈 栏目)
名片
小康,出自明成祖朱棣说过的话:“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三)
基本信息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业。朱棣多次御驾亲征漠北,将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遣郑和下西洋,开闢海上丝绸之路;迁都北京;开发南北大运河;编纂历史巨着“永乐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汉武唐王的大事。永乐年间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穷二白,不愧是民富国强的年代。
分析
明成祖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赏析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年基业。朱棣多次御驾亲征漠北,将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遣郑和下西洋,开闢海上丝绸之路;迁都北京;开发南北大运河;编纂历史巨着“永乐大典”等,每一件都是超越汉武唐宗的大事。永乐年间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穷二白,不愧是民富国强的年代。
令人称奇的是,距今六百年前,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统治者,永乐皇帝没有食言,他在位二十多年,励精图治,真的使庶民达到了“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