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书李汶传略》是写关于李汶的人物传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明兵部尚书李汶传略
- 属性:人物传记
- 人物:李汶
- 人物年代:明嘉靖年间
- 关键字:李汶,李伯成
李汶,字宗齐,号次溪,生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先祖李伯成于洪武四年由古北口小兴州迁居任丘城西陈王庄村。
李汶之祖父李穆曾在贵竹县任过驿丞(管传递公文的小官),后被罢职,僕人偷盗行装而逃,穆已年迈体衰,苦不堪言。汶之父李登不见父归,心情十分沉重,一心找回父亲,他不顾荒山野岭,受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父亲并搀扶而归,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已载入县誌)。
李汶自幼好学,聪明过人,他刚刚九岁时正赶上父亲被派了官差,看父亲年迈不能出此大力,便亲自拜见河间知府,并呈了状纸,文中陈述语言奇妙,条条是理。知府看了十分惊异,当时就免了官差,又命差役请李汶到后堂拜见夫人,并设家宴款待于他。宴中李汶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和抱负,知府连连称讚,认为李汶将来是个国家栋樑之材。
李汶进学塾时,几任塾师都教不了这个学生,先后被他难跑了。到了十六岁已精通经典,考入县学,中了秀才第一名。嘉靖辛酉开科取士,又压倒名士中了举人第三名,次年进京会试,又中壬戍科连捷进士,任工部都水主事(正六品)。在徐州治理邳河,他率领官吏士卒疏通宿迁县以下的河道,挖通多年的流沙淤泥,使河道畅通无阻,使江南几十个府的粮物一船船运到京都。这时景藩王正由京都返回封地,景藩王的太监们倚仗权势沿途製造事端,敲诈沿河的地方官,他们一到此河便大嚷大叫起来,扬言河道没有清理好,把王爷的船刮坏了。李汶早有所防,找来水兵数人和他们辩理,激怒了他们便动手打了起来,这时水兵个个潜入水中,众人高喊王爷指使太监杀人了。李汶痛斥道:“你等如此无理,我将奏明圣上”。景藩王听说出了人命也害了怕,带着一帮人马便偷偷地跑了。此一小计,使沿河丝毫未损。不久李汶升为都水司郎中(正五品),治理通惠河,他有蓄有泄疏浚有方,很得工部尚书朱公的倚重。
隆庆元年改补武选司郎中,不久又改任职方司郎中,主管升迁将吏。他到任后按章办事,一丝不苟,严禁行贿受贿,并把九个边寨来往的情况处理意见一一上报,很得兵部尚书郭乾的倚重,他认为李汶是位贤才,并準备三年秩满奏请皇上提升。这时敌虏的头目俺答,因为他的孙子把汉那吉来降受到了优待,授以指挥之职,所以把多年叛国的赵全交了出来,皇上很是高兴,又给李汶提升了一级。应该再升京官,但李汶极力反对与敌虏通商议和,他说:“这岂不是养寇待患,应急修战具”,和当时的大学士高拱唱起了对台戏。兵部尚书郭乾也极力反对议和,但皇上未允,后封俺答为顺义王。因此郭乾三次上书辞了官,后来忧郁成疾而死。不久,一位很有势力的太监想赠他父亲为督督的官,高拱马上派人到兵部办理。李汶在武选司主管此事,他说“赠官视子,儿子是内官,父亲也赠为内督督吧。”来人很气愤的走了。
隆庆五年,李汶被调出了京都,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次年又改任河南督学使,主管教育。在这期间,他的施政方针是端正根本,树立典範,师资讲究,教材精练,因此所录取的都是高等名士,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
