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张存浩

(2020-07-14 13:43:31) 百科综合
张存浩

张存浩

张存浩(1928.2.23-),籍贯山东无棣,天津人,物理化学家和雷射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雷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

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张存浩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雷射、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雷射新体系。 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在发展熔铁催化剂和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有所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存浩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28年2月23日
  • 职业:物理化学家和雷射化学家
  •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中央大学、密西根大学
  • 主要成就: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高能化学雷射奠基人

人物经历

1928年(民国十七年)2月23日,张存浩生于天津,张存浩2岁起,母亲就开始教张存浩识字,抗日战争爆发时,张存浩正在读国小。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就读于张伯苓所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转到福建长汀一中。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5岁的张存浩考入厦门大学,次年转入转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
1947年-1948年,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赴美留学在爱阿华州化学系读研究生。
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于1950年10月返国。
1954年,张存浩与迟云霞结婚,婚后生有二子。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张存浩作为青年代表出席了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的这一会议。
1959年,张存浩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火箭推进剂的研究。没见过火箭,没见过发动机,张存浩作为负责人,带着一群人驻进了金家沟这个名符其实的山沟里。
1973年,张存浩再次转行,他自己提出要从事化学雷射研究。
1983年,张存浩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雷射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雷射器。
1984年,张存浩与庄琦等发明了一种在超高速流中大量製备一氟化氮两种电子激发态的方法,为研究可见光化学雷射创造了条件。
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製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雷射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86年1月,作为全国政协的特邀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1986年到1990年,张存浩出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了“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张存浩在中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倡议设立了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1986 年,张存浩曾在旧金山第11 届国际量子电子学会议上作题为“以快速预解离态为中间态的双振多光子电离光谱”特邀报告。张存浩作为中国的杰出学者,还曾在世界着名学府,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讲学,得到国际知名学者李远哲的高度评价。
1992年6 月,张存浩与大陆一些着名科学家首赴台湾,为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张存浩,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製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
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
70年代,开创了中国化学雷射的研究领域,主持研製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雷射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80年代以来,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化学雷射的研究和探索。张存浩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雷射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1983年,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雷射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製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雷射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製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雷射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中国化学雷射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

张存浩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如学生解金春。

论文

张存浩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
序号人员作品刊物时间
1
张存浩,袁权
从两个实例看当前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套用研究
《大学化学》
1993
2
张存浩,王大珩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讨论
《科研管理》
1998
3
张存浩
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中国人》
2003
4
沙国河,张存浩
分子单重/叄重混合激发态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物理化学学报》
2004
5
张存浩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基金》
2002
6
张存浩
关于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科学》
1999
7
张存浩
重视科技论文的语文质量
《卫生职业教育》
1998
8
张存浩,商拥辉
瀋阳捷运盾构施工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交通标準化》
2011

社会任职

曾当选为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6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0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4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
1986—1990 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1991年1 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同年4 月底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张存浩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第22、23 届常务理事,国际纯粹和套用化学联合会分子结构和光谱委员会委员,《科学》、《化学物理学》、《中国雷射》副主编,《光谱化学学报》、《法拉第会刊Ⅱ》 编委。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备注
2013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
2002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奖
2000获得陈嘉庚化学科学奖获奖
199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
1997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
1997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奖
199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
1996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
1994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
1993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
1989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
1986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
1985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
198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
1979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奖
1956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备注
2016获得小行星命名获奖
2007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获奖
1992当选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获奖
1955-05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获奖

人物评价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
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雷射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评
作为中国着名物理化学家、化学雷射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讚誉。(网易新闻评
张存浩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尊重知识,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张存浩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求实与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旺盛的科学研究活力。他涉足的领域从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雷射、雷射化学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开创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厦门大学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