万曆元年,李登病故,李汶为父亲守孝三年,丧假期满后补任左通政使,又转任云南督学使。万曆五年,任神木兵备使。这时神木城南门离敌很近,敌人不时进城烧杀抢掠,人心不安。前任兵备使把南门锁起来不敢开门,李汶到任后对守城的官员说:“大白天锁往城门不敢开,不怕让敌人笑我们无能吗?”于是严令开门,并厉声对守门的士兵说:“如有敌人潜伏,发现就杀,不算多事。”从此敌人不敢进南门一步。随着李汶才干威名越来越大,边防安宁,李汶升为陕西右参政,负责西宁边防。李汶军威严整,防边有方,威名远振,敌人丧胆,连连前来投降。万曆七年,官升一级,万曆八年任山东按察使,万曆十年又升任陕西右布政使,不久又调浙江、山东,一直是按察使或布政使。在此期间无论走到那里,都以严查贪官污吏,打击强霸土豪为宗旨,敬重遗老提倡教化,一切疑案冤案审理一清,所到之处声威大振。这时浙江驻军造了反,朝廷见李汶精通文韬武略,便调李汶去浙江平乱,李汶很快平息了乱军,又升任都察院右检都御使,兼陕西巡抚。这时陕西闹起灾荒,很多人因饥饿而死。李汶马上开仓济民,又动员一些王公贵族捐粮救灾赈济灾民。此时羌人趁机作乱,李汶命令捕捉闹事者,严惩兇手,协从者不问,陕西很快平安下来。此时与虏通商的策略没有变,防边的任务很複杂,一时看不出结果。李汶对边事非常担忧,根据陕西情况和自己的施政方针给皇上上了奏摺,主要提出了防边大略。因李汶还不是三边总督,只能主管陕西整体三边防御,只能提出看法和意见。李汶在奏章中说:“洮岷诸地不受鞑靼的侵略是因为中间隔着少数民族,俺答以迎佛的谎言,指使他的儿子丙兔时常带领部下侵入河西,青海就成了他们的巢穴,经常出入羌族边外,敌人的势力威胁着洮城,又在东边聚集在莽刺川,一有机会就进行侵扰,倘若不做战略,準备去团吉他们,羌族就会投降敌人,一旦羌族和各部落联合起来,我们的边防会有大乱子,应赶快恢复原来已撤的边防设备。在河西驻军粮草供应不上时,可让驻军开荒筹粮,以收羌人之心,又可让他们看到天朝的军威,这样威德并用,可以让鞑靼守盟不再侵扰,退回原来驻地。”这就是兵书上说的以夷治夷的策略。作为陕西巡抚的李汶,进一步体查边防和民情,又向皇上奏请了十件事,一筑险隘,二留额银,三驱点虏,四罢远戎,五连战守,六防要堡,七补军饷,八收生番,九复土官,十任兵备。李汶的奏章被一一恩準,边防大振。李汶正有所作为的时候,三年任满,一张调令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此时李汶情绪低落,要求回家孝养老母。不久李汶母故,李回家守孝三年,孝期未满,边陲虏患甚急,朝中大臣廷议研究,只有李汶才能平敌处患。主持政务的大臣王文端,提议免去守孝三年的规定,请李汶马上带兵防陲。万曆二十一年李汶丧葬守制完毕,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兼协理京营戎政。李汶马上视察了军队,发现情况很坏,士兵懒惰,武器不整,人不到位。李汶愤然对京管总督说:“这是保卫天子的六军,怎幺能放任不管?”经过严厉整顿,把严重失职的副将韩光处治,军营悦服,军容改观,军队的秩序有了很大转变,于是皇上下旨拜李汶为督察院右督御使兼兵部左侍郎,总督三边军务。这时的边陲敌人的烧杀抢掠,派去的督臣大部分都吃了败仗。因李汶坚决反对封倭(倭是日本海盗,封倭是向日本妥协),为当事的兵部尚书内阁大臣石星所忌恨,总想给李汶个难堪,李汶无比愤慨的说:“岂能说西镇是个畏途呢?我不去谁去!”李汶冒着炎热,飞马上任,到任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自在将以下的军官,有功者记功,有罪者治罪,革除腐败,精简机构、操练兵马,罢免了不懂行兵打仗的军官,另外又提出了储密饷,别顺逆,收番族,惩贪债,清寨野,练精骑等十四条策略,奏请朝廷,被皇上一一恩準,採纳实行。李汶使用人才能宽恕过失,取其长,补其短,培养人才而不惜重金,很多都是从部下的偏俾小官一步一步的升至上将,如麻贵、孙仁等。邓凤是一名宿将,因贪污行为受到了处分,李汶亲自与他谈心,勉励他立功补过。邓凤当即表示以死相报。马孔英、周国柱非常忠勇,但因是鞑靼人,思想上有顾虑。李汶对他们说:“汉朝有个金日石单,也是匈奴人,当了车骑将军,后被封了侯。”李汶和他们推心置腹,一片诚心依靠他们,二人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李汶的宽宏大度,激奋人心,诸军个个勇跃,誓死报国,一时士气高涨,压倒了敌人。一些名将麻贵、达云、杜同、孙仁等和一些偏将无不身先士卒,消灭敌人,报效国家。
敌人环绕四镇水草为界,有三大巢穴,河套、海西、松山。这三部敌人相互依存,统一使用兵力威胁羌人,侵入内地,还和东虏暗通讯息。李汶先切断东虏和西虏的联繫,奏请皇上让宣云总督约束东镇一带的屠部,打断他们和西镇的连结,然后用计招降番人使鞑靼孤立。当时投降的番人就有五万三千六百人,并把他们的头号目韩完卜,黄金榜释放封官,在番人中培养了很多谍报人员打入敌内,观察敌人行动。我方四个重镇的兵力能相互策应,指挥自如,可有力的打击敌人。万曆二十三年西宁发来警报,永邵卜来犯,李汶马上调兰州和榆林驻军,令参将达云出寨百里迎击阿赤兔和海部之敌,大获全胜,斩首六百八十三级。又调拨兰靖等驻军,防御勾来的敌人,斩敌首九百余级。万曆二十四年春,李汶兵分三路出塞,突袭卜失兔军营,共斩敌首四百零九级,缴获马畜器械数千。火落赤部窥伺洮州,李汶派恭将周围柱等在莽刺川伏击,杀敌一百三十六人,在延绥杀敌一千七百余人。连年血战,百战百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大小战役一百多次,共杀敌一万九千六百余人,招降敌军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余人,收复被敌人占据的国土一千余里,创建城堡几十个,均有重兵把守,筑防敌边墙四百里,各部联络周密,敌人的骑兵闻风丧胆,不敢渡河。松、沙、芦、塘以前是敌人出没的地方,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河套的敌虏各部再也不敢猖狂而入,都来悔罪叩头,要求通商和好。李汶给皇上的奏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兵动万余众,师动旬日间,收幅员千里旧疆,除百年心腹巨患”。李汶守边寨多年,面貌一新。河川产茶,每年茶税合成了马四十匹上交总督府,李汶将马交给骑兵,每年省马费三千三百八十两白银。每年防秋各镇都有赏费,认真办理,余下的明年再用,十余年各镇均节省三万计。为了压缩开支,以前幕府(元帅府)公用的地租、商税收入万两银子,李汶说这是军需,不能装入私囊,用以修筑工事战具及军士的奖赏和困难的救济,几年来节省白银几万两。
李汶对敌人的行动了如指掌,时常用计制胜。卜失兔侵犯延安,李汶分析敌人的动机,知敌人已选精练骑兵侵我南方阵地,马上令大将金城率二千六百人,抢渡黄河去剿他们的老巢,敌人不备大败而逃,斩首十二级,敌人见老巢被剿哭叫着返了回去。部将杜松、姚得明带部分兵士深入敌穴,被敌人层层包围。李汶秘密授计副将雷安,乘大雪瀰漫的黑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突破包围救出两将,杀败敌人,斩首敌军八十级。
李汶是主战派,东镇的敌人到西镇来助战,大部分被消灭。东镇的宣大总督党得难堪,于是和来湟中视察的兵部使臣一唱一合,到处抵制边将抗敌,说要依靠款市,打仗损失兵力,提出所谓摇战之议。李汶连连上书阐明自己的边防策略,严厉提出摇战是极端错误的。经过廷议同意了李汶的见解,款战的问题才算解决。李汶叹息说:“我以夷狄攻夷狄的战略刚得成功,怎幺现在又中原攻起中原来了呢?夷狄都知道合力抗中原,我们怎幺这样呢?”
李汶出师西陲任三边总督,十二年皇上一次次的下旨慰问,黄金、彩币、飞鱼、莽衣的赏赐每年都有。九次晋秩,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加勛,并追封三世授为上柱国,但李汶辞免,仍授为特进银青光禄大夫、左柱国、孤卿尚书双俸禄。李汶秉性孝顺,友爱兄弟,为人厚道,先世的遗产全部给予兄弟,恩荫的官职让给侄子们,夫人早卒,二十余年不继娶,不要侍妆,以书为伴。万曆三十四年又奉召人朝,担任京营协理戌政。李汶从便道回到故乡,离职之日军民嚎哭,车不得行走,李汶撒泪而别,再也不肯入朝,以疾告休。皇上几次下旨催促入朝,李汶也六次上书,皇上才同意他在家带职休养。回家后独居一室,不问外事,每天布衣素食,吟诗着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颇得田园之乐。过了三年,于万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终年七十四岁。皇上下旨赠太师赐祭葬,并加祭十次。一生着有《督陕奏议》四十卷,《南游三记》、《出塞诗》等。
李汶之祖父李穆曾在贵竹县任过驿丞(管传递公文的小官),后被罢职,僕人偷盗行装而逃,穆已年迈体衰,苦不堪言。汶之父李登不见父归,心情十分沉重,一心找回父亲,他不顾荒山野岭,受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父亲并搀扶而归,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已载入县誌)。
李汶自幼好学,聪明过人,他刚刚九岁时正赶上父亲被派了官差,看父亲年迈不能出此大力,便亲自拜见河间知府,并呈了状纸,文中陈述语言奇妙,条条是理。知府看了十分惊异,当时就免了官差,又命差役请李汶到后堂拜见夫人,并设家宴款待于他。宴中李汶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和抱负,知府连连称讚,认为李汶将来是个国家栋樑之材。
李汶进学塾时,几任塾师都教不了这个学生,先后被他难跑了。到了十六岁已精通经典,考入县学,中了秀才第一名。嘉靖辛酉开科取士,又压倒名士中了举人第三名,次年进京会试,又中壬戍科连捷进士,任工部都水主事(正六品)。在徐州治理邳河,他率领官吏士卒疏通宿迁县以下的河道,挖通多年的流沙淤泥,使河道畅通无阻,使江南几十个府的粮物一船船运到京都。这时景藩王正由京都返回封地,景藩王的太监们倚仗权势沿途製造事端,敲诈沿河的地方官,他们一到此河便大嚷大叫起来,扬言河道没有清理好,把王爷的船刮坏了。李汶早有所防,找来水兵数人和他们辩理,激怒了他们便动手打了起来,这时水兵个个潜入水中,众人高喊王爷指使太监杀人了。李汶痛斥道:“你等如此无理,我将奏明圣上”。景藩王听说出了人命也害了怕,带着一帮人马便偷偷地跑了。此一小计,使沿河丝毫未损。不久李汶升为都水司郎中(正五品),治理通惠河,他有蓄有泄疏浚有方,很得工部尚书朱公的倚重。
隆庆元年改补武选司郎中,不久又改任职方司郎中,主管升迁将吏。他到任后按章办事,一丝不苟,严禁行贿受贿,并把九个边寨来往的情况处理意见一一上报,很得兵部尚书郭乾的倚重,他认为李汶是位贤才,并準备三年秩满奏请皇上提升。这时敌虏的头目俺答,因为他的孙子把汉那吉来降受到了优待,授以指挥之职,所以把多年叛国的赵全交了出来,皇上很是高兴,又给李汶提升了一级。应该再升京官,但李汶极力反对与敌虏通商议和,他说:“这岂不是养寇待患,应急修战具”,和当时的大学士高拱唱起了对台戏。兵部尚书郭乾也极力反对议和,但皇上未允,后封俺答为顺义王。因此郭乾三次上书辞了官,后来忧郁成疾而死。不久,一位很有势力的太监想赠他父亲为督督的官,高拱马上派人到兵部办理。李汶在武选司主管此事,他说“赠官视子,儿子是内官,父亲也赠为内督督吧。”来人很气愤的走了。
隆庆五年,李汶被调出了京都,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次年又改任河南督学使,主管教育。在这期间,他的施政方针是端正根本,树立典範,师资讲究,教材精练,因此所录取的都是高等名士,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
万曆元年,李登病故,李汶为父亲守孝三年,丧假期满后补任左通政使,又转任云南督学使。万曆五年,任神木兵备使。这时神木城南门离敌很近,敌人不时进城烧杀抢掠,人心不安。前任兵备使把南门锁起来不敢开门,李汶到任后对守城的官员说:“大白天锁往城门不敢开,不怕让敌人笑我们无能吗?”于是严令开门,并厉声对守门的士兵说:“如有敌人潜伏,发现就杀,不算多事。”从此敌人不敢进南门一步。随着李汶才干威名越来越大,边防安宁,李汶升为陕西右参政,负责西宁边防。李汶军威严整,防边有方,威名远振,敌人丧胆,连连前来投降。万曆七年,官升一级,万曆八年任山东按察使,万曆十年又升任陕西右布政使,不久又调浙江、山东,一直是按察使或布政使。在此期间无论走到那里,都以严查贪官污吏,打击强霸土豪为宗旨,敬重遗老提倡教化,一切疑案冤案审理一清,所到之处声威大振。这时浙江驻军造了反,朝廷见李汶精通文韬武略,便调李汶去浙江平乱,李汶很快平息了乱军,又升任都察院右检都御使,兼陕西巡抚。这时陕西闹起灾荒,很多人因饥饿而死。李汶马上开仓济民,又动员一些王公贵族捐粮救灾赈济灾民。此时羌人趁机作乱,李汶命令捕捉闹事者,严惩兇手,协从者不问,陕西很快平安下来。此时与虏通商的策略没有变,防边的任务很複杂,一时看不出结果。李汶对边事非常担忧,根据陕西情况和自己的施政方针给皇上上了奏摺,主要提出了防边大略。因李汶还不是三边总督,只能主管陕西整体三边防御,只能提出看法和意见。李汶在奏章中说:“洮岷诸地不受鞑靼的侵略是因为中间隔着少数民族,俺答以迎佛的谎言,指使他的儿子丙兔时常带领部下侵入河西,青海就成了他们的巢穴,经常出入羌族边外,敌人的势力威胁着洮城,又在东边聚集在莽刺川,一有机会就进行侵扰,倘若不做战略,準备去团吉他们,羌族就会投降敌人,一旦羌族和各部落联合起来,我们的边防会有大乱子,应赶快恢复原来已撤的边防设备。在河西驻军粮草供应不上时,可让驻军开荒筹粮,以收羌人之心,又可让他们看到天朝的军威,这样威德并用,可以让鞑靼守盟不再侵扰,退回原来驻地。”这就是兵书上说的以夷治夷的策略。作为陕西巡抚的李汶,进一步体查边防和民情,又向皇上奏请了十件事,一筑险隘,二留额银,三驱点虏,四罢远戎,五连战守,六防要堡,七补军饷,八收生番,九复土官,十任兵备。李汶的奏章被一一恩準,边防大振。李汶正有所作为的时候,三年任满,一张调令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此时李汶情绪低落,要求回家孝养老母。不久李汶母故,李回家守孝三年,孝期未满,边陲虏患甚急,朝中大臣廷议研究,只有李汶才能平敌处患。主持政务的大臣王文端,提议免去守孝三年的规定,请李汶马上带兵防陲。万曆二十一年李汶丧葬守制完毕,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又兼协理京营戎政。李汶马上视察了军队,发现情况很坏,士兵懒惰,武器不整,人不到位。李汶愤然对京管总督说:“这是保卫天子的六军,怎幺能放任不管?”经过严厉整顿,把严重失职的副将韩光处治,军营悦服,军容改观,军队的秩序有了很大转变,于是皇上下旨拜李汶为督察院右督御使兼兵部左侍郎,总督三边军务。这时的边陲敌人的烧杀抢掠,派去的督臣大部分都吃了败仗。因李汶坚决反对封倭(倭是日本海盗,封倭是向日本妥协),为当事的兵部尚书内阁大臣石星所忌恨,总想给李汶个难堪,李汶无比愤慨的说:“岂能说西镇是个畏途呢?我不去谁去!”李汶冒着炎热,飞马上任,到任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自在将以下的军官,有功者记功,有罪者治罪,革除腐败,精简机构、操练兵马,罢免了不懂行兵打仗的军官,另外又提出了储密饷,别顺逆,收番族,惩贪债,清寨野,练精骑等十四条策略,奏请朝廷,被皇上一一恩準,採纳实行。李汶使用人才能宽恕过失,取其长,补其短,培养人才而不惜重金,很多都是从部下的偏俾小官一步一步的升至上将,如麻贵、孙仁等。邓凤是一名宿将,因贪污行为受到了处分,李汶亲自与他谈心,勉励他立功补过。邓凤当即表示以死相报。马孔英、周国柱非常忠勇,但因是鞑靼人,思想上有顾虑。李汶对他们说:“汉朝有个金日石单,也是匈奴人,当了车骑将军,后被封了侯。”李汶和他们推心置腹,一片诚心依靠他们,二人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李汶的宽宏大度,激奋人心,诸军个个勇跃,誓死报国,一时士气高涨,压倒了敌人。一些名将麻贵、达云、杜同、孙仁等和一些偏将无不身先士卒,消灭敌人,报效国家。
敌人环绕四镇水草为界,有三大巢穴,河套、海西、松山。这三部敌人相互依存,统一使用兵力威胁羌人,侵入内地,还和东虏暗通讯息。李汶先切断东虏和西虏的联繫,奏请皇上让宣云总督约束东镇一带的屠部,打断他们和西镇的连结,然后用计招降番人使鞑靼孤立。当时投降的番人就有五万三千六百人,并把他们的头号目韩完卜,黄金榜释放封官,在番人中培养了很多谍报人员打入敌内,观察敌人行动。我方四个重镇的兵力能相互策应,指挥自如,可有力的打击敌人。万曆二十三年西宁发来警报,永邵卜来犯,李汶马上调兰州和榆林驻军,令参将达云出寨百里迎击阿赤兔和海部之敌,大获全胜,斩首六百八十三级。又调拨兰靖等驻军,防御勾来的敌人,斩敌首九百余级。万曆二十四年春,李汶兵分三路出塞,突袭卜失兔军营,共斩敌首四百零九级,缴获马畜器械数千。火落赤部窥伺洮州,李汶派恭将周围柱等在莽刺川伏击,杀敌一百三十六人,在延绥杀敌一千七百余人。连年血战,百战百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大小战役一百多次,共杀敌一万九千六百余人,招降敌军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余人,收复被敌人占据的国土一千余里,创建城堡几十个,均有重兵把守,筑防敌边墙四百里,各部联络周密,敌人的骑兵闻风丧胆,不敢渡河。松、沙、芦、塘以前是敌人出没的地方,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河套的敌虏各部再也不敢猖狂而入,都来悔罪叩头,要求通商和好。李汶给皇上的奏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兵动万余众,师动旬日间,收幅员千里旧疆,除百年心腹巨患”。李汶守边寨多年,面貌一新。河川产茶,每年茶税合成了马四十匹上交总督府,李汶将马交给骑兵,每年省马费三千三百八十两白银。每年防秋各镇都有赏费,认真办理,余下的明年再用,十余年各镇均节省三万计。为了压缩开支,以前幕府(元帅府)公用的地租、商税收入万两银子,李汶说这是军需,不能装入私囊,用以修筑工事战具及军士的奖赏和困难的救济,几年来节省白银几万两。
李汶对敌人的行动了如指掌,时常用计制胜。卜失兔侵犯延安,李汶分析敌人的动机,知敌人已选精练骑兵侵我南方阵地,马上令大将金城率二千六百人,抢渡黄河去剿他们的老巢,敌人不备大败而逃,斩首十二级,敌人见老巢被剿哭叫着返了回去。部将杜松、姚得明带部分兵士深入敌穴,被敌人层层包围。李汶秘密授计副将雷安,乘大雪瀰漫的黑夜急行军,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突破包围救出两将,杀败敌人,斩首敌军八十级。
李汶是主战派,东镇的敌人到西镇来助战,大部分被消灭。东镇的宣大总督党得难堪,于是和来湟中视察的兵部使臣一唱一合,到处抵制边将抗敌,说要依靠款市,打仗损失兵力,提出所谓摇战之议。李汶连连上书阐明自己的边防策略,严厉提出摇战是极端错误的。经过廷议同意了李汶的见解,款战的问题才算解决。李汶叹息说:“我以夷狄攻夷狄的战略刚得成功,怎幺现在又中原攻起中原来了呢?夷狄都知道合力抗中原,我们怎幺这样呢?”
李汶出师西陲任三边总督,十二年皇上一次次的下旨慰问,黄金、彩币、飞鱼、莽衣的赏赐每年都有。九次晋秩,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加勛,并追封三世授为上柱国,但李汶辞免,仍授为特进银青光禄大夫、左柱国、孤卿尚书双俸禄。李汶秉性孝顺,友爱兄弟,为人厚道,先世的遗产全部给予兄弟,恩荫的官职让给侄子们,夫人早卒,二十余年不继娶,不要侍妆,以书为伴。万曆三十四年又奉召人朝,担任京营协理戌政。李汶从便道回到故乡,离职之日军民嚎哭,车不得行走,李汶撒泪而别,再也不肯入朝,以疾告休。皇上几次下旨催促入朝,李汶也六次上书,皇上才同意他在家带职休养。回家后独居一室,不问外事,每天布衣素食,吟诗着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颇得田园之乐。过了三年,于万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终年七十四岁。皇上下旨赠太师赐祭葬,并加祭十次。一生着有《督陕奏议》四十卷,《南游三记》、《出塞诗》等。